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亲子关系及其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整理版).doc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59KB
约38页
文档ID:555659199
亲子关系及其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整理版).doc_第1页
1/38

亲子关系及其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恳谈李重点温馨提醒还是在依恋类型的自我测定,以及这些类型如何产生并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影响等了解和理解对于自体或客体关系心理可以一个初步的接触就行了,不要被它束缚掉,影响到对主要内容的学习客体关系心理学与自体心理学中的一些理念、基本概念亲子关系是心理学中客体关系的俗称而所谓的客体关系,是指个体年幼时与其监护人(以母亲为最常见,也可以“代理母亲”)之间形成的人际互动关系客体”之谓,是相应对于“主体”的在我们年幼的时候,我们的生存基本上完全依赖于客体的悉心照料离开客体,主体就无法存活下来这种完全的依赖,和人类个体成人之前的成长期十分漫长(可以长达十七八年)有关有些动物由于进化的作用在出生后不久就能独立行走,甚至独立生活,但人类却因为社会文明越来越使成人期后延了一部分原因是人类为了生存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水平决定了这个成熟的个体必须在独立走上社会之前接受相当程度的教育,而且这类教育还在文化传承上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不接受教育,由于人类个体出生到基本可以凭借自身天然能力的发展而成为一个“自然人”所需要的时间也足有十来年之久,同样决定了,人类的完全依赖期会相当长这一现象。

除了大脑(与心理有关),人类其实没有太多的优势,人的视力远不及鹰,嗅觉不如狗,体能不如马,暴发力不如跳蚤,攻击力不如狼……但人类有自己基于大脑的其它生物无法比拟的综合发展潜力在大脑优势这种潜能意义上,人类确实已经成为万物之灵漫长的个体成长成熟史,也决定了在成年之后,动物个体之间的较量,人类有能力以智取胜亲子关系,作为人类年少时代的教育根基,极大决定了个体成年以后的行为风格、思维方式与情感模式,决定了个体的习惯性的表现与体验,即性格一个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勇敢的,还是怯懦的;是开朗的,还是悲观的;是自信的,还是自卑的……无不与这个人成年之前的经历有关;尤其是这个人三到五之间的特殊经历有关这些经历渐渐对性格核心起到某种塑型作用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甚至认为,它会基本决定了一个人成年之后是不是有心理障碍,决定了这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当然,如今的“毕生心理学”对此提出了反驳,认为人格是可以不断发展的,并不由幼年的经历所完全决定但无论如何,从统计的数据与研究的结果来看,多数心理学家也还是不得不承认,童年期的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对个体人格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这些基本概念我已经尽量通俗化了一个基本假设:人性是一张白纸。

出生时的婴儿,没有什么社会性;但它却有与社会性有关的本能亲密--与他之外的其它人建立一种没有阻碍的相互联系,就是这样的社会性本能这个本能无所谓好坏,但它是一种客观存在这个本能的能否顺利得到实现,却依赖于这个婴儿的周边环境条件,其中,它的监护人(以其母亲为代表的养育者)是最主要的因此,婴儿本能地要通过与母亲的联系来建立亲密关系这个关系如果受到挫折与阻碍,婴儿的心理发育就会出现困难、问题与障碍这时候的婴儿个性中就会有一些好坏之分的性格特质了一个不能及时满足婴儿亲密关系本能需求的环境,导致婴儿的心理有了恐惧、焦虑、愤怒等体验,与之相伴随地,出现心理发育上的各种毛病这时候,一张白纸就被污染了所以从婴儿的发展角度看,他或她本能地要求一个“促进性的环境”或“足够好的母亲”——good-enough mother 百合提问百 合:问个问题,婴儿对恐惧、焦虑和愤怒的体验,大概要多长时间才会影响她的个性?恳谈李:百合: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只是与长度有关恳谈李:还与刺激的类型,强度,后续的处理等因素有关乖猪仔:可以说,婴儿时期要尽量发展亲密关系吗? 百 合:嗯,知道了我曾经看到一个说法是18个月所以就问了老师这个问题。

恳谈李:婴儿在遭遇不良环境时,会表现出强烈的求助行为,比如哭喊,叫唤恳谈李:应当是三岁之前的孩子都可以当成是婴儿对待 恳谈李:母亲或监护人对婴儿的后续信号的反应是关键的变量 恳谈李:难免的忽视,打击是有的但补偿性的爱抚,不能忘记了 筑龙人:恳谈李:应当是三岁之前的孩子都可以当成是婴儿对待是否指的是三周岁? 恳谈李:对 乖猪仔:可以说,婴儿时期要尽量发展亲密关系吗?恳谈李: 尽量 百 合:中国有一个说法,是3岁看大,7岁看老 恳谈李:孩子在独立行走之后,必然是双生关系的 乖猪仔:宠孩子其实比严格要求孩子对孩子有利,是吗 lifesongs:三岁以内的孩子,父母要尽量满足他对亲密关系的需要,是吧? 百 合:看到国外的研究是18个月 鱼 儿:尽量亲密,不是会把他宠坏了? 恳谈李:此时,保护孩子的方式主要是及时满足其发展需求,给予亲密的满足 山核桃:性格的形成受哪个年龄段影响最大?婴儿期?还是儿童期? 百 合:恳谈李:孩子在独立行走之后,必然是双生关系的这句话不太理解? 恳谈李:三岁前不存在这个问题:鱼儿 长大的螃蟹:应当是三岁之前的孩子都可以当成是婴儿对待===李老师,您说的可以当成婴孩对待是指在什么方面?恳谈李:双生关系是指这个婴儿一般是无法须夷脱离母亲。

恳谈李:指亲密能力的培养方面 百 合: 那为什么是独立行走之后呢? 恳谈李:不要忽视婴儿的需求,要给予及时的周到的满足 恳谈李:独立行走之后,情况变得复杂了 鱼 儿:噢! 比如说,孩子哭闹要某样东西,不给就不罢休,那么应该怎么处理?都满足不是要宠坏他? 乖猪仔:怎么理解孩子最近特别粘我?是否在寻求亲密感还是游戏? 长大的螃蟹:其他方面呢?因为在1岁左右的是时候他们已经有了某些性格了 百 合:刚才那句话是不是独立行走之前啊,李老师? 恳谈李:那时候,婴儿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了:在心理学中称为分离,个体化 lifesongs:但有时这个年龄的孩子也是很任性的乖猪仔:还是敏感意识到父母关注点不在他那里? 恳谈李:慢慢来,呆会再提问题吧 恳谈李:客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萨蒂(IAN SUTTIE)说过:“人世间本没有恨,是爱转变成了恨,地狱里本没有狂暴,是一个婴孩受到嘲笑 恨,原来不过是爱的受挫反应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健康的心理意味着爱(强烈的亲密欲望)不受挫,当然也“与恨绝缘”了 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是培养他或她对世界的基本信任感 这是信心的最核心的东西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在亲密上得到足够的满足,就可能不信任周围的环境了。

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些过于冷漠,敌意的,反社会的,精神病性的障碍,都源于这个时期的照顾不周 百 合:李老师你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是指3岁之前,对吧 恳谈李:是的 长大的螃蟹: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是培养他或她对世界的基本信任感李老师,这个阶段是指的独立行走以后,在3岁这个范围内吗? 恳谈李:三岁之前 山核桃:由于工作的等的影响,母亲不可能在三周岁以内都一直陪孩子身边啊,现在一般都是保姆,或者是老一辈的带啊,这影响大吗?恳谈李:谁都不重要;但这个带领孩子的人本身必须是有爱心的恳谈李:它意味着监护人的品质以一句话来概括:必须是孩子为中心的 恳谈李:而不是自我中心的恳谈李:现实中的人性:受挫是一种宿命 恳谈李:由于现实中的母亲(监护人/客体),不可能无微不至事无巨细地照应到婴儿的每一个需求满足,所以,现实中的婴儿也就必然地在其人性发展中出现“恶”愤怒,只是婴儿用来呼唤被爱的信号,他的抓狂,哭泣,叫喊,无不与此相关需求的受挫程度决定了一个婴儿内心体验到的愤怒多寡,而愤怒的表达,作为一种召唤被照料的信号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将加重这些愤怒一直到婴儿感到绝望,才不得不开始压抑它在这个过程中,客体的责任就是安慰婴儿,并做出有力的补偿行为,才能让婴儿变得安静。

但由于现实的束缚,这往往是很难完全做到的,所以,“受挫是婴儿的一种宿命”,愤怒与怨恨,是我们由爱而不能得到满足时的必然转换一个基本假设:自体体验是人类的一个基本心理需求与人类密切相关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拥有一种稳定的、将自己作为整体的和重要的人物的体验 这个体验就叫自体体验婴儿,是从客体的关系中慢慢衍生出自体的感觉的开始时,婴儿的内心世界是自体-客体两种意象混生的,一种海洋般的朦胧状态 混沌状态后来慢慢分化出客体与自体的意象——或表象所谓的表象,或意象,是个体对于客体的某种意识想象中的东西开始时,个体对母亲的意象是含混的,甚至会把她,尤其是含在它嘴里的乳房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此时,自体与客体是未分化的未分化这个词就表达了孩子开始时的朦胧的原始感觉状态 什么是自体?它是个体对自己的反思形成的自我意象我是什么样的呢?这个句子中的“我”是体验者(个体本身),而“什么样”则是“自体”或“自体体验”就是自我表意识? 通过分化的不同机制,婴儿慢慢从混合状态中分离出客体与自体 这些机制是“内投射”和“认同” 这两个概念非常专业,建议大家放过去 提问百 合:我的理解是,孩子开始不知道我是谁,等到一定的阶段,从客体身上慢慢的认知到我是谁,对吧。

恳谈李:对乖猪仔:自我意识形成?恳谈李:它的意思是,孩子会把母亲分裂成“好母亲”与“坏母亲”,从而进行防御当面临好母亲时,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好孩子 klsd:为什么是“从客体身上慢慢的认知到我是谁”恳谈李:面临坏母亲时,孩子就压抑自己对它的意识是的,母亲是婴儿的镜子 百 合:嗯,如果这个阶段分化不好,会造成孩子二分法的思维? 恳谈李:没有通过这面镜子,孩子无法认识它自己 恳谈李:是的恳谈李:分化过程结束时,孩子还是二分思维的 恳谈李:还得后面的发展,也就是人格化,才能进行整合恳谈李:在三岁之前这个任务一般是无法完成的百 合:嗯知道婴儿这些过程,那我们该怎么作呢?恳谈李:孩子会在好母亲与好孩子,坏母亲与坏孩子之间进行匹配恳谈李: 很多时候让孩子体验到坏母亲,孩子的自我意象就可能败坏了 恳谈李:自卑与此有关恳谈李:自体中的所谓“假自体”因此形成 恳谈李: 这个假自体是有罪恶感的,不真实的 恳谈李:缺乏力量的恳谈李:恐惧而退缩,只能服从一味讨好监护人的恳谈李:人类具有自体体验的基本心理需求它是“自体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恳谈李:受挫的宿命导出一系列的“恶” Lifesongs:孩子怎么定义好母亲和坏母亲?能满足他要求的是好,拒绝他要求的是坏,对吗?恳谈李:愤怒是最基本的对恐惧的表达。

恐惧是对爱的受挫的反应 在愤怒的条件下,攻击就出现了攻击并不是人类的本能;它只是受挫的宿命诱发出的自救的信号没有一种攻击行为是不可以用需求不满,亲密等关系受挫的产物来解释的 乖猪仔:母亲的好坏如何表现? 筑龙人:恨由爱转变而来,“爱之越深恨之越切”,只不过能量的变异、转换而已 恳谈李: 来福松说得对好坏是孩子的自然情感恳谈李:它的需求得到及时满足者为好,反而为坏啊乖猪仔:不好的需求呢?恳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