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5318853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他才16岁。20岁那年大学毕业后,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 杨振宁是理论物理学家,他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其中在粒子物理学方面贡献最大。 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密耳斯共同提出的杨-密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包括电

2、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大统一理论、引力场的规范理论等现代规范场理论打下了坚实基础。 另一项杰出贡献是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 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宇称守恒,则他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 K介子。但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是同一种介子。 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 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

3、他们也因次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粒子物理学方面,杨振宁的贡献还有费密-杨模型,与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论,与李政道和R.奥赫梅合作的关于电荷共轭变换和时间反演变换不守恒的分析,与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和关于W 粒子的研究。与吴大峻合作的宇称不守恒分析,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论,与吴大峻合作的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与邹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论等等。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4、”。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 上一主题: 科学家的小故事-戴维下一主题: 科学家小故事-瓦特1945年8月下旬,杨振宁动身赴美国留学。在此之前,西南联大中的原国立清华大学于1943年成立考试委员会,拟继续以“庚款”选送少部分公费生赴美国留学。1944年第六届考选留美公费生名单揭晓,22人中,“物理学”为杨振宁。由于种种原因,这批学生暂时还不能启程,杨振宁遂到联大附中教书,以待行期。当时中美之间没有商船和航线往来。当行期终于到来时,这批留学生只能先乘飞机到印度的加尔各答,在那里等候美国的运兵船。其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

5、成千上万的美国士兵亟待从亚洲返回美国。每条运兵船只能空余一二百个床位让非美国军人搭乘。杨振宁这批留学生在加尔各答等候了两个半月后,终于坐上了船。船舱极为拥挤,中国学生们住在船最下面的“统舱”里。不足3米高的统舱,居然搭了四层铺,只能睡,不能坐。历尽艰辛,他们终于在1945年11月底到达纽约。杨振宁上岸无暇观光市容,用两天时间买了西服、大衣和其他一些生活必需品,旋即辗转投师。投拜哪一位名师,杨振宁曾考虑过很长时间。他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形成的对物理学的好恶感,也根据他在联大时所了解到的世界物理学前沿的状况,他认定爱因斯坦、狄拉克、费米三位物理大师是他要追随的名师。但在当时,爱因斯坦年事已高,他不便麻

6、烦、打扰他,狄拉克又不在美国,于是杨振宁认定要追随费米教授。然而,他的万里寻名师并不顺利。他到达美国后,立即去费米原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寻找费米,不料费米当时正从事绝密的原子弹研究,哥伦比亚大学无人能告诉他费米的去向。他又到普林斯顿大学去找威格纳教授,而威格纳教授正巧要休假一年,不开课。杨振宁抱着失望的心情到原定的普林斯顿大学报到,但他没有一天停止过打听费米的踪迹,渴望师从费米的念头始终没有改变。很幸运的是,他在普林斯顿大学遇到了张文裕教授。张教授此时正应邀在普林斯顿大学从事核物理研究和教学工作。当杨振宁将自己的心事告诉张教授,张教授即向他透露,费米教授不久就要到芝加哥大学主持一项研究,并在那里

7、任教。得到张教授的指点,杨振宁决定到芝加哥大学去寻师。经过又一次长途跋涉,杨振宁终于在芝加哥大学明亮的教室里见到了他仰慕已久的费米教授。费了一番周折,他终于成为芝加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杨振宁认为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理论的源泉。他知道西南联大的实验条件太简陋,因此他最初希望能够在费米指导下弥补自己的缺陷,写一篇实验论文。但当时费米还没有完全结束战时秘密的研究工作,对像杨振宁这样初到美国的外国人来说,是不能参与此事的,因此,费米介绍杨振宁到艾里逊实验室去工作。于是,杨振宁从1946年秋天开始,便开始了在艾里逊实验室的学习。当时,艾里逊实验室正在建造一套40万电子伏特的加速器,这在当时是相当大

8、的。费米还建议杨振宁跟泰勒教授做一些理论方面的研究。杨振宁第一次去见泰勒时,刚一见面,泰勒就提议道:“我们去散散步吧。”走着走着,泰勒突然发问,问杨振宁氢原子基态的波函数是什么,这是量子力学中最基本最简单的问题。对基础扎实的杨振宁来说,这个问题易如反掌,因为在西南联大已经学过量子力学,所以一下子就答出来了。泰勒听完马上说:“好吧,你通过了,我接受你为研究生。”照泰勒看来,许多人学得很好,却不会回答这个问题。他认为,只有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才是可以造就的。经过这种别开生面的口试,杨振宁就成了泰勒的研究生。而泰勒何以成为杨振宁的正式论文导师,却还有另一层原因。泰勒对杨振宁影响很大,帮助良多。在泰勒

9、的指导下,不出一个月,杨振宁就取得了第一个研究成果。泰勒要杨振宁就这个研究成果作一个专题报告,听众中有费米、泰勒、迈耶夫妇等著名物理学家。他们对杨振宁的报告很满意,泰勒也感到很高兴。泰勒对群论在原子、分子物理学方面的应用有一种敏锐的直觉了解,而杨振宁对物理学的对称性,对群论的应用等有着特殊的爱好。通过泰勒的指导和自学,杨振宁学到了更多的群论知识及它们在物理学上的应用。1948年,杨振宁在泰勒指导下写成了核反应一文,该文用群论这个工具解释为何在计算各种角关联时,常常发生令人惊异的各项抵消的情形。但是,杨振宁在艾里逊实验室前后20个月的工作,却不很成功。这倒不完全是杨振宁的过错,给杨振宁的课题本来

10、就是一个做不出来的题目。杨振宁惊愕地发现,在实验技巧方面,他缺乏其他同学那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近乎本能的直觉一种他戏称为神秘莫测的第六知觉。实验仪器出了故障,别的同学很快就能找到原因修好,甚至踢一脚就解决问题,杨振宁则束手无策,到处涂抹肥皂泡也找不出原因,修不好。同学们见到杨振宁做实验时手忙脚乱的窘相,往往善意地开他的玩笑,其中一个最有名的玩笑是:“凡有爆炸的地方,就一定有杨振宁。”这个玩笑甚至把艾里逊教授也给逗乐了。这里,我们不由得想起杨振宁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杨振宁小时候用泥巴做一只鸡,而他的爹妈看起来却像一节藕,为了鼓励他,还要加以赞赏。有一天,泰勒来到实验室,关切地询问杨振宁的工作情况,看到

11、杨振宁愁眉苦脸,心里便明白了一半。泰勒教授以他对杨振宁才能和特长的了解,建议他说:“我认为,你不必坚持一定要写一篇实验论文,你已经写了理论论文,而你在理论上是擅长的,我建议你就写一篇理论论文作为毕业论文,我可以做你的导师。”杨振宁此时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觉得十分失望,一方面也觉得力不从心。也许是该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了。经过两天的考虑,他决定放弃写实验论文而转向理论物理。为此,他如释重负。由于这一抉择,杨振宁今天不是一个实验物理学家。他的朋友开玩笑说,这恐怕是实验物理学的幸运。但转过来说,这个抉择又何尝不是理论物理学的大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有些与生俱来,我们称之为天赋,有些能力经后天培养

12、获得;有些天赋自然而然显现,有些则藏而不露。老师的职责在于授业和解惑。能够启发学生扬长避短,因材施教的老师,是好老师;能够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就更是很好很好的老师了。我们十分佩服泰勒独具慧眼,能清楚看到杨振宁理论研究有很高的天赋,在关键时刻引导学生走上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泰勒教授的推荐下,杨振宁以那篇核反应论文申报博士学位,获得通过。至于一代宗师费米,杨振宁通过耳濡目染,也深受其影响。费米对杨振宁最重要的影响,是他那种善于抓住物理现象本质的风格。他讲起课来,总是那么通俗易懂,推理简洁明快,解释单刀直入,击中要害。这除了他精心准备、反复推敲外,主要在于他的风格是直觉明快的,不是形式化的,不搞烦

13、琐教学。费米对杨振宁的第二个影响,就是要有广泛的兴趣,扎实的基础。杨振宁看到,长期以来,费米在物理学的各个不同领域从纯理论物理到纯实验物理,从三体问题的最佳坐标这样的简单问题,到深奥的广义相对论,都怀有广泛的兴趣。作为一个物理大师,他不仅涉猎各个领域,而且始终做着详尽的笔记。由于兴趣广泛,深入钻研,根基扎实,所以费米触类旁通的创造性火花经常迸射出来。这是他能首创用慢中子做实验,首先成功领导核裂变链式反应,在原子弹爆炸时用碎纸片受冲击波抛散的距离测量爆炸量,以至在多个领域都有重要建树的又一原因。这使杨振宁懂得了,物理就像万丈高楼要从平地起;要善于创造,就应爱好广泛,博大精深;要善于概括综合,必须

14、重视基础,尊重事实费米为人坦荡诚正、竭诚奉献的精神,给杨振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上课,费米每周总要抽出一两个晚上与几位研究生做这定题的讲演。只要学生提出问题,他就很快翻动他的笔记本,而后给大家讲解,引导大家注重问题的本质和应用,掌握直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杨振宁这种“小灶”受益匪浅。在几年时间里,他看到费米几乎把所有的午餐时间都奉献给了研究生,与研究生们进行各种题材的午餐谈话在费米结束原子弹研究,完全回到芝加哥大学后,杨振宁得到费米更多的言传身教。费米很器重这位聪明而有志气的中国青年。他们师生情投意合,经常在一起探讨新理论。1949年春天,费米因有事离开芝加哥,就把他讲授核物理课的作任务交给了

15、杨振宁。临行前,费米把自己的一个笔记本交给了他,并和他一起把要讲的内容和推导作了详细解释。杨振宁看到费米的笔记本上,写满了过去每堂课的准备细节,深深为费米这种认真、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所感动。1949年,费米与杨振宁共同写了一篇文章:介子是基本粒子吗?,为以后著名的坂田模型奠定了基础。费米生前也曾高度称赞杨振宁:“杨振宁是今世最杰出的科学家,他跟中国古代著名学者不求闻达的态度完全一样。能够结识他,深以为荣。若说他是我的学生,诚愧不敢当。当我们在一块儿共同研究学术时,我经常意识到他是一位悟性极高、确能举一反三的科学家。在普林斯顿控物理研究院的许多专家中,我最赏识杨振宁博士那种不怕难,在解决问题时那

16、种坚定持重和沉静的态度。这乃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人应该学习的。”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两年半的求学生活,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度过的。他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实验室,同时又贪婪地从泰勒、费米那里汲取理论营养,并在泰勒的具体指导下做出很多理论性的研究成果。可以想像,这需要过人的毅力与努力。两年半的时间,他确实学到了许多东西,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由于受到当时芝加哥大学热烈的研究气氛的感染,他接触到了一些最有发展前途的研究方向。杨振宁好比一棵树,在西南联大扎下了根,在芝加哥大学长出了繁茂的枝叶。成功之路初探杨振宁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应校方聘请,留在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当了一年教员。1949年,他到了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一干就是17年。在这里,他创造了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科学成就。主要有:1954年,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