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参与式德育活动.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5949145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体参与式德育活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主体参与式德育活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主体参与式德育活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主体参与式德育活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主体参与式德育活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体参与式德育活动.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体参与式德育活动一、造成学校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 不少学生在学校德育情境下的表现与非学校德育情境下的表现迥异,实实在在地表现出知行不一、知情不一等矛盾的双重人格。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主导性价值观没有被学生内化,“相当数量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正确与错误并存,是非界限不清,思想倾向不鲜明”,“普遍存在着缺乏自觉纪律、缺乏自我负责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的现象”。造成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很多,我们认为学校德育的主体性缺失是主要原因之一,表现在: 1.“参加”而未“参与”活动对象的被动性现行德育体系中的不少道德活动,是在教师、家长和社会的“要求”下,由整体对学生个体、从上而下、自外而内的单向地“组

2、织”或“发起”,并要求学生“参加 ”的。这种“参加”在很多情况下是被动的。教育者为学生安排好活动的一切,包括认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实践活动的内容、手段、时间、地点、空间等,全然不顾活动过程的组织引导、内涵提炼和评价内化,学生犹如“例行公事”。学生只是作为消极被动的对象或客体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不是主人,不是主体;学生的“参加”只是一种“客体参与”,学生真正成了“道德的容器”或旁观者。这种被动性、统一性的德育活动,没有将品德养成看成是学生主动内化的过程,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能导致道德教育的低效或失效。 2.全体而非主体德育活动目标的划一性学校德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年龄实际和道德水

3、平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的“无人德育”并非危言耸听。道德教育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可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人比较重视参加活动人员的全体性,强调活动目标的一致性,追求轰轰烈烈的活动场面,而忽视活动的实际效果。教育者不研究教育对象,不了解学生已经形成的“道德框架”,既不清楚学生“道德教育应达到的境界”(应然),也不明白学生“道德教育实际能达到的境界”(实然),想当然地提出不切实际的教育目标,实际是“目中无人”的表现。难怪学生发出“老师,其实你不懂我的心”的呐喊。还有些人不能完整地理解德育的功能,比较重视德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而忽视人的发展功能和文化功能,表现出德

4、育中的功利性。德育内容的“倒三角”现象(小学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大学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和德育功能中的功利性都是德育主体性缺失的表现。 3.重“他律”与轻“自律”德育活动过程的表面性以杜威、皮亚杰、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学生道德发展在达到自律性的德以前,必然经历一个他律性的德的阶段。为了使学生能正常生活健康成长,有必要灌输一些道德规范,并引导他们养成遵守这些规范的习惯,形成他律的德。处在旧的东西仍在起作用,新的东西尚未健全、完善的改革开放时期,人们普遍否定旧的东西,包括旧东西中合理的成分,肯定新的东西,包括新东西中不合理的成分。在这种多元价值取向下,肯定旧东西中合理的成分,拒斥新东

5、西中的不合理成分,确立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并灌输给学生,尤其显得重要。但是,把德育目标定格在使学生“明了”、“服从”学校及社会的要求、规范上,无视学生自律性的德的培养,无视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内化,纯然以他律性的德的培养为目的进行学校德育,必然极大地限制学校德育有效性的实现。其实,德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有自律道德的人,既学会自律。德育活动不能在形成“他律”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自律”,只能是半途而废。可惜的是,许多人将活动过程与教育目标混同,将一次次具体德育活动的完成视为德育目标的实现,将所有学期、学年、学段的德育活动视为德育目的的实现,全然不顾我们的教育活动是否能培养自律性的德。因此

6、,也就不难理解,在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离开校园却做出缺德的事,不少学生成了“口头上的君子,行动上的小人”。 二、主体参与式德育活动开展的基本条件 1.树立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一句话,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应以人的发展为本,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把人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和核心,确立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能动

7、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自觉地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能力的扩大和主体力量的解放为己任,建构学生的丰富而全面的主体性,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活动在个体的主体性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活动可以使个体在既有素质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活动有利于培养和发挥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在活动过程中,个体对活动客体、活动手段、活动方式的选择,对活动目的、步骤和计划的确定,活动诸环节之间的调节,活动过程的控制,无不需要个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参与;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最高需要,活动能够为个体的主体性发展提供满足需要的对象;活动是个体的各种

8、潜能和力量的展示方式。教师要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观念,尊重、鼓励学生的各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不仅要为学生的各种活动创造提供适宜的机会、条件、场所和更多的选择可能性,而且要组织和参与、指导学生的活动。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更不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而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给予、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交往与对话的关系。 主体性教育的目的包括近期目的和最高目的。主体性教育的近期目的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

9、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主体性教育的最高目的则是弘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历史活动的主体(即类主体),造就具有类主体性的社会成员。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实施自主教育的必要条件。“教师是否平等地对待学生,不只是教师与某个、某些学生之间的个人关系问题,它牵涉到把学生训练成顺民还是国家与社会未来的主人问题。不管学校中的民主教育、法制教育如何进行,师生之间长年累月相处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隐性课程。它或者是一种看不见的民主生活训练,或者是一种捉摸不定的顺民训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对

10、学生的“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教师对学生的“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上。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尤其要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接近那些后进生。不要忘记,爱因斯坦、牛顿曾是“笨孩子”,后来却成了伟大的科学家!更不要忘记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亲情与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就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上,即对学生思想、行为和学业诸方面提出建

11、议和规范。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学生是严格要求学生的前提,离开了对学生的尊重,老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越严格,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就可能越大;严格要求是尊重学生的具体表现,一个对学生的品行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教师,只能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因为角色定位可以唤起相应的行动。教师应由教育的主宰者、操纵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励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能动的实践者。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虽然教育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但是,教师在关注

12、学生发展的同时,要不断地提高自己,为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帮助,以师生间的移情作为中介,从享受学生获得发展的喜悦中,感受到自身思想境界和文化品位的提升,从中体验到一种“与学生共创共享教育的幸福”。 3.贯彻三项基本要求一是参与活动的广泛性。凡是适合全体学生参加的活动,尽可能使全体同学都参与,除每年高一新生的军训活动外,还有每年的体育周、科技周、心理健康教育周和艺术周活动中的群体活动,要充分调动同学参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活动形式的实践性。在指导思想上要始终把学生看作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学生当作选择、决策、行动的主体和责任主体来对待,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13、,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践中来。没有学生的自觉自愿与参与,而是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样的活动既无智慧力量的发掘,也无情感的真诚投入,也就不可能对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我们把丰富的、生动的社会生活纳入我们的教育视野中,在学生亲身接触生活实际的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领悟人生。 三是活动内容的可选择性。德育活动切忌一刀切。我们开发了多项文化活动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使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成为可能。因为,只有学生积极参与、主动选择的教育环境才可能成为导致创新行为、优化思想品质的一种内力。爱好文学的同学可以参加读书活动与高尚的灵魂对话;文学社活动书写一种感悟;影视活动给感觉添上

14、灵魂;“流火”话剧团潇洒“走”一回。爱好艺术的同学可以参加音乐沙龙协会,摄影协会,电视台、广播台主持人大赛或参加“校园之声”广播电台和校园电视台的演播和主持编导工作等等。 三、主体参与式德育活动的实践探索 1.自主管理学生自治和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不只是一种加快学校民主管理进程从而提高学校管理有效性的手段,更是一种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合格公民的策略。 (1)经过全体同学选举产生的学生会,在学生处和校团委指导下独立地开展工作,他们在学生自治、自理和民主参与学校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生会干部因工作出色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2)实行“班干部轮值制”。这一制度的实行,从机制上为更多的学

15、生提供了发展主体意识、提高服务能力的舞台,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学会做人”。班主任切实做好“班干部轮值制”的岗前培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权力和责任,帮助学生发展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 (3)值周管理。每位同学在一个学期中进行一至二次值周工作。他们既是同学们的服务员和公务劳动者,也是学校的管理者,他们参与全校学生从早上进校到晚上就寝全天的教育教学各环节的管理。 (4)评教促学。每个学期的期末,每位学生对科任教师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价,在促进教师“教”的同时促进了自己的学习,在对老师的期望中促进自己的完善。 (5)学生违纪处分意见由学生代表组成的仲裁委员会决定。值周学生点评班级学生一周

16、行为规范表现情况,或表扬或批评。 (6)校纪班规在每一位同学直接的、民主的参与下制订。 2.自主养育只有教育者的教育与学生的自主养育协调发展、形成“共振”的时候,教育才是有效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建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激励机制,创设发展学生个性的环境与氛围,应是教育者最关注和首先要做的事。学生自主发展的好坏,全在于此。 (1)学生设计教育活动方案。班级活动方案、主题班队会的方案都由学生自己设计。今年放署假前,所有的学生干部都领到了一份特殊的暑假作业,那就是“责任感教育系列活动设计”。学生为学校、班级、家庭、社区和基地开展的责任感教育活动设计方案,从根本上打破“我说你听”、“我讲你做”被动局面,调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