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碑廊解说词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5311228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碑廊解说词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东碑廊解说词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东碑廊解说词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东碑廊解说词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东碑廊解说词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碑廊解说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碑廊解说词(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碑廊解说词:东碑廊1:大明诏旨碑碑文: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有元失驭,群雄鼎沸,土宇分裂,声教不同。朕奋起布衣,以安民为念,训将练兵,平定华夷。大统以正,永惟为治之道,必本于礼。考诸祀典,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号,历代有加。在朕思之,则有不然。夫岳镇海渎,皆高山广水。自天地开辟,以至于今,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皆受命于上帝,幽微莫测,岂国家封号之所可加?渎礼不经,莫此为甚。至于忠臣烈士,虽可加以封号,亦惟当时为宜。夫礼,所以明神人,正名分,不可以僭差。今命依古定制,凡岳镇海渎,并去前代所封名号,止于山水本名称其神。郡县城隍神号,一体改正。历代忠臣烈士,亦依当时初封以为

2、实号,后世溢美之称,皆与革去。其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为天下师,以济后世,非有功于一方一时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旧。庶几神人之际,名正言顺,与理为当,用称朕以礼祀神之意。所有定到各神号,并列于后:五岳:称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五镇:称东镇沂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中镇霍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北镇医巫闾山之神。四海:称东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四渎: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各处府州县城隍:称某府城隍之神,某州城隍之神,某县城隍之神。历代忠臣烈士,并以当时初封名爵称之。天下神祠,无功于民,不应祠典者,即

3、系淫祀,有司毋得致祭。于戏!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其理既同,其分当正,故兹昭示,咸使闻知。 洪武三年六月 日介绍:这一幢御碑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三年所立的“诏定岳镇海渎神号”碑,通高6.79米,是东镇庙内保存最完整体量最大的一块御碑。诏旨的内容,主要体现了朱元璋的敬神主张。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的祭祀从西周开始,发展到唐代有一大转折。自此,“崇名美号,历代有加”。以东镇为例,唐太宗时封沂山为东安公,宋徽宗封沂山为东安王,元朝铁穆耳增封沂山为元德东安王。这样一来就从传统的神本位发展到唐代以后的政本位,虽然依旧由皇帝遣使代祀,实际在不断降低神的影响和地位。对此朱元璋有不同看法。他认为 “高

4、山广水”皆受命于上帝,在神的前面人为的加一封号是对神的不敬,属“渎礼不经”,所以要纠正唐宋以来的错误做法,“依古定制”,去掉所列岳镇海渎前代所封的名号,以山水本名称其神,封沂山为东镇沂山之神。洪武三年大明诏旨诏定的是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各州府县城隍庙、历朝忠臣烈士以及先师孔子的名号。因为岳镇海渎自隋唐已有较为固定的祭祀场所,所以当时应该在在全国众多的庙堂之中刻记了大明诏旨。目前已知的有河北省曲阳县北岳庙、河南省济源市济渎庙、山西省霍州中镇庙等数处碑石保存完整,在山东省境内仅存孔庙和东镇庙两处。泰山只有“去东岳封号”碑,无大明诏旨碑。五镇之中,西镇吴山的碑石在“文革”期间毁损,诏旨碑文收录进

5、了西镇吴山一书;北镇医巫闾山没有刻立,对此医巫闾山志的解释是,“洪武三年,闾山周边正处于战乱之中”;南镇会稽山,自新世纪以来计划重建南镇庙,从资料来看,尚无存立大明诏旨碑的记载。碑文的书写者,因为是朝廷颁发的圣旨,并没有署名。不过根据目前可考的史料,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人的名字叫詹希元。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个藏书家来过东镇庙,这个人的名字叫郎瑛。他在七修类稿国事类中记载了一篇名为本朝岳镇海渎碑的碑文,在文中提到“予尝亲至东镇碑下,其碑高可三丈,书乃詹孟举之楷,考之于时,洪武三年六月颁刻。遐想天下之碑,亦必如是耳。”这个詹孟举也就是詹希元。詹希元,字孟举,号逸庵,安徽歙(Sh)县人,明初著名书法家,洪

6、武年间曾任铸印副使,是永乐年间第一才子解缙的老师。另外在明朝王居易编撰的东镇沂山志中,也有“太祖高皇帝诏文端楷,詹孟举书”的记载。东碑廊2:东镇庙神应记(获鹿碑)碑文:夫阳为而阴报,显动而幽应,此必然之理,而世有所不知。世人指神为有无,而不知神依人而行也。诚能庄敬精洁而祷于彼,彼虽处冥冥之间,岂无心应于人也哉?承安庚申青阳,留侯天子诏,有司按祀典以祀,册付益都统军使仆散昭武,使行礼于东镇东安王之祠。公命临朐令蒲察昭武,前夕省牲,公乃斋沐虔诚,质明即事,文武僚属俯首就位,各执其职,罔敢稍懈。酒肴清美,笾豆净嘉。三献礼毕,东方未明,公少憩于客馆。从者报有大小二鹿自东垣入馆,公命左右勿杀,令挥去之。

7、其鹿南趋屏山,须臾大者复回,如是者三。再至馆门,为御者得之,以献于公,僚属惊视,莫不嗟骇。山中耆老相与称道,自国朝致祭以来,未尝见此异事。意者神其复礼于公,不然,彼何舍其身自弃于人哉!盖默为神使不知其来也。夫神之所为,非正直不能动,非至诚不能通。以东方之帅致祭于东镇之神,位实相亚,况乎敬肃行事倍于前日,是公之用事先诚而感于神,神之报公假以物而示其应。县令昭武睹此嘉应,召邑士胥从简记之。从简再拜言曰:始来不杀,乃公之好生;既去而复回,乃神之效应。噫!鹿斯之奔,胡为乎诣公之庭,神之听之,福禄来盈;鹿斯之奔,胡为乎至公之馆,神之听之,福禄来之。介绍:这一块碑很不完整,是由这一次东镇庙重修发掘出的残缺

8、碑石拼凑而成的,下面对应的是原有的碑文,在明朝王居易编撰的东镇沂山志中保留了下来。这块碑主要记载的是金承安五年,1200年有两个地方官员行祀沂山有嘉应,得鹿的故事,所以名神应记,俗称为获鹿碑。同时叙述了这两个官员,一个是益都统军使仆散昭武,一个是临朐令蒲察昭武,来东镇庙祭祀的过程。碑石上的文字不全,我们来看下面:“公命临朐令蒲察昭武,前夕省牲,公乃斋沐虔诚,质明即事,文武僚属俯首就位,各执其职,罔敢稍懈。酒肴清美,笾豆净嘉。三献礼毕,东方未明”这儿的三献,是指举行祀典的程序,有初献、亚献、终献,谓之三献。这个获鹿的故事是这样的:完成祭祀之后,仆散昭武来到旁边的客馆里休息。这时有随从报告说一大一

9、小两头鹿从东边跳墙进来。仆散昭武赶紧下令不要伤害它们,把二鹿撵出了庙门,放归自然。这鹿“南趋屏山”,也就是跑到了现在的汶河对面的书案山下,那头大鹿很快又回来了,像这样赶都赶不走,来回跑了三趟。于是就有车夫把这鹿给捕获了,献了上来。当时随行的官员都很惊讶,叹为“异事”,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沂山的历史面貌。沂山在宋元时期,还有着很好的原始森林植被,有着完整的食物链,才能适应鹿这样的大型动物生存。另外在东镇沂山志中还有关于沂山虎和蟒的记载。东碑廊3:“不数里许”诗碑碑文:不数里许,山秀拔而高峻,上有飞泉涌出,(旧、也)资曰:旧有百丈崖,如目阅之者,知其有泉;或未之睹者,焉知其有泉耶?飞泉百丈崖,使见

10、与未见,皆知其山水兼丽,不亦可乎?众宾皆服其明。平较人物优劣,槩可知矣。因得鄙诗二章,以述其事迹,且纪其岁月云。兵马都总管判官兼提举学校常平仓事飞骑尉赐绯鱼袋刘奎(壁),万斛明珠落玉盘。脉脉津流增石润,潇潇爽气逼人寒。世间安得龙眠手,(古),二字新添得十全。山色接蓝如转好,瀑灮摇练倍增鲜。从今壮观东陲景,(带),灮浮旭日漾金盘。声喧万壑如雷震,点散满空晴雨寒。胜作庐山绝妙处,(乐),宜茶宜药味兼全。松风飘处声尤急,海月临时色倍鲜。妙思发扬明秀景,(泉),百丈崖有诗四章,非止詠其山水之美,盖要发扬,人知其胜景,游历者益多,可不谓贤而明也?辄以郎王勿避深山路屈盘。饮海四时虹气爽,畏人千尺劒灮寒。幕

11、中宾述诗非惡,(胜),十分明秀得天全。银河挂壁声何怒,雪浪翻空色更鲜。提举常平仓事上护军金源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一佰户完颜古堂题名可秀,所谓沂山者,实东泰山之巨镇也,山有神祠,今封为东镇。向西循山而行,出入巨石间,皆鸟径兔道,仅通人迹,不五六里,山势廽折,巨崖峻起,突入崖者也。崖上有瀑泉飞下,流珠迸玉,散在苍崖石壁间。其泉脉清冽,虽六月暑不能到。敬谒。东镇祠毕暨,幕府众宾得随游览,既而欢曰:兹崖旧号百丈而不及泉,使崖巅矣。因加二字,目之曰飞泉百丈崖。总判奉直先生首出绮句,同曺文林继续其韵竊以事之轻重,一槩诸人非。明,焉能续飞泉二字;以为兹崖之壮观,非总判同曺二先生之佳什,焉能讃发嵓泉之辉灮

12、也。仙尉忠武好古君子乐道人譱因勒匠以铭诸石,庶传不朽云。一月初五日,终场进士胥从简跋,太学生刘玠篆额,府学生刘泽之编,骑尉权县事完颜尅官立石碑阴文字:临朐县达鲁花赤祭春记伏念马哈麻,临事踈迂,忝居骈邑,凡在守土之官,必有祭神之礼。兹因祭春之日,用豕一,酒殽清洁,率领僚吏人等,祭于东镇沂山元德东安王祠下,以荅神圣之祐。刻石于此,以表守土之责。谨记。至大四年十二月二十有一日立石介绍:这块“不数里许”诗碑所记的是金朝一个地方军事官员来东镇庙行祀,和随从官员及地方文人游过百丈崖后,组织的一次诗会活动。事情的起因正是这离庙“不数里许”,几里地之外的百丈崖瀑布。碑文开篇说“山秀拔而高峻,上有飞泉涌出”,没

13、有提到瀑布二字。这时有一个叫什么资的人说了一段话。从后文来看,这个人应该是这个地方军事官员的幕府宾客。这块碑因为残缺,内容不够完整,不过我们还是能够大体上看明白这段话的意思。他说:人们常说的百丈崖这个叫法,来过的人知道有泉水,没看到的人怎么会知道上面有泉呢?不如改作“飞泉百丈崖”,使见过和没见过的人,都知道这儿有山有水,非常漂亮,好不好呀?众人听了很是佩服,说这个办法可行。于是在场的人各作了诗相和,然后评选优劣,得了两首刻在这儿,作为纪念。这篇碑文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即包括前面这一段诗序、中间正文和后面的跋。在诗跋中记述了百丈崖瀑布的壮丽景色、诗会的经过和相关人员,同时提到跋的作者终场进士

14、胥从简,和西边获鹿碑的作者是同一个人。使我们了解到此碑与获鹿碑同时,在金承安五年,1200年前后。不过在这两首诗后面又刻录了一首诗,而且诗后各附有一段小跋,所以又可以分为四部分。另外在这篇诗文中,前面提到“鄙诗二章”,后面又说“有诗四章”,实际刻石的只有三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因为碑石缺字,又缺乏有关的背景资料,暂时还没法弄明白。欢迎有兴趣的游客常来东镇庙看看,进行深入研究。碑阴介绍:在“不数里许”诗碑背后,另有一篇碑文,题为临朐县达鲁花赤祭春记,刻录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至大是元成宗鉄穆耳之后武宗的年号,元世祖忽必烈之后的第三个皇帝,与前碑不同时期,显然是利用了“不数里许”诗的碑石。此碑

15、在清光绪临朐县志上有记载,称其为“词甚浅俚,字亦钝拙”,很有风格。大家可以绕到后面去看一下。东碑廊4:脱欢蔡文渊昭告碑碑文:维皇庆二年岁次癸丑二月辛酉朔二十日辛巳,皇帝敬遣集贤院大学士荣禄大夫脱欢、翰林待制承直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蔡文渊,谨以香币、醴斋洁牲、柔毛刚鬣、粢盛庶品,昭告于东镇元德东安王,顷以旱暵,自秋徂冬,方春载阳,雨泽尚閟。惟神显德,作镇于东,却沴导和,神其终惠。尚飨。嘉议大夫益都路总管兼府尹本路诸军奥鲁总管管内劝农事 耿元祚宣授圆明真纯德大师东镇提点 梅道隐进义副尉临朐县 达鲁花赤马合麻 介绍:这一块脱欢蔡文渊昭告碑立于皇庆二年,1313年。皇庆是元朝第四位皇帝仁宗的年号,所记的是二人奉皇命昭告于东镇,向元德东安王祈雨的经过。元朝之乱,始于仁宗。因为他违背了和武宗兄终弟及,即位后先传位于武宗之子,然后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的约定,而是直接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英宗,导致了后来的南坡之变,英宗和宰相被杀。泰定帝传位天顺帝,再行废立,元武宗的旧部重臣和朝中权臣分别迎立了两位皇帝,结果元文宗毒死了自己的哥哥元明宗,后又良心发现,遗诏传位于明宗之子宁宗、惠宗,直至被大明王朝驱逐出局。东碑廊5:东镇沂山元德东安王庙神佑宫记碑碑文:东镇沂山元德东安王庙神佑宫记崇真明道大师本宫上院太虚延寿宫玄坛提举郦道顺书并篆古之帝王尊临万邦也,其于天地山川之神,致祭为先,黄帝、尧舜以及三代,继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