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实验题(第21题)特训5~6.docx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5359193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5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部分实验题(第21题)特训5~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二部分实验题(第21题)特训5~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二部分实验题(第21题)特训5~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二部分实验题(第21题)特训5~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二部分实验题(第21题)特训5~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实验题(第21题)特训5~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部分实验题(第21题)特训5~6.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试特训5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加试特训6验证动量守恒定律1.加试题 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如图1所示. (1)组装单摆时,应在下列器材中选用_A长度为1 m左右的细线B长度为20 cm左右的细线C直径为1.8 cm的塑料球 图1D直径为1.8 cm的铁球(2)测出悬点O到小球球心的距离(摆长)L及单摆完成n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t. 则重力加速度g_(用 L,n,t 表示)2.加试题 有两位同学利用假期分别去参观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的物理实验室,各自在那里利用先进的DIS系统较准确地探究了“单摆的周期T与摆长L的关系”,通过计算机绘制了T2L图象,如图2甲中A、B所示,那么去北大的同学所测实验结

2、果对应的图线应是_(选填“A”或“B”)另外,在南大做探究的同学还利用计算机绘制了两种单摆的振动图象(如图乙),由图可知,两单摆摆长之比_.甲乙图23.加试题 根据单摆周期公式T2,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如图3所示,将细线的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下端系一小钢球,就做成了单摆(1)用游标卡尺测量小钢球的直径,示数如图4所示,读数为_ mm. 图3图4(2)以下是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其中正确的有_a摆线要选择细些的、伸缩性小些的,并且尽可能长一些b摆球尽量选择质量大些、体积小些的c为了使摆的周期大一些,以方便测量,开始时拉开摆球,使摆线相距平衡位置有较大的角度d拉开摆球,使摆线偏离平衡位

3、置大于5,在释放摆球的同时开始计时,当摆球回到开始位置时停止计时,此时间间隔t即为单摆周期Te拉开摆球,使摆线偏离平衡位置不大于5,释放摆球,当摆球振动稳定后,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记下摆球做50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t,则单摆周期T4.加试题 在“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g”的实验中:(1)以下操作正确的是_A要保证摆球始终在同一竖直面内摆动B为了便于计时观察,单摆的摆角应尽量大一些C测量摆长:用刻度尺量出从悬点到摆球下端点间的距离D测量周期:从摆球通过平衡位置处时开始计时,当摆球再次通过平衡位置处时结束计时,秒表所示读数表示单摆的周期(2)下表是一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组次123456摆长l/m0

4、.5000.6000.7000.8001.0001.200周期平方T2/s22.052.402.753.203.504.75上述数据中第_组肯定有错误,根据这些数据,在图5中坐标系作出lT2图象图5利用图象,求出当地重力加速度值g为_ 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5.加试题 某同学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1)他组装单摆时,在摆线上端的悬点处,用一块开有狭缝的橡皮夹牢摆线,再用铁架台的铁夹将橡皮夹紧,如图6所示这样做的目的是_(填字母代号)图6A保证摆动过程中摆长不变B可使周期测量得更加准确C需要改变摆长时便于调节D保证摆球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摆动(2)他组装好单摆后,在摆球自然悬垂的

5、情况下,用毫米刻度尺从悬点量到摆球的最低端的长度L0.999 0 m,再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结果如图7所示,则该摆球的直径为_ mm,单摆摆长为_ m.图7(3)如图所示的振动图象真实地描述了对摆长为1 m的单摆进行周期测量的四种操作过程,图中横坐标原点表示计时开始,A、B、C均为30次全振动的图象,已知sin 50.087,sin 150.26,这四种操作过程合乎实验要求且误差最小的是_(填字母代号)6.加试题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探究碰撞过程中不变量的实验:在小车A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A使之做匀速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B相碰并粘合成一体,继续做匀速运动,他设计的

6、具体装置如图8所示,在小车A后连着纸带,电磁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 Hz,长木板下垫着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图8(1)若已得到打点纸带如图9所示,并将测得的各计数点间距离标在图上,A点是运动起始的第一点,则应选_段来计算A的碰前速度,应选_段来计算A和B碰后的共同速度(以上两格填“AB”“BC”“CD”或“DE”)图9(2)已测得小车A的质量mA0.40 kg,小车B的质量mB0.20 kg,由以上测量结果可得:碰前mAvAmBvB_ kgm/s;碰后mAvAmBvB_ kgm/s. (保留3位有效数字)7.加试题 某同学用如图10所示装置探究A、B两球在碰撞中动量是否守恒该同学利用平抛运动测

7、量两球碰撞前后的速度,实验装置和具体做法如下,图中PQ是斜槽,QR为水平槽实验时先使A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位置G由静止开始滑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重复上述操作10次,得到10个落 图10点痕迹再把B球放在水平槽上靠近槽末端的地方,让A球仍从位置G由静止开始滑下,和B球碰撞后,A、B球分别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落点痕迹重复这种操作10次,并画出实验中A、B两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图中F、E点是A碰B球前后的平均落点,J是B球的平均落点,O点是水平槽末端R在记录纸上的垂直投影点其中米尺水平放置,且平行于G、R、O所在的竖直平面,米尺的零点与O点对齐(1)现有下列器材,为完成本实验,哪些

8、是必需的?请将这些器材前面的字母填在横线上_A秒表 B刻度尺 C天平 D圆规(2)在以下选项中,哪些是本次实验必须进行的测量()A水平槽上未放B球时,测量A球落点位置到O点的距离OFBA球与B球碰撞后,测量A球与B球落点位置到O点的距离OE、OJCA球和B球在空间飞行的时间D测量G点相对于水平槽面的高度(3)如果碰撞中动量守恒,根据图中各点间的距离,则下列式子正确的是_AmAmAmBBmAmAmBCmAmAmBDmAmAmB8.加试题 两位同学用如图11所示装置,通过半径相同的A、B两球的碰撞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图11(1)实验中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A斜槽轨道尽量光滑以减小误差B斜槽轨道末端的切线

9、必须水平C入射球A每次必须从轨道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滚下D两球的质量必须相等(2)测量所得入射球A的质量为mA,被碰撞小球B的质量为mB,图中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水平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球A从斜轨上的起始位置由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点的位置P,测得平抛射程为OP;再将入射球A从斜轨上起始位置由静止释放,与小球B相撞,分别找到球A和球B相撞后的平均落点M、N,测得平抛射程分别为OM和ON.当所测物理量满足表达式_时,即说明两球碰撞中动量守恒;如果满足表达式_时,则说明两球的碰撞为完全弹性碰撞图12(3)乙同学也用上述两球进行实验,但将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装:如图12所示,将白纸、复写纸固定在

10、竖直放置的木条上,用来记录实验中球A、球B与木条的撞击点实验时,首先将木条竖直立在轨道末端右侧并与轨道接触,让入射球A从斜轨上起始位置由静止释放,撞击点为B;然后将木条平移到图中所示位置,入射球A从斜轨上起始位置由静止释放,确定其撞击点P;再将入射球A从斜轨上起始位置由静止释放,与球B相撞,确定球A和球B相撞后的撞击点分别为M和N.测得B与N、P、M各点的高度差分别为h1、h2、h3.若所测物理量满足表达式_时,则说明球A和球B碰撞中动量守恒答案解析1(1)AD(2)2(1)B(2)493(1)18.6(2)abe4(1)A(2)5如图所示9.9(9.710)5(1)AC(2)12.00.993 0(3)A6(1)BCDE(2)0.4200.4177(1)BCD(2)AB(3)C8(1)BC(2)mAOPmAOMmBONOPOMON(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