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大学生个人素养培养中心理教育的应用策略.docx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5321418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阐述大学生个人素养培养中心理教育的应用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阐述大学生个人素养培养中心理教育的应用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阐述大学生个人素养培养中心理教育的应用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阐述大学生个人素养培养中心理教育的应用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阐述大学生个人素养培养中心理教育的应用策略.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阐述大学生个人素养培养中心理教育的应用策略摘要:文章对大学生个人素养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 从目的、过程和结果三方面讨论了大学生个人素养发展的心理教育机制, 阐述了大学生个人素养培养中心理教育的应用策略。关键词:大学生; 个人素养; 素养教育; 心理教育; 机制;1 大学生个人素养发展的心理教育机制1.1 大学生个人素养发展与心理教育目的相同心理教育的目标是解决心理问题, 实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健康的心理表现在学生有能力应对各种压力, 能够有效排解不良情绪, 能够从正面的角度理解社会。而健全的人格则表现为学生的性格不偏激、非边缘化, 有个性但是能够融入集体, 有配合性但是能够

2、进行自我保护。良好的心理状态展示为学生在行动、思想上的健康、积极的特征, 这些实际上就是大学生个人素养发展的基本目标, 因此可以说, 二者的教育目的是相同的这是大学生个人素养发展的心理教育机制之一。1.2 大学生个人素养发展与心理教育过程重合心理教育通常使用的教育方法是团体教育和个体教育两种方式, 团体教育用于培养大学生群体的某种心理, 例如, 应对考试的心理教育或者就业前的心理教育等。而个体心理教育则用于解决某些棘手的心理问题。在心理教育过程中, 还经常应用到艺术教育法、认知教育法等, 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个人素养的发展, 可以说, 二者从教育过程来看是重合的, 这也是大学生个人素养发展的心理

3、教育机制。1.3 心理教育的结果展现在大学生个人素养发展之中心理教育的结果表现为大学生心理能量的发展, 例如, 从道德角度上表现出来的利他行为;从自我发展角度上表现出来的终身发展意识;从行为度上表现出来的良好习惯的养成等。实际上, 拥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 其外在行为就表现出较高的个人素养。这也是大学生个人素养发展的心理教育机制。2 大学生个人素养发展中心理教育的应用建议2.1 应用积极心理学强调大学生个人素养中的积极品质培养积极心理学重视个体内在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的力量和潜能的激发, 倡导以积极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解释。在大学生素养培养中, 应用积极心理学, 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更多的积极

4、体验, 从而发掘学生个性中的积极品质, 促进个人素养的发展, 例如, 采用沟通、说理、理解、接纳、交流、赞美等既有利于培育受教育者良好道德品质, 又可以帮助受教育者矫正不良品行的教育方式。2.2 应用人本心理学强调大学生在个人素养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人本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教育中常用的一种理论, 即尊重个人发展的意愿, 相信人有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大学生素养培养角度, 则可以认为大学生有自我培养的意识, 能够辨识良好的个人素养的概念并对个人素养形成明确的认知。强调大学生在个人素养培养中的主体地位, 也是心理教育机制应用的一种方式。2.3应用团体心理学强调大学生个人素养发展中的团体活动价值大学生群

5、体存在着诸多集体性;的个人素养问题, 如对孝道;的曲意理解而产生的反抗家长、不尊重教师等行为, 在入职后, 这些则泛化为对工作规则的漠视和对上司的顶撞。很多学生认为这是价值观分歧;, 而正是由于这种分歧, 会使学生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压力。而团体心理学中的很多理论和操作方法都为解决大学生群体性的价值观分歧;问题提供帮助, 例如, 使用团体辅导的方式组织社团活动, 通过社团活动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态度。又如, 在大学生入学的时候就可以对其心理状况做一基本的调查了解, 并对存在的问题积极解决。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 自媒体等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 实现大学生素养的集体培养。3 小结无论从大学生个人素养发展的目标、过程还是结果来看, 心理教育机制表现的都极为明显, 应用心理教育的方法, 也能够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培养的效果, 值得各高校相关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参考文献胡晓梅.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创新分析.文化学刊, 2017 (04) :125-127.【2】钱宇凤.运用协同教育理念培育高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心理学思考.教育现代化, 2017 (02) :120-1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