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总问题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5342121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总问题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加总问题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加总问题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加总问题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加总问题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总问题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总问题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总问题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基于劳动二重性的分析赵锦辉 朱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100102) 内容提要:总供给曲线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供给曲线的推导是与加总问题紧密联系的。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二重性概念出发,对加总问题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从单个厂商的生产函数无法加总出总量生产函数,进而推出总供给曲线。价格加总也无法推出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都是经验曲线。这两条曲线既向右上方倾斜,也向右下方倾斜。通过分析,本文指出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无法兼容的。关键词: 加总 总供给曲线 总需求曲线 使用价值 价值 价格 Abstra

2、ct:Aggregate supply curve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macroeconomics.The derivation of Aggregate supply curve is associated with aggregation problem.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erivation of Aggregate supply curve and aggregation problem from the point of dual nature of labor. It points out that aggregate

3、 production function, which cannt be aggregated by the firms production function, should not be fit for the derivation of aggregate supply curve. Aggregate price also cannt be fit for the derivation. Aggregate supply curve and aggregate demand curve are based on observation ,not on derivation. The c

4、urves can both decline to northeast and to southeast. It concludes that Marxism economics and western economics cannt be integrated into unite economics.Key Words: aggregation problem aggregate supply curve aggregate demand curve user value value price 总供给曲线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总需求曲线一起构成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总供给曲

5、线的推导是与加总问题紧密联系的。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二重性概念出发,对加总问题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总供给曲线不能通过加总推导得出,它是一条经验曲线。一、 使用价值加总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目前,西方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一共有3条:1.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该曲线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出发,通过总量生产函数,得出由劳动市场均衡所决定的总供给量。2.水平的超短期总供给曲线。该曲线是通过假设完全的价格粘性得出的。3.向右上方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有4种模型都可以推导出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即工人错觉模型、不完全信息模型、粘性工资模型和粘性价格模型。这四种模型尽管其假设

6、和强调的重点不同,但它们都是利用预期概念推导出来的,都可以归纳为下式:().该公式说明,产出与自然产出率的背离是与物价水平和预期物价水平的背离相关的。如果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物价水平,产出大于自然产出率。反之,产出小于自然产出率。由于假设,故可推出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这三条总供给曲线可以用图1来表示。321OPY图1:总供给曲线 1超短期总供给曲线2向右上方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3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采用不同的假设得出的总供给曲线竟然有三条,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宏观经济学对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很成问题。归结起来,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存在着两个问题: 1总量生产函数是使用价值加总。在推导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时

7、,一个关键的假定是单个厂商的生产函数能够加总为总量生产函数。为此,西方经济学假定加总的里昂惕夫条件能够得到满足,从而得到总量生产函数。但是,生产函数是无法进行加总的。因为生产函数表示资本和劳动的数量以及资本和劳动的数量组合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它刻画了厂商所面临的技术约束。这里的资本,作为要素投入,包括“能源、原材料、计算机控制的机器等”。 Samuelson,P.A and Nordhaus,W.D. ,1998,Economics,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pp.102.用马克思经济学的话语来描述,生产函数是从资本和劳动的使用价值角度来描述财富的创造的。而资

8、本作为使用价值,具有质的差别。具有质的差别的商品在量上是不可能相加的。试想,如果一亩地加一亩地等于两亩地理论上还讲得过去的话,那么一亩地加一台机床要等于什么呢?而总量生产函数恰恰是要把质不同的资本相加以得出所谓的总量生产函数,这是根本违背质不同的物质在量上是不可能相加这一基本的哲学原理。因此,不论加总的里昂惕夫条件是否满足,都不可能从单个厂商的生产函数加总得出所谓的总量生产函数。所谓的总量生产函数只不过是西方经济学家杜撰出的生产函数,它在逻辑上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既然不存在所谓的总量生产函数,那么由其推出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在逻辑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2预期概念的空洞性。所谓预期,简单地说,就是由现在

9、预测未来。如果说单个厂商的生产函数是建立在对企业生产这个客观现象的描述基础上,那么预期则是建立在对人的心理描述基础上。而对人的心理的描述是很难用数学语言进行刻画的。虽然西方经济学家通过一系列的假设比较成功地刻画了效用函数,但是要界定所谓的预期函数,则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因为不可能假设预期具有单调性、凸性等特征,从而定义所谓的预期函数。既然无法界定个人的预期函数,则要将其加总得出所谓的总预期函数更是不可能的。这也正是为什么在理性预期学派的宏观经济学中,通常总是先验地列出、等预期变量,至于这个变量是怎么来的,则无从推导。既然预期无法推导,故要从预期理论中推导出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在利用

10、预期理论推导所谓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时,价格和产出的系数是直接被假定为大于零的。因此,系数的符号已经保证了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 由于使用价值不能加总和预期概念的空洞性,而西方经济学恰恰用这两个概念推导总供给曲线,故导致其推导存在着严重的逻辑错误。二、 价值加总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根据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原理,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由于存在质的差别,故无法在量上进行加总。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 马克思,(1867):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1页。 其质是相同的,故不同商品的价值在量上可以进行加总。单个商品的价值可以分解为不变资本、可变

11、资本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在已知剩余价值率和可变资本的条件下,可以由可变资本求出剩余价值。不同商品价值这三个组成部分的比例是不同的,故考虑价值加总问题,就是考虑不同商品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条件下,价值规律有什么新的特征。因此,价值加总问题就是马克思关于价值转化问题的探讨。马克思是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九章提出价值转化模型的马克思,(1894):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73192页。在提出该模型时,马克思做了5点假设:1、有五个不同的生产部门,投在这五个生产部门的资本量都等于100,但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2、剩余价值率在每个生产部门都相同,都等于100%;3、各部门的不变

12、资本全部一次消耗,其价值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4、各部门商品的成本价格等于其生产时所耗费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即所有要素都按价值计算;5、各部门的资本周转时间相同。之所以有1、2、5三个假设,是指出不同生产部门在劳动的剥削程度相等和资本周转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等量资本会获得不等量利润。假设3则是为了尽量使问题讨论简化,马克思在随后的讨论中放宽了该假设条件,假定不变资本以不同部分加入产品价值,从而使讨论更加具体。在这5点假设假设条件下,马克思通过列表的方式分析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从而得出价值总额等于生产价格总额,剩余价值总额等于平均利润总额的结论。 对于马克思的价值转化理论的

13、正确性与否有诸多探讨。对此,笔者不想进行过多的探讨。笔者只想指出两点:1.在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下,是可以得出两个等式相等的结论的。2.必须区分使用价值创造和价值创造。土地等非劳动产品仅参与使用价值创造过程,而不参与价值创造过程。用马克思的话来说,“生产资料转给产品的价值决不会大于它在劳动过程中因本身的使用价值的消灭而丧失的价值。如果生产资料没有价值可以丧失,就是说,如果它本身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那末,它就不会把任何价值转给产品。它的作用只是形成使用价值,而不形成交换价值。”马克思,(1867):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30页。 由价值加总是无法推出总供给曲线的。因为总供给曲

14、线反映的是总价格和总产出的关系,而价格与价值是不相等的。两者之所以不相等,是因为“商品的价值量表现着一种必然的、商品形成过程内在的同社会劳动时间的关系。”马克思,(1867):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0页因此,决定价值量的唯一因素是劳动时间。价格是“物化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马克思,(1867):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9页。马克思,(1867):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0页价值转化为价格,“这种必然的关系就表现为商品同在它之外存在的货币商品的交换比例”。因此,决定价格的因素既于劳动时间有关,又与货币量有关。价值决定

15、的一元论和价格决定的二元论导致不能由价值加总直接推出价格加总,进而推出总供给曲线。三、价格加总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总供给曲线反映的是总产出和总价格的关系。这意味着一方面必须把不同商品的价格进行加总,得到所谓的总价格;另一方面,必须把产出加总起来,得到所谓的总产出。但是,我们能否将不同商品的价格加总起来,得出所谓的总价格呢?答案是否定的。 如上所述,决定价格的因素是双重的。即价格既可以由劳动时间决定,也可以由货币决定。既然价格可以由货币决定,故没有价值的东西,如土地、原材料也可以有价格。土地、原材料这样不包括人类劳动的物质之所以有价格,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产品都货币化了。因此,其他人要从土地所有者和原材料所有者手中获得这些产品,只能用货币进行交换。因此,是交换而不是劳动赋予这些自然物质以价格。可见,构成不同商品的价格的质是不同的。有的商品的价格,如机器,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劳动时间的耗费;有的商品,如土地,其价格是交易赋予的,其价格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在土地的价格中找不到劳动的影子。既然反映不同商品价格的质是不同的,而质不同的商品在量上是不能相加的。因此,要想将价格进行加总进而得出总供给曲线是不可能的。 由上所述可知,不可能从使用价值加总、价值加总或价格加总推导出总供给曲线。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又的确感到可以用总供给曲线来描述经济运行。那么,总供给曲线从何而来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