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全册文言文高效训练(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595892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七年级全册文言文高效训练(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七年级全册文言文高效训练(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七年级全册文言文高效训练(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七年级全册文言文高效训练(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七年级全册文言文高效训练(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七年级全册文言文高效训练(人教新课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七年级全册文言文高效训练(人教新课标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考资源网七年级全册文言文高效训练七年级(上)文言文高效训练1.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

2、数十,驱之别院。练习检测:一、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项为之强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捉虾蟆,鞭数十(4)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5)徐喷以烟 二、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蹲其身,使与台齐。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三、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 );(2)( );(3)( )(1)、A、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在) B、蹲其身(其中的)C、以丛草为林(把) D、驱之别院(它,代虾蟆)(2)、A.使之冲烟而飞鸣(但是) B.余常于土墙凹凸处(在)C.以丛草为林(把) 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

3、所吞(被)(3)、A、细察其纹理(细小)B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C、方出神(正)D、徐喷以烟(慢慢地)四、简答题1、本文记述了几件什么趣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_。2、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答: _3、本文第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像,第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仔细观察。请从这两段中各找一个相关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 丰富想像:_ 仔细观察:_4、本文生动描述了“时有物外之趣”的三件事,请任选两件加以概括。 5、作者小时候把烟和蚊子想像成云、鹤,可见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6、课文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一、(1)通“僵”,僵

4、硬(2)被(3)鞭打 (4)观察 (5)慢慢地二、遇见细小的东西必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事物之外的乐趣。 果然像鹤在云端鸣叫,为这一景象感到非常愉快。(意思符合即可) 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三、(1)B (2)A (3)A四、1、本文记述了观飞蚊、观草木、观虫斗三件趣事 2、这些小事之所以能成为作者幼年时的趣事,是因为作者对这些事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大胆而富有童心的联想和想象,这启示我们应当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永葆童心,敢于想像联想,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少年。3、丰富想像的语句如:以丛草为林 以虫蚁为兽 以土砾凸者为丘,

5、凹者为壑 仔细观察的语句如:见二虫斗草间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4、观蚊如鹤 神游草丛(花台) 鞭驱虾蟆(观虫斗,驱虾蟆)5、富有情趣(可爱),充满想像力。6、 示例: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理由:正当“我”看得格外入神时,癞虾蟆破坏了“我”的兴致。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这充分地写出了“我”儿时的天真活泼和独特的生活情趣。2.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练习检测: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 (2)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图:_ (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之:_ (4)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而:_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7、远。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下列句中加点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全品中考网(1)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2)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4)是知也日知其所亡4。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5。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次谈对你的启示6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7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9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全品中考网10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8、。 1。(1)信:诚实。 (2)图:料想。 (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4)而:然后,表顺接。2。(1)译文: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2)译文: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3(4)4。见贤思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成人之美5。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6围绕“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回答即可。7围绕“

9、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疑惑)。”回答即可。 示例: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8围绕“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回答即可。 9围绕“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能施加在别人身上”或“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回答即可。10围绕“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

10、;勤奋好学;谦虚诚恳;温故而知新,日积月累”等回答即可。 3、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是无信 / 是进亦忧,退亦忧 B、太丘舍去 / 屋舍俨然 C相委而去 /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D、下车引之 /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2翻译“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正确的一项是 ( )

11、A、(友人)在过来的途中,陈太丘就离开了屋子,离开后朋友才到。B、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还是舍不得离开,(担心)离开后朋友来到。C、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待就出发了,离开家后朋友才到。D、(朋友)犯了错无法按时到来,陈太丘只好丢下朋友一个人出发了,离开后朋友才到。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待了故事的起因。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神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D这个故

12、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七年级(下)文言文高效训练1.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

13、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练习检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贤于材人远矣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3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5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答案: 1(1)文采和道理;(2)胜过、超过。 2C 3(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4受于人者不至;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5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2.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