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docx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5900502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是立足于时代的高度,认真审视了社会发展的这一趋势,针对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目前中小学教育中的空白点而提出的一项行动策略。高中地理学科作为高中的主干学科之一,也应该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响应历史的号召,开展扎实有效的法制教育,为构建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一、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1.学科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目前客观存在的高中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总是居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科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实施高中法制教育同样不可能逾越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制教育的学科渗

2、透是进行高中法制教育的一条主要途径,也是实施法制教育的必由之路。 2.地理学科涉及法律制度、法律意识的内容较多。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但含有自然地理、自然规律等知识,还包括经济知识、环境知识等,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更便于法律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如在必修一第四单元陆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章节中,培养学生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选修二海洋地理中讲解专属经济区和领海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 3.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加强法制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是各级人民政府当前工作的中心,人与环境的和谐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认识上和技术上的不足,

3、人们对资源的利用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如对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采,会直接导致生态破坏,造成环境污染。目前,环境问题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国,环境保护已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话题。改进种植制度,减少水土流失,防治土地荒漠化,控制沙尘暴,发展低碳经济,都是近年来国务院提出的工作重心,这些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经济杠杆是不够的,加强法制教育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是重要的配套措施,因此,在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已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二、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方式的思考中学课程有其自身的结构,每一章节都有具体的知识目

4、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目标。教学中以传授知识为主线,进行情感态度的养成,是我们目前进行法制教育渗透的主要方式。在法制教育渗透方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1.立足课堂,依托教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1)利用教材内容,挖掘身边的事物,在生活中渗透。在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如城市化章节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城市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什么?答案是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环境质量下降、社会秩序混乱等。作为市区学校,城市的这些问题就在我们身旁,学生对这些问题列出

5、的解决措施会很多,此时我们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思考,这样学生不但能够了解法律产生的原因,更加培养他们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意识。(2)利用教材在情境中渗透。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气氛中,可以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如在讲到海洋地理中有关专属经济区和领海的问题和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内容时,我们可以播放新闻片段,讲述台湾对于我国走向外海,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性,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利用视频讲解我国和日本的钓鱼岛争端,让学生学会利用海洋法公约的相关知识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3)在案例中

6、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如在学习地理选修环境保护第四单元环境管理章节时,老师必然讲到环境管理包括法律管理。此时可以简单介绍课本中法律管理包括的主要方面如污染排放收费制度、三同时制度等,然后根据相关法律条文,在实际生活中找到相关案例,验证法律管理的有效性。 2.融入生活、寄予丰富多彩活动,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法律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可以对法律有更深的了解,如我们在讲到我国人口情况时,学生知道我国人口多,基数大,增长快,又由于我们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促使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在近二十年下降很快。开展这些内容

7、法制教育,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到区计划生育办公室或到街道的计生办了解社区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情况,了解人口的变化情况,请计划生育讲解员讲解计划生育政策的核心内容,这样学生不但了解计划生育政策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了解了社区人口的变化,从学生时代就树立起服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遵守法律的思想。还有,学生在学习环境保护或必修三传统工业改造的相关内容时,大家都知道治理环境污染,改造传统产业,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作保障。我们可以带学生到淮安老工业区和新生态工业区看看,了解两区域在环境治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更了解我市治理工业“三废”有哪些相关法律法规,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文化知识,更树立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8、。 三、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要求 1.教育形式要多样、新颖很多教师把对青少年进行的法制教育都寄托在学校的法制教育讲座和思想品德课堂中,认为在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只要注重好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情感的熏陶,就算完成了教育教学的任务。殊不知,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如果只是利用品德与社会课本对学生进行照本宣科地讲解抽象的法律条文,或是借助于听取法官一次又一次的法制理论教育讲座,都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为那样的教育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不但不能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甚至还会造成学生用消极方式去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我们要根据中学生心理特点

9、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比如,可以在3月15日时,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了解基本的消费权益,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明确消费绿色、环保的消费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法制教育要落到实处,勿流于形式高中法制教学具体表现在没有统一的法制课时,有的学校安排自习课,有的挤占政治课一点时间,有的甚至没有安排法制课。地理教材中没有具体的法制教育目标,各种升学考试、过关考试更是没有具体的法制教育内容,因而使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法制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3.法制教育与地理学科特点相统一法制教育两个突出的特点是广泛性和跨学科性,这就决定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要将法制教育有关内容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以及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之中。在中学阶段,实施法制教育的学科主要有地理、历史、政治、语文等,实践证明,地理学科的法制教育有其优越性,高中地理教材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为主线,以“人地关系协调论”的理论和观点,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全球观、人口观、资源观、生态观等教育,通过课堂渗透法制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身边的环境、资源。综上所述,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只要适时、适当的加以渗透,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