从成语中揭示中医脏腑知识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5975273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成语中揭示中医脏腑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成语中揭示中医脏腑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成语中揭示中医脏腑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成语中揭示中医脏腑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成语中揭示中医脏腑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成语中揭示中医脏腑知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成语中揭示中医脏腑知识“沁人心脾”的中医脏腑辨治伍浪明,王 雨(长沙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9)摘 要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成语与中医关系密切,从成语中研究中医能更准确的学习中医知识及掌握中医理论。本文结合自身中医临床教学及生活体会从心脾的藏象理论入手解析“沁人心脾”这个常用成语,真正意义上使读者思考文化中的中医。关键字:沁人心脾 脏腑 中医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与古代传统文化关系密切1,中国传统成语文化不仅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语言信息,还述说着根植于其中的深刻的中医内涵,如“沁人心脾”、“沁人肺腑”、“肝胆相照”等。了解我国传统成语文化对更好地掌握中医理论,学好中

2、医有重要意义。 1.“沁人心脾”的文化底蕴“泌人心脾”其最早来源自宋林洪冷泉亭诗:“一泓清可沁诗脾。”现代用以表达吸入芳香气味、新鲜空气感到舒适和愉快,亦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2。如后世清赵翼瓯北诗话摘句:“今摘取古来佳句沁人心脾者,随所得笔之。”王国维人间词话五六:“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鲁迅呐喊社戏:“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均表达了此意。为什么形容让人感到舒适舒服时会说入“心脾“呢? 2. “心脾”的藏象32.1心脾二藏神志上生理联系在中医传统理论中心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藏神。简而言之,心的生理功能就是维持

3、人体血脉通畅和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正所谓“神明由心主宰”。脾为太阴湿土,主运化,主统血。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消化吸收转输食物与水液,虽与情志活动没有直接关系,但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维持神志的物质基础,正所谓“脾气不升,神志不明”。2.2心脾二藏神志上病理联系心脾在精神情志方面不仅功能上联系紧密,病理上亦息息相关。主要表现为心主神明,心神容易被病邪所蒙蔽,如痰蒙心神,出现神志不明,神昏谵语等,而脾喜燥恶湿,脾气虚弱或外湿入侵,困遏脾气,运化水谷精微无力,最易产生痰饮水湿,停聚体内,蒙蔽心神。3. “沁人心脾”机理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为什么吸入芳香气味、新鲜空气感到舒适和愉快的时候会说“沁入心脾”呢?那是

4、因为中药中有一类药物为芳香药,其味芳香其性散达,能入心脾使神志畅达。具体而言,芳香药不仅善入脾胃经,能疏通气机,宣化湿浊,扶脾健运,有化湿运脾之功。芳香药还可以芳香辟秽,开窍启闭,苏醒神志,可以治疗邪蒙心窍,神志昏迷的病证。另外,芳香药还能行散走窍,疏散气机透达经络,行气活血,通经开窍,治疗邪气痹阻血脉证。总而言之,芳香药物能治疗心脾疾病而使人神志清明,舒畅愉悦,故言“沁人心脾”。4.“沁人心脾”临床经验4.1温病芳香论芳香药物能治疗心脾疾病而使人神志清明,这点本人从临床及教授温病学的经验中甚能体会。在温病学派中湿热温病辩证论治中,芳香药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石菖蒲为例浅析。石菖蒲辛温芳香,为

5、开窍要药,因石菖蒲芳香涤痰开窍功效的卓越,被温病学家广泛用于急性热病及杂病之痰蒙清窍症。急性热病之神昏,多系热邪内陷所致,邪热鸱张,极易熏灼滓液,炼而为痰,痰热蒙蔽心窍,则谵妄神昏作矣!雷丰时病论的“祛热宣窍法”即为此而设,“治温热、湿温、冬温之邪,窜人心包,神昏谵语或不语、舌苔焦黑,或笑或痉”等,方中既用犀角、连翘配牛黄至宝丹以清心泻火,又特别指出:“凡邪入心包者,非特一火,且有痰随火升,蒙其清窍”,故复以川贝母化痰,鲜石菖蒲开窍,以“救急扶危于俄顷”。4.2杂病芳香论芳香药物不仅治温病神昏亦在杂病中广泛运用,仍以石菖蒲为例,石菖蒲常用于治疗健忘、惊悸、神昏、癫狂、惊痫等神志方面的疾患,因主

6、要作用在于入心涤痰,痰浊去,气血通而神明自复。石菖蒲治疗杂病,常用的有千金方之孔圣枕中丹,此方可用于治疗健忘,因健忘多由思虑伤及心脾,而生痰浊蒙蔽脑络,故安神益志、宁心化痰并重。此外,千金方定志小丸、开心散等方中皆用石菖蒲。诚王秉衡重庆堂随笔云:“石菖蒲舒心气,畅心脉,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认为其功乃在于“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宣心思之结而通神明”,这可谓一语破的芳香“沁人心脾”。例如朱老4对心肌炎或冠心病而见心律不齐、心悸怔忡,胸闷短气,精神抑郁,多寐健忘,夹有痰浊、苔白腻者,恒以石菖蒲、炙远志各3克,泡汤送服“刺五加片”,每服4片,1日3次,颇收佳效。盖取菖蒲、远志宁心化痰,调畅心气

7、;刺五加增强机体抵抗力,调节心脏功能,三者合用,相得益彰,宜其效著也。又梅核气一病,多由情怀抑郁、痰气交阻所致。石菖蒲既长于治痰,又兼有理气之功,故用之甚为合拍。临床上常在半夏厚朴汤等方剂中加用此药,可以提高疗效。常见慢性气管炎患者服石菖蒲后,可使痰量锐减,其专于治痰之功,疗效甚佳。4.3“沁人心脾”个人典型病案患者刘某某,女,20岁,本人大三学生,自述失眠,健忘2年,从大一开始出现失眠,后开始健忘,大三开学以来,感学习压力大,健忘更加严重,时常出现神是昏蒙,上课走神,混混沌沌,不知老师所云。口淡粘腻,饮食欠佳,喜饮热饮,辛辣之物,右脉细滑无力,左脉弦滑,舌苔浊厚腻,舌中部尤为明显。此为脾胃气

8、虚,运化无力痰浊蒙蔽清窍脑络,脑络被痰浊阻滞而失眠健忘。故选用温病学派菖蒲郁金汤合苏合香丸加减7剂好转。祝患者佩戴香囊以助眠,继服芳香化湿浊补脾开窍之剂14剂愈。此案例正是“沁人心脾”的临床运用,而本人在临床杂病中常常使用温病学派中的芳香药物于痰浊蒙蔽心包,神识呆钝,表情淡漠,时明时昧,喉间痰呜,舌苔白而厚腻等神志病上疗效均可。1.5讨论 祖国医学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哺育下生长。它被传统文化烙上了深深的印记。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就不可能有祖国医学这栋至今显示着勃勃生机的参天大树。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从传统文化中学习中医,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事情。而从传统文化中亦可见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博大精深,不论在临床上还是教学上我们都应该积极深入学习,从文化中感受中医学的魅力。“沁入心脾”的中医辩治于兹可见矣!参考文献:1 曲黎敏.中医与传统文化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2 成语大辞典编委会. 成语大辞典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30.3 孙广仁. 中医基础理论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04150.4 朱良春.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M. 北京: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31132.作者:伍浪明,中医学硕士,长沙医学院温病学教师,主攻:温病证治与中医内科肺系疾病证治。电话: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