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自己分析课文.docx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5877077 上传时间:2022-11-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于自己分析课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用于自己分析课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用于自己分析课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用于自己分析课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用于自己分析课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于自己分析课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于自己分析课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抓细节 感情怀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分析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的28 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排山倒海、漫不经心、震耳欲聋、炯炯有神”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复述课文。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英勇善良、有情有义的高尚情怀。学习重难点:1.快速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2.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嘎羧的高尚情怀。学习准备:搜集有关战象的历史资料读一读,大致了解一下战象的一些情况。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导学一读,解决字词1.我会看拼音写汉字:r kuxin jio jio

2、 zo q bchn shnp zo y sh bi y xu b sh2.我会弄懂词语意思:排山倒海: 漫不经心:震耳欲聋:炯炯有神:二读,概括内容作者 用饱含深情的笔调记叙了曾经在 中幸存写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 ,自知 已至,便再次佩上 ,来到 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 ”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 的故事,赞美了嘎羧是一头 的大象!三读,查阅资料1.作者的相关资料。2.战象的相关资料。四读,产生质疑预习课文后,请同学们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写下来。【评价:新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以上“四读”的实质就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和文本“亲密接触”,为学习新知识而做

3、必要的准备。真正有质量的预习导学,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课中学习研讨一、听写生词,抓基础日寇 埋葬 阵亡 喘息 香蕉 皮革 凝重 华贵 英武 气概 石碑苍茫 焦躁不安 漫不经心 久别重逢 横遭不幸 震耳欲聋 浴血搏杀1.听写完后,小组内交换批改。2.课后,把听写错误的字订正四遍。3.对于刚才听写的词语的意思,有不明白的,提出来集体解决。二、引导品读,抓细节课前,同学们用“四读法”预习了最后一头战象,肯定有很多地方让你感动。请你快速默读全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把它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再有感情地读一读。(学

4、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1.指名读。如: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为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腿上绑了四块纱布。它什么也没有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2.谈感受。a从“泣不成声”感受到寨子里的人对嘎羧的留念,从“它什么也没有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体会到嘎羧的善良和对寨子里的人的留念。b按照西双版纳的风俗,只有人死后才能系纱巾,绑黑布。而村长的举动说明嘎羧在全寨人的心中早已不是一只动物,而是寨子中的一名重要成员。c寨子里的人真是有情有义,战象嘎羧更是有情有义。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5、。(指名读、小组读、齐读。)3.小练笔: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肯定很感人,寨子里的人会怎么说、怎么做,嘎羧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试着写一写那感人的场面: 4.总结学法:刚才咱们先找出课文重点段落,继而找出关键的字词句,并联系上下文进行品读,通过嘎羧的动作、神态,读懂了嘎羧的心,读出了嘎羧的情。这种读书方法叫作:品细节。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长,接下来咱们就用这种“品细节”的读书方法学习剩下的内容,试着填一填下面的表格。细节描写我的感悟三、研读细节,抓感悟集体交流,感情朗读,加深感悟。在汇报交流中,根据学情,重点抓住以下几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朗读感悟1. 嘎羧再次见到象鞍时的举动与神情。a象鞍很漂亮、很华贵,

6、嘎羧披挂上象鞍肯定很威武、很帅气。从“留着弹洞”、“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感受到象鞍有着奇特的经历,它记载着当时的历史,记载着嘎羧的英勇。b从“呼呼吹去”、“久久”、“摩挲”、“泪光闪闪”体会到嘎羧见到象鞍时的内心非常激动。c嘎羧见到象鞍一下子安静下来,这种“安静”是表面上的“静”,实际上嘎羧的内心“波澜起伏”。它看见了象鞍,一定想起了自己的过去。d小练笔:是的,象鞍有着嘎羧辉煌的过去,有着嘎羧忠贞不死的经历。面对象鞍,嘎羧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了泪光闪闪。此时此刻,它在想:2.嘎羧在打洛江畔的感人行为。a嘎羧在礁石上亲了又

7、亲,说明这块礁石对它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可能是它和战友们曾经玩耍嬉戏的场所,也可能是它和战友们曾经奋力杀敌的战场。b嘎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在深情地呼唤已故战友的名字,也许它会说:等着我,我来了c嘎羧“凝望”的不仅仅是“清波荡漾的江面”,它一定还望到了二十六年前的那场战斗。d小练笔:是啊,嘎羧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地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眼前浮现出二十六年前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3.嘎羧为自己挖掘坟墓的壮举。a静静地为自己挖掘了墓地,静静地躺在那里,静静地死去,嘎羧死得坦然、死得从容、死得让人动容。b嘎羧到死还忘不了这片曾经洒满鲜血的土地,忘不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这是一头多么

8、重情重义的大象!c“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嘎羧死了以后都不肯闭上眼睛,它都看到了什么呢?d小练笔:嘎羧静静地为自己挖掘了墓地,静静地躺在那里,侧着脸,眼睛睁得老大。此时此刻,嘎羧看到了: 指导朗读,读出感动,读出敬佩,读出赞咏。四、回读全文,抓文脉1.嘎羧虽然是一只动物,却具有如此高尚的情怀,真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深深地思索啊!来,让我们再次回顾全文,再次走进嘎羧的世界2. 课文以 为序,描写了 、 、 、 四个片段,让我们感受到嘎羧是一头 的战象。【评价:文本一旦由作者完成,就以物化的形式存在着。任何文本言语都不单是字词句段的载体,其中必然充溢着作者在特定环境中某种独特的生命活动所产生

9、的意味。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的高尚情怀,这也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项老师采用了“抓细节、重感悟、悟情怀”的方法,辅以课堂小练笔,让学生既关注了“文本内容”,又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言语表达”,从而很好地让学生读懂了嘎羧的心,读出了嘎羧的情。】课后巩固延伸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爸爸、妈妈、朋友)2.学完这一课,我有很多收获:3.这篇课文的的作者是沈石溪。沈石溪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读一读他的另外两部代表作:狼王梦、第七条猎狗。【评价:用自己的话讲故事锻炼了复述能力。让学生写收获,锻炼了总结归纳能力,可以是学

10、习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学习方法方法的。推荐阅读,让课内走向课外,做到了“得道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总评:这篇导学案在总体设计上,能够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新课标为依据,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在环节的设计上,教师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确定了相应的导学策略和方法,采用多种途径,促进有效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能力发展。其次,让学生既“得意”,又“得言”。不仅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细节内容,通过对主人公动作、神态、行为的描写,让学生明白课文写了什么、作者说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而且采用了随文练笔的形式,“写”进课堂,锻炼了学生“写”的能力。最后

11、,注重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从课前的预习导学,到课堂的层层深入,再到课后的拓展延伸,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做到了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预习能力,又学会了理解与表达,进而使感知更加敏锐、语感更加灵动、情感更加丰富、情趣更加高尚、视野更加敞亮,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自我的更新。】资料链接1.沈石溪,原名沈一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1952年生于上海,1980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1985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小说圣火获1990年世界儿童文学和平奖。第七条猎狗获中国作协首届儿童文学作品奖。一只猎雕的遭遇获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斑羚飞渡一

12、文荣获人民文学出版社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台湾儿童文学学会、民生报、国语日报、儿童日报、幼师少年月刊联合主办“好书大家读”活动推荐书目。2. 战象,在古代战争史上曾出现过的一种特种部队,它在战争中发挥着现代部队中坦克的作用。经过训练的战象,作战时冲锋陷阵,勇猛无敌,能破城门、毁营垒、折武器、踏敌军、陷敌阵,常给敌方造成极大的杀伤。大约四千年前,印度河文明开始驯象。但是象并未完全家养化,人们必须在野外捕捉象来使用。首先被驯化的品种是亚洲象,主要用于农业。人类首次驱使象上战场是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古印度。当时吠陀时代的印度有几首圣歌对此加以记载。大约同时的中国商朝人也最先将象编入军队。十五世纪后期开始,战争进入火器时代。从此组织战象冲锋实在荒谬,因为火炮能轻易击败它们。人们从此不再驱使象冲锋陷阵,而是承担其他的军事任务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