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14-海水的性质-海洋与人类.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5964723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47.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14-海水的性质-海洋与人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14-海水的性质-海洋与人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14-海水的性质-海洋与人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14-海水的性质-海洋与人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14-海水的性质-海洋与人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14-海水的性质-海洋与人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14-海水的性质-海洋与人类.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练14 海水的性质 海洋与人类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练14 海水的性质 海洋与人类年级:姓名:- 7 -课时规范练14海水的性质海洋与人类海水温度是影响带鱼季节性洄游的主要因素。春、秋季,北方带鱼在黄海和渤海之间南北洄游;冬、春季,南方带鱼在东海海域南北洄游。下图为中国近海2月与8月海水温度分布图(单位:)。据此完成第12题。1.中国近海表层海水温度()A.最低值出现在黄海B.夏季长江口比周边略低C.冬季南北差异较大D.季节变化从南向北减小2.关于不同季节的带鱼洄游方向,叙述正确的是()北方带鱼春季向北游北方带鱼秋季向北游南方带鱼春季向南游南方带鱼冬季

2、向南游A.B.C.D.下图是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监测数据合成图。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20米先升后降,据此完成第34题。3.图中曲线依次代表()A.盐度、水温、叶绿素含量B.盐度、叶绿素含量、水温C.叶绿素含量、盐度、水温D.叶绿素含量、水温、盐度4.从图中可以看出()A.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增加持续升高B.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加持续降低C.水深15米左右,叶绿素含量、水温、盐度均达到最高D.水深超过20米后,叶绿素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升高读沿130W经线太平洋海水温、盐度随纬度和深度变化剖面示意图,完成第56题。5.读图可以判断()A.海水温度和盐度均

3、由低纬向高纬递减B.海水温度和盐度均由表层向底层递减C.水深1 000米以内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随深度变化较大D.水深2 000米以下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随深度变化较大6.图中甲、乙两地海水盐度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降水量D.蒸发量读海水温度、盐度与密度关系图,完成第78题。7.海水密度()A.与海水温度呈正相关,与海水盐度呈负相关B.与海水温度呈正相关,与海水盐度呈正相关C.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与海水盐度呈正相关D.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与海水盐度呈负相关8.推断下列四海区表层海水密度最小的是()A.南极海域B.红海C.赤道海区D.副热带海区2019年10月15日,中

4、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2”号从深圳起航,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接受补给后,驶往中山站(下图所示),读图,完成第910题。9.“雪龙2”号经过的海域中,海水温度最高的是()A.深圳沿海B.赤道海域C.霍巴特港D.中山站沿海10.从赤道至中山站航线所经过的海域,海水盐度的变化规律是()A.由低到高B.由高到低C.先升高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吹沙填海”是在一定的海域打桩后用沙袋将该海域圈围起来,再用工程船的压力泵及管线将圈外海底的泥沙和海水一起“吹”进目标圈,淤积成陆。下图为某海域“吹沙填海”施工现场图。读图,完成第1112题。11.选择“吹沙填海”区域的主要条件是()A.该海域风浪小B.近

5、海河沙丰富C.位于浅海区域D.距离陆岸较近12.沙袋最主要的作用是()A.圈定填海范围B.抵御海浪侵蚀C.运输设备,方便施工D.过滤海水,滞留泥沙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图1为我国东部部分海域等深线分布图,图2为沿30N海域甲乙的冬季表、底层海水多年平均温度和盐度空间分布图。图1图2(1)分别说出甲、乙两海域海底地形类型,并描述乙海域海底地形的主要特点。(2)与甲海域相比,说明乙海域海水盐度的特点。(3)与乙海域相比,分析甲海域表、底层海水温度的特点,并说明影响因素。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全球年降水量及海洋表面平均温度、年蒸发量与平均盐度随纬度的分布示意图(1)图中所示的

6、全球海洋表面平均盐度变化曲线与变化曲线比较接近,海水盐度最大值出现在南北附近的海区。(2)图中显示,大部分纬度地带的海水盐度随水温上升而升高,而赤道附近海区水温最高,海水盐度曲线却呈波谷状,其原因是。(3)南纬60附近海区的海水盐度约为,与北纬60附近的海区相比,海水盐度大的是附近海区。这两个海区的海水盐度不同的原因是。(4)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是影响海水盐度的重要因素。课时规范练14海水的性质海洋与人类12.1.C2.B第1题,读图可知,中国近海表层海水温度最低值出现在渤海,A错;根据8月海水温度分布图可知,夏季长江口海水温度比周边略高(长江口处表层海水温度介于2728),B错;冬季

7、,我国近海表层海水温度南北差异大,C正确;对比中国近海2月与8月海水温度分布图可知,表层海水温度季节变化北方地区更大,南方地区较小,D错。故选C。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海水温度是影响带鱼季节性洄游的主要因素。纬度越高,水温越低。渤海纬度高于黄海,秋季北方带鱼从渤海游向纬度低、水温高的黄海,春季水温回升,带鱼从黄海游向渤海,对,错;冬季南方带鱼沿东海向纬度更低的南方游动,春季水温回升,带鱼向北游,错,对。故选B。34.3.C4.B第3题,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20米先升后降,因此应为曲线。地处长江口外水域,由于长江汇入的淡水密度小,留在表层,盐度低,因此曲线代表盐度。水温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随

8、着深度增加,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水温降低,但到了一定深度,太阳光线无法照射到,水温变化很小,因此曲线代表温度。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但深度超过20米后,盐度稳定。水深15米左右,只有叶绿素含量达到最大值,水深超过20米后,叶绿素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加而持续降低。56.5.C6.B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水盐度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递减,故A错误;在甲处海水盐度由表层向底层先降低后升高,故B错误;水深1000米以内的海水等温线和等盐度线较为密集,变化较大,故C正确;水深2000米以下的海水等温线和等盐度线较为稀疏,变化较小

9、,故D错误。第6题,乙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甲地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两地纬度位置基本南北对称,但盐度明显不同,主要是受海陆位置影响,130W的北回归线附近陆地面积大,河流径流汇入太平洋较多,河流对海水起稀释作用,盐度较低,故B正确。78.7.C8.C第7题,根据海水温度、盐度与密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海水密度越大,海水温度越低,海水盐度越大,即海水密度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与海水盐度呈正相关,故C正确。第8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海水密度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与海水盐度呈正相关,赤道海区温度最高,盐度较低,故海水密度最小。910.9.B10.C第9题,纬度越低,海水温度越高,所以“雪龙2”号经过的海域中,

10、海水温度最高的是赤道海域,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第10题,海水盐度的变化规律是从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递减,所以从赤道至中山站航线所经历的海域,海水盐度的变化规律是先升高后降低,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1112.11.C12.D第11题,根据“吹沙填海”的定义分析可知,“吹沙填海”区域应选择在浅海区域,从而减小工程量。第12题,过滤海水、滞留泥沙是沙袋最主要的作用;圈定填海范围、防御海浪侵蚀是沙袋的作用,但不是最主要的作用;沙袋不能运输设备。13.解析第(1)题,从图1中的等深线可以看出,甲海域的深度小于200米,为大陆架;乙海域的深度为400米,为大陆坡。大陆坡水较深,坡度大。第(2)题,从图2

11、中的曲线可以看出,乙海域较甲海域表、底层海水盐度均高;乙海域表层海水盐度高于底层。第(3)题,从图2中的曲线可以看出,甲海域较乙海域表、底层海水温度低;表、底层海水温度大致相当。原因是海水较浅,沿岸有寒流流过。答案(1)大陆架,大陆坡。水较深,坡度大。(2)表、底层海水盐度均较高;表层海水盐度高于底层。(3)相对较低,表、底层海水温度大致相当。海水深度;洋流。14.解析第(1)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结合三条曲线的相关性特点很容易得出结论。第(2)题,海水盐度的高低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赤道附近海区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常年盛行上升气流,终年高温多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故盐度相对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低。第(3)题,观察图示坐标可知,南纬60附近海区的海水盐度约为34,与北纬60附近海区(盐度为32.5)相比较大,这是因为北纬60附近海区被大陆包围,有大量陆地淡水注入(稀释),而南纬60附近基本上全是海洋。第(4)题,图示明显反映了蒸发量、降水量以及入海径流量对海水盐度的影响。答案(1)海洋表面年蒸发量回归线(2)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水丰富(3)34南纬60北纬60附近海区有陆地淡水大量注入,南纬60附近基本上全是海洋(4)蒸发量降水量入海径流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