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5871997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悄悄的革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静悄悄的革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静悄悄的革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静悄悄的革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悄悄的革命.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的动态变化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著名学者、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佐藤学博士的著作。作者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对各类学习班和学校进行改革。通过对该书的仔细研读,我的心得主要有如下几点:一、 重新定义“主体性”作者提出目前日本学校所实行的主体教育不过是“悬在半空中的主体”。 所谓“主体性”神话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我认为作者这一观点对当下的中国小学教育也有很大的启示

2、。反思我们目前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似乎也存在这一问题。学校和老师将教学中的“自学自习”理想化,忽视了教师、教材以及教学环境的作用。儿童的“主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自起作用的,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也不是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二、 学会倾听作者提出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应该学会倾听。教师在课堂上应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反观我自己的教学,往往是只注意讲述教学内容很少能够真正倾听学生的语言,尤其是学生的无声的语言。作者还提出能生动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时,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

3、象进行谈话。因为在教室里的是一个一个的学生,而不是铁板一块的学生群体。而且,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我想这种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是目前我尚未达到的教学境界,需要继续努力。除了教师应学会“倾听”意外,作者还特别强调了学生学会“倾听”的意义。作者认为学生能够积极发言的前提是学会倾听,只有学会倾听才能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继而才有发言。反思我的课堂,往往一味强调学生们发言,忽视了学生认真听讲的重要意义。有些学生看似活泼积极发言,实则一知半解,这就是没有做到没认真倾听的结果。

4、三、 打破“形式主义”作者指出,日本学校目前所开展的公开课带有很大的“形式主义”,对实际的教育并没有很大的意义,并继而提出“开放教室”让所谓的“公开课”日常化。反思当下中国的教育界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公开课往往成为了表演课,教师为了上一堂漂亮的公开课往往会费很大的精力,学生为了配合教师也会得牺牲很多时间。而如果让公开课日常化,开放教室,无论是谁都可以来听课,让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成为公开课。这样不仅去除了公开课的表演性质,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使整体的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作者提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校长的领导能力;第二个条件就是必须开展更为轻松愉快、简便易行的教研活动

5、。四、 大力开展教学研究作者提出,每个教师都要带着自己的课题致力于教学研究。要让教学具有创造性,教师自身必须明确自己的挑战课题。作者指出尽管教学研究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对此竟没有哪个学校清楚地意识到。一说到研究课题,就习惯认为是全校统一规定的,所以往往都依赖学校科研处。“我们配合教学研究,希望他们提出研究课题来。”这样本末倒置的想法渗透到许多学校里,至今仍很有市场。教学研究课题的确定应当是每位教师个人的责任,而学校科研处的任务不过是把大家的课题总括起来,并逐个帮助实施罢了。反观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往往是重视教学而忽略教学研究。让每一个教育实施者同时成为教育研究者,这对教育质量的提高将有极大的帮助。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同时也是儒教文明圈中的一员,他的教育研究及实践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将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上是我在阅读该书后所总结的几点读书心得,我想这将对我今后的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