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5369292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背诵的基础上,体会律诗音律优美、节奏鲜明、表意细腻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三首诗蕴含的丰富的情感。2通过对杜甫各个历史时期代表作的比较鉴赏,从更深层次理解杜甫诗歌的“沉郁”的风格,体悟其伟大的人格魅力。3鉴赏杜甫诗的艺术技巧。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一代诗圣杜甫,见证唐朝盛衰,抒发社会巨变。他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远大抱负,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他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怀。他一生坎坷,生活艰辛,壮志未酬,仕途抑郁,却始终忧国忧民,生命竟如此厚重。却始终胸怀国家与人民!他是诗国天空里

2、的一颗恒星,是中国史册中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二、诵读指导 1教师进行诵读点拨,学生反复诵读背诵。(1)个体学生朗读。 (2)教师予以具体指导该怎样读,停顿,节奏,声调,语气,等等。 师:格律诗诵读时应注意节奏的整齐匀称。七言诗每句一般可分作“二、二、三”三个语节来诵读,语节和语节之间通过适当拖音加顿息的方式连接,通常七言句第二语节后的拖音和顿息时间稍长。如秋兴八首其一首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格律诗押韵和谐。通常双句押韵,首句也可押韵,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诵读时韵脚应适当加以强调,读得响亮突出一些,给人和谐优美、委婉动听美的感受。如咏怀古迹的韵脚是“门、村、昏、魂、

3、论”。诵读格律诗,更应注意诗的意境,尽可能准确表达出诗人的真实情怀。如登高,首句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要读得回环婉转;第二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然后作延长音(木、江);第三联的“悲”“常”“病”“独”等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 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再次朗读这三首诗。生朗读。 2整体把握三首诗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师:这三首诗中蕴含了杜甫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要给足学生时间考虑。学生充分思考,交流(围绕感情,让学生随便说)。师生明确:秋兴八首其一: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

4、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咏怀古迹其三: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登高: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 三、赏析杜甫诗歌“沉郁”的风格 师

5、:诗圣杜甫诗篇尽人皆知的主要特色是“沉郁顿挫”,何为“沉郁”?我们通过对杜甫各个历史时期代表作的比较鉴赏,从更深层次理解杜甫诗歌的“沉郁”的风格。 师:下面我们一起朗读这三首诗,再次感受一下这种风格。生:齐读。 师:哪一位同学先起来说一说,这种“沉郁”的风格从哪些方面来认识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言。参考: 1情感的内潜师:咏怀古迹。 学生诵读,思考、交流诗歌“情感之内潜”。颔联简短而雄浑有力,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紫台”“朔漠”,自然让人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青冢”“黄昏”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仿佛能够吞

6、食一切,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颈联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是说汉元帝的昏庸,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尾联,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 杜甫在这里将怀古和感怀融为一体,把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内潜于昭君的怨恨。师:正如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诗歌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7、 2与忧愤深痛相连 师:杜甫与屈原穷愁身世相似,“沉郁”精神相通,因而带有浓厚的忧愤深痛色彩。如登高: 学生诵读,思考交流登高之忧愤深痛。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沉郁悲凉。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含有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用多媒体呈现出来)作客思乡,添上久客孤独,增入悲秋苦病的

8、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3与国运民生相关 师:郭沫若称杜甫是“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将身世之悲和家国之恨,小我与大我融而为一,时时刻刻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和民生疾苦,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社会现实意义。 学生思考、交流。国家陷入危难时,对着三春的花鸟也会流泪伤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四、课堂小结 综观杜甫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

9、可见杜甫的伟大。他以满含血泪的忧愤深痛地歌吟,传达出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他的诗,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百世而下叹为观止;他的不朽伟大的人格,为后人所景仰。 五、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这三篇课文。第二课时 一、检查诵读 1.先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背诵这三首诗。2.检查背诵情况。先个体,再集体。 二、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格律诗的朗读技巧,从整体上把握三首诗蕴含的丰富的情感。通过对杜甫各个历史时期代表作的比较鉴赏,从更深层次理解了杜甫诗歌的“沉郁”的风格。今天我们以课文三首诗为主,鉴赏杜甫诗

10、的艺术技巧。 二、技巧鉴赏 1.请同学们抓住杜甫诗歌(哪一首都行)的某一个方面,写一段赏析性文字。注意:可以是一句诗,也可以是几句诗,更可以是一首诗,三首诗一起来赏析那就更好,三首诗赏析的话,你可以抓住一个方面来写一写,也可以几个方面。大约15分钟。15分钟后,学生起来交流赏析的成果。教师注意要适时点评。参考角度:1情景交融情景的和谐统一,是抒情诗里一个异常重要的方面。秋兴其一是极好的范例。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

11、富,意境开阔。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动荡不安的前途。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景物有了生命,感情也有所附丽。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2语言的锤炼 杜甫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秋兴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之遣词造句,堪称杰出。“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

12、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系”的是舟,但实际上“系”牵念的是自己的“故园”。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3以景收束的特色律诗尾联以抒情居多,秋兴八首其一尾联却是以景物收束全诗。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

13、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此联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 4对比反衬手法咏怀古迹其三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5炼字之美古人讲究炼字,杜甫这方面的长处尤其为人钦服。如“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字。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同时呼应了上联

14、,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6借古喻今 咏史怀古诗词表面在“历史事件”或“往古人事”,其旨意却在借古喻今,所谓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磊。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 师:写法的错综之妙 登高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

15、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以课文三首诗为主,从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方式等方面,鉴赏了杜甫诗的艺术技巧。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精于用字,刻划细微,用力之处在表现神情韵味;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艺术经验。 四、布置作业 围绕下面两个问题,查阅资料,进行杜甫诗歌的研究性阅读。 1杜甫诗歌忧国忧民主题探究。 2杜甫沉郁顿挫与李白豪放飘逸风格比较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