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轼在词史的贡献.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5963037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苏轼在词史的贡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论苏轼在词史的贡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论苏轼在词史的贡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论苏轼在词史的贡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论苏轼在词史的贡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论苏轼在词史的贡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苏轼在词史的贡献.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苏轼在词史的贡献唐德鑫内容提要: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不可磨灭。本文从其思想、人生观、文艺观等入手,并透过其作品的风格创新、特色、意境、词学渊源及其词学改革、流派、历史影响等方面的分析,较为完整地剖析其整个词学体系的嬗变过程和词学创作的脉络,对其在中国词史的重要地位和贡献略作刍议。关键词:苏派词;词学观;豪放派;苏轼贡献苏轼(10371101),字子瞻,别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词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式(文、书、画等)奇才。据研究,苏轼进入词坛较晚,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信中说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信中所谓“近却颇作小词”,即指熙宁八年(公元1075,四十岁)所

2、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此在东坡乐府中亦得到印证。然而短短几年的关于词的创作中,苏轼的才华就已得到巨大的体现,在后来的整个词学生涯中,苏轼的词学更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乃至派别,持续而深远地影响着整个中国词学史。前人关于苏轼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在大量关于研究苏轼对于中国词史贡献的文献资料中,或囿于其人思想之探究,或囿于其文艺作品之剖析等等,都不约而同地人为割裂苏轼本人(包括其出身、阅历、思想等)与其作品之间的玄妙关系的探讨,以致不能更加有效合理地科学分析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据此,笔者试图以苏轼的思想作为主轴,以其作品作为副轴,对苏轼的词学成就进行研究。一、苏轼的思想及其词学观苏

3、轼出身礼仪簪缨之家,一生思想深受儒、道、佛的影响,加上天生对于绘画、书法等文艺的秉赋,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苏轼本人的艺术创作思想,乃至于形成其本人独特的艺术创作理论和审美观念,而这种种观念又不断地渗透在其词学作品之中。词学在晚唐温庭筠、冯延巳、南唐后主李煜等人“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成功转型以后,“词为艳科”几成定论。宋初由于天下旧乱而入治不久,纲纪败坏,士风颓废,文人词作相互酬和,粉饰太平,形成了带有卑弱浮靡之气的“西昆派”局面。苏轼之前,北宋词坛依然盛行晏殊、欧阳修等被号为“词中西昆”的词学风格,而实质上仍然沿承了五代遗风,只有到了一向主张创作不落窠臼的苏轼手中才大发光彩。首先,在苏轼思

4、想中,一种以“挺立士风”、“有补于世”的道德自觉和“载道”精神成为指导他本人艺术创作的核心思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张载 语)的儒师精神也正是苏轼本人的终极理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早年的苏轼洋溢着一股积极入世的情怀,在沁园春孤馆灯青中,他在“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之际回忆道: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在该阙词中,苏轼回忆道自己少年初入京城时的意气风发,畅想着能够凭籍自己的“胸中万卷”,努力“致君尧舜”,实现古圣贤的大同理想。也正是这种积极乐

5、观的“入世”情怀,苏轼作品中要求一种“载道”的道德教化的味道才显得愈加浓烈。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 他在射猎中抒发着自己的豪迈: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疆场杀贼,为国捐躯,这正是这种浓烈的“载道”精神和努力践履传统“忠恕之道”的思想在作品的渗透和潜在体现。其次是苏轼词学观中的“务实”的思想。他在答谢民师书明显提出作品反对“贵华而贱实”的艺术理论,而是认为作品应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还进一步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

6、了然于心”1,强调作品中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强调了心灵感触的至关重要。比如他在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洋溢着对于其第子由的无限怀念之情,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所写“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中,对于亡妻的悲痛追忆等等,这些都是现实凝结在作者心中深深的伤痕印记,化成了他本人最为真挚的情感。其三是作品中强调的“革新独创”的精神。在跋吴道子地狱变相中,苏轼这样表达自己对于绘画的艺术见解:“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也是苏轼本人向来所秉持的一种不落窠臼和追求脱俗的艺术境界。比如苏轼本人“以诗为词”的词

7、学本体论的见解中,他认为词应该从诗歌中解放出来,然后再“细琢歌词稳称声”2,使之韵律可歌,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此外,他本人对于“檃栝词”的开创、本人自度贺新郎词派、本人作品中突破“词协音律”的藩篱等等,如后人评价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3,都体现了其本人词学观中的革新和独创的开辟精神。其四是苏轼追求“解放”的思想。这种“解放”的实质是人文思想和自我精神的解放,并将这种自我解放的意识渗透到艺术作品中的过程,创作上则表现为作者对于传统格律、传统风格、传统词牌等的突破。诚如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苏词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8、从东坡乐府中可以看出,苏词的题材不仅融入传统的男女恋情、离合悲欢之类的色彩,还更多地出现了田园风情、山水景物、人生志趣、怀古感今以及咏物记事等内容,这是对于词体裁的解放,格调的解放和思想境界的解放。苏轼在与蔡景繁书中曾说:“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试勉继之。”这里所说的“新词”即指他对于“檃栝词”的创作,而在与陈季常书中也说:“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 这里所指的“新词”又指他对于豪放词的尝试。叶嘉莹先生认为苏轼的作品中:“有冯延巳挚烈深沉的执着,有李后主滔滔滚滚的奔放,有晏殊情中的思德圆融,有欧阳修疏隽豪放的意兴和柳永开阔博大的气象。”在苏轼手里,词体被解放,

9、词的境界被解放,词人的精神被解放,正是这种强烈的解放思想的渗透才促使苏轼成为继往开来的“士大夫词”的集大成者。二、苏词的创作实践及贡献苏轼的思想融汇了儒、道、佛的三教精神,加之坎坷的仕途生涯,使之始终游离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逐渐在其“道德人生”和“学问人生”中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观念,在词学创作中则形成自己独特的词学观,并将之深深地融汇在他自己的词学创作之中,表现为:(一)苏词的风格特色从晚唐温庭筠、韦庄等人所开创之“花间词”,到南唐后主李煜“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词”,再到“富贵词人”晏殊、“婉约词人”欧阳修等人的词的风格嬗变过程中,苏轼不仅对这种“花间词”和“士大夫词

10、”均有所继承,对于柳永的“慢词”风格有所沿袭,并且还对于豪放词有肇创之功,对于婉约词有所开拓,并直接影响到后来辛弃疾之豪放词风、姜夔之“清雅”词风等。首先是苏轼本人对于“豪放词”的开创。据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东坡词提要言:“词至晚唐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高度评价了苏轼对于艳丽风格嬗变和豪放风格肇创的意义。诸如在传诵千古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中秋凭高眺远之中,苏轼纵横恣肆,奔放洒脱,又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其词格调雄健顿挫、激昂排宕,乃至于后世盛誉他“横放杰出,自是曲中缚不住者”4,“一洗绮罗香

11、泽之态,摆脱绸缈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5。南宋苏派词人刘辰翁亦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这些议论都高度地评价了苏轼的豪放词创作和历史意义。其次是对于婉约词的继承和开拓。苏轼的词包罗万象,体裁风格多元,在婉约词方面也具有较高的造诣,并且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婉约词的艺术内涵和境界。比如他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中的名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该词被王国维赞为历代咏物词的最工,又如在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全首: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

12、,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对于极其平淡的景象,词人却能够极其细腻地表达他的婉转深情和伤怀情绪,极尽婉转缠绵之思而不细碎,赋予词以极其感人动情的艺术魅力,并且给人以雎鸠“哀而不伤”的艺术享受,难怪张炎在其著名词评著作词源中盛赞苏词“清丽舒徐,高出人表,为周(邦彦)、秦(观)诸人所不能到。”其他词作中,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被王士桢称为:“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浣溪沙道字娇讹语未成被贺裳评为:“不在晓风残月之下。”以上均说明了苏轼不仅局限于“花间词”的继承,还能够脱其窠臼,不作无病呻吟之语,又能感人肺腑之深的新的艺术境界。(二)苏词意境的开辟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苏词“无

13、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诚然,他的词几乎囊括了从传统的闺闱恋情、山水田园、咏物记事乃至于人生志趣、怀古感今之作,是故其词的意境也豁然开朗,蔚然成观。元丰二年己未 (1079,苏轼四十四岁),案东坡年谱“七月,御史李定等交章弹劾所作诗文言涉讪谤,被逮。”经历此“乌台诗案”,苏轼的词作和词风也经受了一场大洗礼,也成为他人生艺术创作的一个里程碑,自此以后,苏词的境界获得了巨大的飞跃,他的思想逐渐转入“出世”的释道空灵之中,此可从他元丰四年辛酉 (1081)作东坡易传和次年即“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6”等得到资证。此后他一连创作了系列在历史上被广为传颂的优秀词篇。总的考察,苏轼豪放词的意境多汪洋浩

14、荡,奔放恣肆,犹如天马行空,自有不可羁勒之势。如白雨斋词话卷六评价说“东坡心地光明磊落,忠爱根于性生,故此极超旷,而意极和平。”最著名的是他元丰五年贬黄州以后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起句便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眺望浩荡大江,与周边苍莽大地所凝合成的壮丽图轴,胸中不禁激起无限愁思,问道在绵延的时间轴上,尚余多少风流人物?而这些人物却已早早被这浩淼江水和沧澜之浪淘尽矣!起句便将无限的历史时空完美地凝结在作者的笔端之中,同时也一吐作者沉积多年的胸中块垒,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性情。据刘尊明先生研究,他认为苏轼“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 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

15、昂排宕。7”使词作仿佛“挟海上风涛之气”(花草蒙拾),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素庵手批东坡词);满庭芳“三十三年,今谁存者”,格力挺拔,语句遒劲。正是这种“词家李白”的境界才使得后世形成了独特的“苏门四学士”和“豪放词派”等追崇群体。苏轼是个词作的“千手观音”,在婉约词方面,苏词的境界又变得婉转而不妖艳,柔情而不颓废,感怆而不伤神。譬诸在他贬居黄州,而在定惠院寓居所作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首,意境上,“缺月”“疏桐”“漏断”“孤鸿”几个意象的组合,塑造了一个极其幽邃和静谧的环境,衬托了极其寂寞、孤苦的心境,最后又以孤鸿自喻,“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透出一丝凄怆的寒意,极尽哀婉缠绵之情思。正如胡寅在酒边词序所言:“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此并非溢美之词,而正是指出了苏轼对于柳永、晏殊、李煜、冯延巳和欧阳修等人以来的“慢词”、“富贵词”、“花间词”再到“士大夫词”的脉络递承和弘扬革新,一变“伶工之词”的格调和境界,这可以从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减字木兰花春月春庭月午和著名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作品考察中得出,而这也正是他本人在与鲜于子骏书中所说的“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的婉约词的创作。(三)苏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