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挑战.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5443748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如何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挑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师如何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挑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师如何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挑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如何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挑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如何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挑战.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如何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挑战岳宇巅(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照学生的经验以及个体的差异性;强调综合性,软化学科界限,展开跨学科的对话。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与挑战。迎难而上,综合实践活动必然为教师带来跨越式的发展与提高。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观;课程观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生长点。各省市教育管理部门都给予了高

2、度的重视,在各实验区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与实施,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在我国起步较晚,广大教师在实施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与挑战。如何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挑战,是现阶段中小学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一、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课程意识自2001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全国各地从实验区开始,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有关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培训,使教师充分认识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及评价等重要变革。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的行为,决定着教育

3、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学生观是不断变革和进步的,学生观蕴含着教师对学生赋予的希望,教育正是从此开端。所以,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挑战。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第二,学生是具有独特性的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每个人独特的“

4、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第三,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学生是社会系统不可分割的一分子,他既作用于社会,也反作用于社会。克服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隔离的缺陷,广开校门,大胆引进,有选择地吸收来自社会的各种积极因素的影响,使学校教育赶上

5、和超过社会发展的节拍,对学生进行合理定位,突破校园四角天空的束缚,置学生于社会生活的大熔炉之中,让其学习、生活、成长,走在时代发展的最前列,提高学生个体与自然及未来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其次,有正确的教学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倡导的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诊断性、反思性、探究性,增强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认识到学习是开放的、积极互动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单纯传承过程,是学生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赋予经验以意义。教师应掌握这种学习策略,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观。第三,提升课程意识。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以

6、往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是由国家统一管理,造成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是国家教学大纲的忠实的执行者,缺乏必要的课程意识。而教师只有进入课程,才能实施课程,才能使静态设计的课程转化为动态的课程实施。所以教师的课程意识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主要包括对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以及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只有这样,才能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使学生进入课程,使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生活

7、世界进入课程。二、教师知识结构的自我补偿与整合传统的教师教育、培训等,往往与单一的学科课程结构相对应,造成教师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各科教师只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能驾驭,但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涉猎较少,即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懂得这些知识,也较难达到融合贯通。因此,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和障碍,教师进行知识结构的自我补偿与整合是无法回避的任务。首先,教师建构多层次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一个人为了某种目的的需要,而按一定的组合方式和比例关系所建构的、由不同种类的知识所组成的并具有开放、动态、通用和多层次特点的知识构架。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与生成性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挑战,要求教师应具有广博扎实

8、的基础知识,变专才为通才。这是教师知识结构中最基本层面的知识。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老化速度的加快,学校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各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将越来越广泛,科学一体化的趋势正在不断增强。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说过:“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分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学继续的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打断的链条。” 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顾及知识本身构成的规律和科学一体化的趋势,掌握或了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和思维科学领域里的最新知识、理论和方法,克服以往教师封闭式狭

9、窄知识的局限性。那种只教一门学科的教师将无法适应时代和教育的要求,多科性教师将被当作提高师资适应性和减少教育成本的主要方法之一。爱因斯坦曾告诫后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由此可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所必须的。其次,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是衡量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教师不但能教书育人,而且还善于应用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作指导,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发现新的教育现象,以研究者的心态和眼光钻研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与特色,使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育专家

10、。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提高教育效率的根本出路靠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所以说,21世纪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志将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能力。三、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能力传统的学科教学单纯以知识的传递为目标,教师依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很简单,即讲稿式的教学设计,之后,教师只需将准备好的写在讲稿上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不关心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过程,忽视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而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没有传统的教材和教参可以依托,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

11、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生活实际、周围的环境特点、社会实际,开发设计课程内容。教师在设计开发课程时,应注意遵循:一、学生主体性原则。强调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自己的学习与发展负责。二、亲历亲为原则。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是不能以“告诉”的方式来传递的。而是强调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亲自动手去做,在亲历亲为的活动中获得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的感受恰是学生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是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

12、亲历亲为的实践活动,将先验的知识放置在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下,验证可接受性和合理性,进行反思与重构,使学生在自己的知识建构中学会独立思考。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成为自己学习、生活的主人。三、可操作性原则。教师在设计活动主题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家庭、学校以及所在地区的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可行的、有实际意义的、有价值的、内容积极的,对学生成长有利的活动,使学生愿意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活动中才能掌握一定知识,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价值体现。四、可生成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逻辑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打破了分门别类的学科界限,其课程形态是动态生成的,是

13、教师与学生一起创生的过程。在学生实践活动中,他们时刻会遇到新问题,产生新想法,并不断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生成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如,在“餐宴礼仪”主题活动中,通过学生对中国不同民族餐宴礼仪的认识、了解,产生兴趣,同时又生成出酒文化、茶文化等等活动主题。四、课程的预测能力课程的预测能力主要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活动进展情况,预测其将来发展的方向,引导学生向综合方面发展。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自己确定选择与他们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主题,一般处于低水平的认识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向纵深方向发展,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的学习方法,从学习活动的内容上逐步拓展到相关其它领

14、域的内容上,并留有一定的创造空间,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这样的教师就是具有一定预测能力的教师。五、合作意识的增强合作意识首先是强调师生的合作互动。师生的合作互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与策略。新课程观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双方进行信息与情感的交流传递,为学生潜能的自由、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自主设计、自行组织活动,主动探究问题,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都获得发展。其次,是教师之间的合作。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其活动主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点,如“翻开家乡这本书”活动主题,涉及到

15、历史、文化、地理甚至是餐饮业、房地产业等方面的内容。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不能简单地认为马上去集中学习那些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就能胜任指导学生了,这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要求不同学科教师间的相互合作,组织教师进行协同教学即小队教学模式,由一个教师小组共同参与某方面主题活动的指导任务。这要求教师之间应有团队的合作精神,进行合理的分工,发挥各自的特长,达到相互补充与完善,对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总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进一步提高水平,提升境界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迎难而上,综合实践活动必然为教师带来跨越式的发展与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