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方生态论理学的主要流派的思想观点.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5867178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西方生态论理学的主要流派的思想观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论西方生态论理学的主要流派的思想观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试论西方生态论理学的主要流派的思想观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试论西方生态论理学的主要流派的思想观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西方生态论理学的主要流派的思想观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西方生态论理学的主要流派的思想观点.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西方生态论理学的主要流派的思想观点法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05汉班 唐艳萍 200504131指导老师 刘淑梅【摘要】西方学术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各种新流派不断出现。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具有许多可取之处,为构建合理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理论提供了一些新的观点、原则和视野:它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促使人类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及其理论不足,并重新反思、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扩展人类伦理关怀视野的做法是正确的和必要的;【关键词】西方,生态论理学,流派,思想观点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危机的价值根源,反思传统人类主义价值观的结果,便出现了动物

2、解放和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人类道德共同体和权利主体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非人类存在物,这是人类理智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根据韦伯斯特第三次新编国际词典的解释,人类中心主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人是宇宙的中心;第二,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第三,根据人类价值和经验解释或认知世界。 人类中心主义的形成由来已久,在古希腊人类中心主义表现为自然目的论,其核心观念是人“天生”就是其他存在物的目的,这种思想在中世纪表现为神学目的论。在基督看来,只有人是按照上帝自身的形象创造的,只有人才具有灵魂, 近代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建立在笛卡儿二元哲学基础上的,笛卡儿片面强调主客二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

3、和对立,极力倡导人类征服自然、主宰自然、无视自然界其他生命的存在价值。康德则从理性优越的角度,来阐述他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他认为,对理性存在物来说,理性本身就具有内在价值,它是一个内在值得人们追求的目标;只有人才有理性,因此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不再从本体论、存在论或认识论的意义上使用人类中心主义这一概念,而是主要从价值论的意义上来阐述这一思想。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最著名的是以美国哲学家布赖恩诺顿(BryanNorton)为代表的弱式人类中心主义。他在环境伦理学与弱式人类中心主义(1984)、为什么要保护自然界的变动性(1987)等文中认为,面对环境破坏、资源滥用以及由此给

4、人带来的痛苦,我们需要建立一种环境伦理学,而这种环境伦理学应当是一种弱式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论。最近几十年,西方学术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各种新流派不断出现。“非人类中心主义”是相对于“人类中心主义”而言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各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思想都应该具有某种程度的共同之处:一方面,都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即不再认为人是最高贵的物种,不再从人出发去思考生态环境问题,都力图从没有物种歧视的立场来建构自己的环境伦理理论;另一方面,都将道德的共同体的范围从人向外扩展,认为“人不仅对人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对自然物也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并且后一种义

5、务并不是前一种义务的间接表现”。而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将西方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思想划分为三大流派:即以辛格、雷根为代表的动物解放/权利论;以史怀泽、泰勒为代表的生物中心论;以莱奥波德、纳斯、罗尔斯顿等为代表的生态中心论。这些流派的环境伦理思想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潮作出了各自的批判,从而为环境伦理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对于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潮中的三大流派必须进行全面地、合理地解读,才能准确地对其理论进行扬弃。 1、以辛格、雷根为代表的动物解放/权利论动物解放与动物权利论把道德关怀和权利主体的范围由人扩展至动物。众所周知,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但在“传统人类

6、中心主义”的视野中,动物被置于道德关怀的范围之外,拒绝承认动物拥有权利,从而忽视了大部分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具有意识,能够感受痛苦和快乐这一事实,更有甚者为了娱乐、享受而残害动物。边沁在其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一书中指出:痛苦是恶,快乐是善。因此,一种行为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它引起的痛苦或快乐的程度。1他进而指出,动物具有免遭无端折磨的权利,人类应该结束对动物的残忍行为。他预言,总有一天,其他动物也会获得这些除非遭受专制之手剥夺,否则绝不放弃的权利。边沁的这种思想在19世纪的亨利塞尔特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塞尔特认为,如果人类拥有生存权和自由权,那么动物也拥有,二者的权利都来自天赋权利,就动物而言来自动

7、物法。他对于道德权利主体范围的这种扩展坚信不疑,并指出:“被严加看管的家畜的现状在许多方面都类似于一百年前黑奴的状况”二者都经受着被排除在仁慈恩泽范围之外的痛苦,都体验到了“对他们的权利的有意的顽固拒绝”。2显而易见,塞尔特希望那种在19世纪使被殖民者获得解放,奴隶获得自由的道德进步,能继续向动物解放的方向发展。动物解放论的代表辛格认为:一切物种均应平等,应把人类平等所依据的伦理原则推行到动物身上,同等地关心每一个存在物的利益。感受的能力是动物拥有利益,获得道德关怀的充分条件,而不是任何的智力、情感能力、理性,如果一个存在物能够感受到苦乐,那么拒绝对它进行道德关怀就没有任何伦理上的合理性。他同

8、时还明确指出了种族主义、性别歧视主义与物种歧视主义存在的一些共同点,即都违反了平等原则。他说:“种族主义在自己种族的利益与其他种族的利益冲突时,看重自己种族成员的利益,结果违反了平等之原则。性别歧视者偏袒自己的性别利益,违反了平等之原则。同样地,物种歧视主义容许自己物种的利益优先于其他物种的利益。3在这三种情况里,我们看到的模式是一样的。”动物权利论的代表雷根认为,人们用来证明人拥有权利的理由与用来证明动物拥有权利的理由是相同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平等的道德权利的根据并不是由于每一个人都具有理性、会说话、能自由选择的能力(如白痴不具有这些能力,我们并未因此而否定他们的权利,因为这种权利是天赋的)。

9、每一个人之所以同等地享有这种权利,是由于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天赋价值,具有这种价值的存在物必须被当作目的本身,而不能当作工具来对待。因而,动物也拥有值得我们予以尊重的天赋价值。动物身上的这种价值赋予了它们一种道德权利,即不遭受不应遭受的痛苦权利,它们的这种权利决定r我们不仅仅把它们当作一种促进我们福利的工具来对待;相反,我们应以一种尊重它们身上的天赋价值的方式来对待它们。动物解放/权利论提倡动物具有免遭痛苦的权利,主张平等地关心所有动物的利益,这无疑在客观上促进了生态保护,也促进了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与人类的道德进步。但是,动物解放/权利论只关心动物个体的福祉和利益,而否认物种、植物、生态系统拥有道

10、德地位和生存权利,这是其重大的缺陷所在。正如生物中心论者对他们的批判:为了动物的生存就可以不顾“植物共同体”、或者就可以牺牲“植物共同体”吗?动物解放和动物权利论只是关心动物个体的福祉和利益,而无视物种植物生态系统的道德关怀,是其重大的局限性。42、以史怀泽、泰勒为代表的生物中心论阿尔伯特史怀泽是生物中心论伦理学的创始人,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史怀泽明确指出,他所敬畏的生命不仅仅是人的生命。他说:“到目前为此的所有伦理学的最大缺陷就是它们相信,它们只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5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当他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同样神圣的时候,他才是有道德的”;有道德的人“不打碎阳光下的

11、冰晶、不摘树上的绿叶、不折断花枝,走路时小心谨慎以免踩死昆虫”。史怀泽也相信道德进化的可能性,他指出,有道德的人必须“把道德体系的应用范围从最狭小的家庭圈子首先扩展到家族,其次是部落,最后是全人类”。6这只是扩展道德范围的开始。“根据万物都加入了共同的大自然大家庭这一宇宙理想,人们必须承认,人类与其他创造物亲如一家”。生物中心论的另一代表人物泰勒认为,生命体之所以具有内在价值,是因为生命体是“具有其自身的善的存在物”。7他们区别了依赖评价而被承认的主观价值与作为客观价值而存在的“善”,由此主张只有生命体才是具有自身“善”的存在。生物中心论伦理学用“敬畏生命”和“物种平等”的理念作为其主要的理论

12、支撑。并认为生命共同体中的动植物拥有人类应予以尊重的权利,把所有生命体作为道德关怀的对象,从而避免了以往动物解放/权利论中的生物等级观念和物种歧视主义,为所有生命体的平等道德地位提供了一种证明。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真的是完全平等吗?正像人的个体在潜能方面存在先天的差异一样,人与动物也必然具有差异,这种差异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且,真正平等的关系要靠相互协调、相互调整而建立,但动植物无法与人交流,它们根本就不可能与人建立真正的、可靠的平等关系。所以生物中心论者通过降低人的生态位的方法来处理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是不可取的,生物平等主义伦理观也是不可靠的。3、以莱奥波德、纳斯、罗尔斯顿为代表的生态中

13、心论生态中心论认为,生态伦理学必须把道德客体的范围扩展至整个生态系统。因此,生态中心论更加关注生态共同体而非生命个体,是一个整体主义而非个体主义的生态伦理理论。生态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有莱奥波德、纳斯和罗尔斯顿等人。莱奥波德是大地伦理学的创始人,他在“大地伦理学”的开篇讲述了一个故事:古希腊英雄俄底修斯从特洛伊战争归来时,在一根绳子上絞死了一打女奴;这种行为并不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因为女奴是一种财产莱奥波德认为,我们不应该把自然环境只看作是供人使用的资源,而应当把它看作是价值的中心。生物共同体具有最根本的价值,它应当指导我们的道德情感。他提出生态中心论的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就是:“当一件事情有益于保护生

14、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是正确的,当它趋向于相反的结果时,它就是错误的。”8因此,人类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转变为它的一位平等的、善良的公民,必须把社会良知从人扩大到生态系统和大地。生态中心论的另一代表人物是阿恩纳斯,他是深层生态学的创始人。“自我实现”和“生物中心主义的平等”是深层生态学理论的两个“最高规范”,也是深层生态学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纳斯指出: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经历了从本能的自我到社会的自我再到形而上的“大自我”即“生态的自我”的过程。因此,深层生态学的“自我实现”这一最高规范所要强调的就是:个体的特征与整体的特征密不可分,“自我与大自然密不可分”,人

15、的自我利益与生态系统的利益是完全相同的。与前两种理论不同的是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它试图通过确立生态系统的客观的内在价值,为我们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一个超然于人们主观偏好的客观的道德根据。首先罗尔斯顿把价值当作事物的某种客观属性来理解。他认为,评价过程就是去标识出事物的这种属性的一种认知形式,它是通过体验的通道了解事物的价值属性,但这并不就意味着价值完全是体验。我们评价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观察到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中被我们观察到的价值,属于体验性的价值,而未被我们观察到的价值,则属于非体验性的价值。因此,把价值完全归结为人的主观偏好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其次,罗尔斯顿所理解的价值属性的另一种重要特征是

16、它的创造性。他明确指出:“自然系统的创造性是价值之母,只有在它们是自然创造性的实现的意义上,才是有价值的凡存在自发创造的地方,就存在着价值。”综上可知,大地伦理学是一种整体主义的,认为为了整体的“好”可以牺牲个体的“好”,为了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完整和稳定可以猎杀动物个体。综上所述,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伦理观的发展转变表明,道德共同体和权利主体的范围不断扩展,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的确是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但生态伦理的思想还是比较粗糙,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使之有更大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如何使这种理论转化为大多数人的内心信念和自觉追求,还任重而道远。注释:1杨通进、人类中心论:辩护与诘难J铁道师院学报 1999、5;2辛格、动物解放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3陈安金、人以外的存在物也具有“内在价值”与“权利”吗关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的理论思考J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