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德育的对话.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585071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视德育的对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重视德育的对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重视德育的对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视德育的对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视德育的对话.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视德育的对话 把思想品德课上成传教士的布道课,把学生看成知识的器皿,道德的传声筒,当作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客体,从而采取封闭式、灌输型、成人化的单向训导,忽视了教育应该是双向主体的互动这是我们常见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而德育应重在思想品德的内化。德育是一种与学生的交流对话,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情感的对话道德养成必须借助情感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东西,因为人的情感体验恰恰反映了人最真实的存在,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种经历,如果没有这种个人的经历和由经历所构成的切身体验,那么个体就不可能对道德产生深刻的认同并进一步渗入人的内心,发展为道德信念。如果缺乏道德情感,即使有道德认识,也只能停留在

2、表面上,而不是出自内心的道德行为。如在灌输式德育模式下,学生做好事只是为了得到表扬或面子上好看,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德育过程中,情感起着核心作用,教育者应重视情感的培养。教育把德育作为核心和灵魂,是其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德育把情感培养作为其核心追求目标,则是构建有魅力德育的关键所在。缺乏情感性是现行德育并没有把情感作为其核心目标,而德道的深层本质应该是发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的确,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没有声情并茂的情感交流,这样的德育只是用一个框架套在学生身上,教师是硬堵硬塞,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不能把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情感,意志,更谈不上指导他们的思想,行为。教师不

3、要把学生当作一只只口袋,不要把我们的德育当作类似诚实,勤劳,勇敢,谦虚等美德的运输车,而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话,让情感感化学生。二、人格的对话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塑造自身的人格,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康之路的人格。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的美好人格可反照学生的人格,并促进学生人格的形成。教师要充分考虑自身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并作为德育的一种美的方式。学生不会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是用两种声音说话的老师,不满意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老师,他们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欢迎促膝谈心的气氛。教师美好的人

4、格就是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它具体体现在对知识、对事业、对日常生活的态度上。对知识要有严谨的学风,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事业要有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的精神;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体现对生活的热爱和高洁的修养。教师的人格也要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道德评价上,如对真善美的由衷景仰,对假恶丑的愤怒批判,都可折射出人格的光辉,给学生强烈的感染,这种感染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与学生是一种无声的对话,这不是说教,也没有矫揉造作,它使学生读其人感其行,滋润心田,可以收到水到渠成的教育效果。三、环境的对话“环境育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我国很早就重视环境教育,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人在出生时是无道德意

5、识的,也无道德状态可言的,因此,他们的道德发展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我们要检视学校的文化、校规、各种制度和措施,营造有利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这些价值和态度。我们认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应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所谓物质环境,是指校园、家园、乐园、花园融为一园,使学校的一切文娱体育教学设施为学生成才提供最大方便。如美观清洁的校园,朴实庄重的校舍,明亮整洁的教室,布局合理的其他建筑。精神环境则是师生间、生生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承认、互相学习,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以及一种锐意进取、渴望成才、求新求美、求知求乐的精神状态。如有次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民主而有纪律的

6、班风、校风,良好的师生关系,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勇于开拓创新的意识,开设宣传时代精神的黑板报、展览窗。从而,形成一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教学气氛。这样,环境与学生的对话,也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并且,这种语言,比任何空洞的说教更富于意义,更淡化了教育的痕迹,更易收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四、生活的对话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往往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给学生灌输许多由于思维能力发展所限而不能理解的德育要求,如对于小学生经常提出“爱国主义”。“远大理想”等要求,这样过高的“标杆”不仅使许多青少年高不可攀,也使他们丧失了对于“标杆”的兴趣,甚至使学生养成了言不由衷地说空话、说假话

7、的习惯。对此,我认为还是应从孩子实际生活中提炼出德育主题进行德育教育。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的品德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样做,而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样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美恶观念,自主构造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我们的教学必须倡导与生活对话,与现实对话,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品课中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