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研究后的反思.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5970452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启发式教学研究后的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启发式教学研究后的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启发式教学研究后的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启发式教学研究后的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启发式教学研究后的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启发式教学研究后的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启发式教学研究后的反思.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启发式教学研究后的反思 张学敏我校这两年一直在搞以启发式为主的教学专题研究,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教研活动不论是学生还是我们老师都从中获益匪浅。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坚持启发式,教会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钥匙的能力。这种能力被人称为“智慧窗户的注意力、智慧眼睛的观察力、智慧仓库的记忆力、智慧中枢的思维力、智慧翅膀的想象力、智慧升华的创造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使学生“会学”,这就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中自行探究,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能力。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问,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

2、新。因此要在课堂这块阵地上培养出有着思维创新能力的学生,激发学生深思善问是至关重要的。一、激发学生深思善问,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1、培养发现的能力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首先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呢?关键是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奇异感。例如教学课文捞月亮,教师在提示课题后,先教生字“捞”,教师先从桌上拿起课本问学生,“这能说捞吗?”学生说:“这叫拾或捡,也不能说捞。”于是,教师问:“捞字怎么释?”学生回答:“从水里取东西叫捞。”教师这才在“捞”字后面写上“月亮”一词。这时,学生的思维进入了最佳状态,积极地提出了疑问:“月亮是挂

3、在天上的怎么能从水中去捞呢?”抓住这个关键问题,教师就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分析。可见学生能发现问题,正是因为教师创设好问题情境,设置了悬念,打开了封闭学生思考的心锁,从而达到了“释其所疑,长其心智”的目的。2、培养提问的能力当学生的各种学习疑点被激发起来后,所提的问题往往五花八门深浅不一,这当中必然也会有好问题和不好的问题。教师此时此刻,不能对学生的提问采取否定批评的态度,而要因势利导,为学生发现问题铺路搭桥,帮助他们学会提好问题,好问题的第一个标准首先是真,即它首先是一个“真的问题”,学习心理学家认为不是每一个问句都可以构成问题,有的问句只能形成假问题。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在教学课文小马

4、过河,教师让学生自学课文后,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什么叫“驮”?“磨坊”是什么?小马来到河边为什么不过河呢?老牛和松鼠说的为什么不一样?妈妈为什么要让小马自己去试一试?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这些问题虽然多,但是细细地琢磨,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只属于询问,只要在课文中稍加寻找或求助于字词典,便可以轻易得到答案。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小马来到河边为什么不过河呢?什么叫“驮”?“磨坊”是什么?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所提的问题简要地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按照可以在书上找到答案解决和需要思考探究来解决分成两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对学生以后的提问有了一个很好的指导,即让学生提值

5、得思考研究的真问题。然后再将“真问题”在课堂中采取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研读课文等方式自主探究地解决。3、培养探索的能力寻疑是进一步训练学生探索判断和分析的能力,小学生限于经验和知识,解决了一些初步的问题后,不善于进一步去发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鼓动学生,潜心读书,精思寻疑,启发他们在看来是平凡之处,挑起曲折波澜,在无疑之处见疑,进而深入置疑。比如说狼和小羊这一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狼为了吃小羊先后三次找碴儿的过程,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篇寓言的含意,教师可抓住“狼非常想吃羊,就故意找碴儿”这一重点句,先让学生质疑:什么叫碴儿?找碴儿前为什么要加“故意”一词?为什么说狼是故意找碴儿?教学到这儿,似乎

6、这篇课文的大部分问题学生都发现并掌握了,但是,教师经过慎重思考决定让学生进一步去寻疑,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于是教师问:“围绕狼故意找碴儿,你还能想到些什么?”结果,教师这个小小的一个提问的确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涟漪,使他们从寓言的整体结构上理解了其中的含义。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教学民主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它的建构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营造无拘无束、平等融洽、宽松和谐、鼓励创造的氛围,使教学过程呈现一种多向的相互作用。同时,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觉得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者”,而是他们可亲可敬的“引路人”,便更能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

7、中。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以疑启学、以思启学、以情启学”这三种教学活动。1、以疑启学古代教育家提倡学生要“有疑”,如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有疑”。他认为“疑”可以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蕴含吸引力的思维引导,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有意创设问题情境,是打开学生心灵之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的一把“金钥匙”。如一粒种子讲述的是种子生长的过程,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先请学生们把课文中的三幅插图摆成自己认为可行的顺序,并能阐释理由。结果学生摆出了三种类型。第一种按课文的记叙顺序排列;第二种把最后的种子钻出泥土的那张摆放在第一,其余不变;第三种则运用倒叙

8、的方法排列。在学生自主排列了图片之后,教师再请学生们一起读课文,判断三种排列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这样,以自主学习为桥梁,问题情境的创设促进了学生探究地学习。又如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生动地向学生讲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去发现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的“热点”,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使之能更主动地掌握知识。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出示小蝌蚪、青蛙的卡片,让学生比较两者的外形,说说对两者的印象;在比较的基础上,教师提示:小蝌蚪要出发找妈妈了,你有什么问题吗?再综合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决。2、以思启学学生有疑,仅是起点,有

9、疑不问不思,终不能解,更谈不上上进。所以教学中,教师仅仅启发学生“生疑”还不够,还必须进而“激思”,激发学生思考来开启学生的心智。例如:在上称象一课时,当学生初步读懂课文后,教师指着讲台上已经准备好的实验用品来问学生:“你能根据曹冲称象的步骤做个实验吗?”在轻轻的音乐伴奏声中,请三名学生到讲台前,用一个大玻璃缸当大江,将塑料小船,大象模型和小石子给他们做“沉、画、装、称”的实验。在学生演示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你又有什么发现?”孩子们边观察边思考,边操作边解说,既能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又能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了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3、以情启学中国教育大辞典有“课堂心理气候”

10、这样一个概念,它的说法是:师生在课堂上的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我们认为,良好的课堂心理气候表现为学生沉浸在情绪异常愉悦、智力高度紧张的和谐境界之中,这代表师生双方情感的融洽,交流的和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动机、情感赋予感情色彩,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不会感到枯燥和单调。“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是情感作用的生动反映。如:在教学一年级口语交际课有趣的游戏时,我针对学生对贴鼻子游戏不熟悉的情况,自制了一幅缺鼻子的小丑图,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玩一玩。“孩子们,我的名字叫小丑,我请大家帮个忙,”(游戏规则)这时,孩子们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奇地激动地听教师解说

11、游戏规则。孩子们上台表演时,台下的孩子有的禁不住笑出声来,有的惊讶地欢叫起来,有的还学着小丑的样子互相做鬼脸。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游戏带来的欢乐和笑声。对于“有趣的游戏”要说的话也就如泉涌般出来了。赞科夫曾经说:“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觉、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以达到期望的教育效果。我们只要具备了准确的目标定位和较强的激励,应变意识,只要处理好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与完成教学任务,与活跃课堂气氛的关系,就一定能创造出赞科夫描述的这种境界,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和探究式的课堂学习也一定能得到成功的实施。 总之,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加强小学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采用多种启发形式,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求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创造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效,以有效地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