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真实的对话教学.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5923069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归真实的对话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回归真实的对话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回归真实的对话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回归真实的对话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回归真实的对话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归真实的对话教学.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回归真实的对话教学张树民(宁都中学 江西 宁都 342800)摘要:民主与平等是对话教学的基本法则;沟通与合作是对话教学的生态条件;互动与交往是对话教学的基本手段;创造与生成是对话教学的核心。真实的对话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关键词:对话教学;问题;改进一、当前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话教学以其独特的内涵和对人性的关怀,成为理论研究者及一线教师较关注、欢迎、并付诸实践的教学形态。师生在对话中互动,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然而,不容回避的是目前很多课堂对话中,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一)过于强调对话,缺乏精彩、深刻的畅讲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与交流是教学的对话品性之一

2、。对话教学更是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属性和特点。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要求对话而不是独白致使很多一线老师陷入一个致命的误区:教学只有对话,不能讲授。尤其在上观摩课,课堂气氛更需要活泼,要学生“闹”起来,结果课是上得热热闹闹,课下学生大脑却一片空白。事实上,对话和教师讲授并不矛盾和对立。对话教学不但不排斥教师的讲授,恰恰相反,强调和追求对话,离不了教师精彩、深刻和必要的讲授,不然,对话就很有可能流于肤浅,缺少深刻。但在这一点上,现实的对话教学实践并没有予以充分的认识和重视。过分强调和一味追求对话,缺乏或排斥教师讲授的教学还很普遍。(二)刻意注重生成,游离了基本

3、的教学目标新课程中加强了对生成性目标的关注,这对于传统阅读教学只注重预设目标的达成来说,无疑是一大进步。对话教学更是把生成性目标作为课堂设计的重要目标取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话教学要排斥或抛弃一些基本的预设目标,因为这些是教学效益的基本底线。换句话说,对话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开发利用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又要注意保持教学的底线,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然而,现实的对话教学实践往往不容乐观,刻意注重生成而迷失基本的教学目标的现象不在少数。(三)讲求课堂效率,造成对话中学生“真我”的缺失所谓“真我”的缺失,是指学生在阅读中,放弃了最为重要的思想权利,以权威的见解代替了自己的见解,成为别人思想的传

4、声筒,或以表演性作秀的“假我”代替了真正自我的体验和声音,在阅读中失去或缺少了应有的真实。造成学生“真我”缺失的主要原因:一是阅读课堂中大量存在的形式化、虚假的对话。这种虚假对话只是表面上尊重学生,如“大家都很好地预习了课文,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但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二是“假问题”过多造成的虚假对话,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老师提出“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学生附和“对!”“好!”“是!”的教学对话;三是过短的候答时间造成的虚假对话,刚抛出问题又迫不及待的抛出另一问题,令学生无暇思索。所有的这些“伪对话”都会造成学生“真我”的退位,体验的匾乏。它们只是为了对话而对话,只有气氛的活

5、跃而无思维的交锋,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深层次思维并无大益。毋庸讳言,这类对话大量存在于现实的教学实践之中。(四)有意或无意地疏离了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师生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蕴藏了无限教育资源的世界。教学一旦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学生就会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会觉悟到自身学习的责任与价值,这自然也就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和善于品味生活。因此,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自然成了对话教学课堂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教学的现实却远非如此。二、回归真实的对话教学的对策(一)对话需要引导教师在知识结构、经验阅历、审美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比学生要成熟

6、一些,因此要使学生的认识呈现出越来越有深度、越来越丰富、层层递进的特征,教师就必须在适时适当地加以引导辅助。教师要善于与学生共同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用问题来使学生自由、自主地思考;教师要善于筛选有价值的话题,以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理解;教师要选取众多内容中的精要部分,以便学生进行有选择的鉴赏。当学生视野与文本视野落差较大时,教师还要善于精讲、畅讲。巧设话题,引导对话话题,一方面,师生围绕着话题进行对话,层层深入,使话题不断衍生为知识表征或新的问题,而同时又成为师生关系的中介和支撑对话体系的桥梁。正如王尚文教授指出的那样:“在阅读教学中,教学不是告知、传递、赠送,而是设计导致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

7、、体验的碰撞,让碰撞去产生它本身内必然产生的效应。”设置“话题”即是在设计“碰撞”,与文本、老师、同学和自我的“碰撞”。好的话题是一节课成功的保障,相反,无意义、无连贯性的话题则易使语文课堂成为表演、做秀的闹剧。问题导引,促进对话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生成知识意义,这并不新奇,但是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在什么情况下提出问题,却是因人而异且大有学问的。择取精华,深化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重点去关注文本的“精华”部分,对“文本风景”中特别有意义、有价值的部分多花些精力去读。这些地方往往是编者与作者对话的结果,同时也是根据文本在整个阅读体系中的位置,按一定的

8、教育目的而确认的,具有明显的引导性。教师应该像“导游”一样,为学生选定文本的精彩点,而且尽可能帮助学生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观察点,让他们自己去欣赏和享受美丽的景色,而不是面面俱到徒耗精力。(二)走出教学误区,摆正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传统教学是教师说了算,以教师的对教学文本的一元讲解取代学生个体对文章的独特的感受、理解,取代学生群体对文本的多元化的解读,而教师的讲解又多来自于现成的教参分析,实际上是教师带上了旧框框又去框学生,教师和参考书的标准答案代替了学生的自我思考,理性的分析代替了感性丰富的体验。伽达默尔说过:“文本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这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因此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行为,而

9、始终是一种创造的行为。”课程生成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以预设的课程文本为基础和中介,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共同创造他们自己的课程的过程1,预设性目标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得以生成与凸显,同时生成性目标又能在预设的调整下不断得以创新。(三)唤醒师生“真我”对话对话式教学强调师、生、本、环境因素的整合,正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了对话环境对学生展露 “真我”的增力作用,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做真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建构的主体,这与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的主体地位并不矛盾。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要联系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感受来体会文本,从而重构出自己带有个性色彩的

10、“哈姆莱特”。师生都应当从自身知识文化、生活阅历和审美态度出发,以“平视”的视角来审视文本的内容,理直气壮地与之对话。其次,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师生已摆脱了传统的异化的“我它(I-it )”交往关系,取而代之的是以人格平等为基础的平等、公正、理解、宽容的“我你(I-You )”交往关系2。师生双方都作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丰富的人直接会晤,双方都作为完整的人在完整的精神世界深处投入到对话中,互相接纳、敞开、理解、都拥有话语权。这就要求教师明确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旁观者和信息的传递者,而是知识的学习者、建构者、创造者。而教师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究的学习者、创新者;是学生阅读感受的倾听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

11、者、激励者、促进者。教师既不能以权威、先知自居,也不能成为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放弃自己引导和促进的职责。师生要团结起来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话情境的创设要唤醒学生的“真我”对话,教师除了要具备对话意识外,还要积极地创设对话环境。要有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师生才能展开真正的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要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观点,能客观的对待学生的“奇言怪论”。其次,要建立合作协同的教学人际关系。教师可以经常和学生进行角色互换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不只是让他们学会,更注重让他们会学,要让学生学的有趣,有味。(四)从文本出发,走进生活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

12、“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蕴藏着巨大的、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因此,对话教学设计一定要面向“源头活水”,使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这理应成为对话式教学课堂设计的基本理念。首先,教学要从单纯的课本和封闭的教室走向充盈而丰富的生活,要对学生身边的社区资源、学生资源、生活资源全面的开发、合理的利用,并予以密切的关注。其次,对话教学还要密切关注学生自己的生活,以适应学生生活生长性或发展性的特点。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参考文献1 夏长庚.课程生成的涵义及当代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6,(12):13-142 徐梅.“对话式”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5):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