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5894997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二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二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二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二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二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六)(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答案请写在答题卷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学号:_ 姓名:_成绩:_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词语加红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窥探(ku)干涸(g) 众目睽睽(ku) 混淆(hn xio) B. 小憩(q) 哂笑(shn) 相形见绌(zho)龙吟凤哕(yn hu)C. 咫尺(zh)挑衅(xn)林壑(h)合辙押韵(zh yn)D. 赚钱(zhun)呷浪(xi)即物起兴(xng)蓬蒿(png ho)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囊萤映雪觥筹交错伛偻提携顾名思义B. 吞噬和熙随

2、机应变看风使舵C. 赋予精巧绝伦引精据典莫衷一是D. 缄默崩塌不容置疑苍海桑田3. 辨析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红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开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连月不开B. 是 是进亦忧,退亦忧 问今是何世C. 去 乃记之而去 游人去而禽鸟乐D. 或 或异二者之为 而或长烟一空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面对灾情,没有人不无动于衷,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B.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在忍受了二十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C. 能否把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D. 从今天起,伊朗已经进入到能进行工业规模核燃料生产国家。5. 下列文学常

3、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现代作家B.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现代作家C. 醉翁亭记 范仲淹 北宋D.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唐代二、填空(12分)6. 默写(每句1分,共8分)(1)醉能同其乐,_,太守也。(醉翁亭记)(2)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_。(岳阳楼记)(3)纷纷暮雪下辕门,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结庐在人境,_。(饮酒)(5)李白在行路难中表达作者自信乐观精神、坚定的信心和勇气的名句是:_,_。(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强烈表现诗人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济世情怀的诗句是:_,_!7. 名著导读(每空1分,共2分)(1)海底两万里是_(作者)的三

4、部曲中的第二部,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2)名人传作者罗曼罗兰是20世纪_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8. 请在横线上填写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每空1分,共2分)(1)中国石拱桥 _(2)海阔天空 _三、综合性学习(4分)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来临,老师组织某校初二年级学生参观了北京民俗博物馆,了解关于端午节的习俗。请你完成以下两项任务。9. 博物馆展厅的一块展板上有以下两则材料,请你综合一下,概括它们的主要信息。(2分)【材料一】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丰厚遗产,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和祖先的智慧。目前,由于现代时尚对传统民俗的冲击,青少年对圣诞节等“洋节”津津乐道

5、,而对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却缺乏认知,缺乏热情。我们期待着广大青少年能借助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喜爱,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材料二】2010年3月关于端午节、圣诞节的调查表 认知程度热情程度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端午节高高低高中低圣诞节低中高低低高概括信息:_10. 下面有两处不属于端午节的习俗,请你把它们挑出来。(将句子的序号填入下面的横线处)(每空1分,共2分)举行龙舟竞渡。有白天的比赛,有晚上的比赛;有水上竞渡,有陆地上的竞渡旱龙舟。佩戴装有艾叶的香包,驱毒辟邪。老人喜欢戴桃子、荷花形状的,孩子喜欢戴老虎、牡丹形状的。赏月、拜月,然后按人口把月

6、饼切成若干块,每人都要品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男女老幼出去郊游,采集花草,做“斗百草”的游戏。回家后将花草煮水喝,舒筋活血,以利健康。吃花糕,“登高”之意。边赏菊边饮菊花酒。年轻人这一天要特别敬祝老人健康长寿。吃粽子。有些地区尤其讲究吃黄鱼、黄瓜、咸蛋黄、雄黄酒和用黄豆饭包的粽子,称为“吃五黄”。不属于端午节习俗的是:第_句 、第_句四、文言文阅读理解(14分)(一)(5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7、,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2分)(1)佁然不动:_(2)其岸势犬牙差互:_12. 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1分)A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可以) B. 不可知其源 (其:指代小溪)C. 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D. 乃记之而去 (乃:于是,就)13文中第段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2分)(二) (9分)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

8、楼记)1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_15“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16请根据上句,联系醉翁亭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2分)上句:岳阳楼壮美雄奇 下句: _五、现代文阅读(20分)(一)吆喝(10分)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春天一到 ,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

9、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一到冬天,“葫芦儿刚蘸得”就出场了。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我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 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

10、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 拍花子的”(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怕。他先尖声尖气地喊一声“一包糖来”,然后放低至少八度,来一气“荷叶糕”

11、。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我在小说邓山东里写的那个卖炸食的确有其人,至于他替学生挨打,那纯是我瞎编的。有个卖萝卜的这么吆喝:“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大”就是一个铜板。甚至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17.请根据1-4段的内容,完成方框的

12、填空。(2分)四季的叫卖吆喝的内容18.第二段中说,除直接吆喝卖的东西,叫卖也要“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文中都列举了哪些“法儿”?(3分)19请赏析下面三句吆喝,说说突出了事物什么特点。(3分)(1)栗子味儿的白薯:_(2)喝了蜜的大柿子:_(3)葫芦冰塔儿:_20. “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从文章最后一段中你读出了作者对吆喝怀有怎样的情感?(2分)(二)1值多少钱(10分) 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候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环境变化、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

13、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气温变化1,对世界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惊人的。据估计,农业生产区气温每下降1,就会减少一周(7天)的生长季。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气温变化1时,中国华南因全年的日平均气温基本上大于10,故积温变化为365,这可种植三茬作物,相当于每一茬作物有122的积温变化。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均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经济学家也发现,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