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和解剂.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5289348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0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和解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八章和解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八章和解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八章和解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八章和解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和解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和解剂.doc(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和解剂一、定义:凡是通过和解调和方法,以解除病邪的方剂,称为和解剂。和解:和里解表也,针对邪在半表半里,谦斋医学讲稿:“和解是和其里与解其表,和里不使邪再内犯,解其表仍使邪从外出,含有安内攘外的含义,目的还在祛邪”。调和: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和之意,广温热论戴北山(清1722年):“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厉谓之和”前两句谓配伍,后二句讲作用。二、立法依据它不同于汗,吐下的专事攻邪,又不同于补法的专事扶正。和解剂属于“八法”中的“和法”,其立法依据正如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所说:“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

2、半里,即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剂则可矣。”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故程钟龄说:“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唯有和之一法焉。三、功用与适应范围。功用: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适用范围:常用于治疗少阳病,肝脾不和、肠胃不和,表里同病。和解剂主要对少阳胆经发病而设,因为少阳伴于半表半里,即不宜发汗,又不宜吐下惟有和解一法,最为适合,然胆腑于肝、肝胆互为表里,胆经发病又影响及肝,肝经发病也可影响及胆,而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三焦是水道之决渎,若变湿遏热郁,则三焦气机不畅,故调畅三焦气机(如蒿芩清胆汤)亦属和解少阳的范畴。且肝胆发病往往又可影响脾胃,

3、导致肝脾不和。若中气虚弱,寒热央杂,又可导致肠胃升降失常。表里同病又需表里双解。四、故分四类:和解少阳寒热往夹,邪在少阳,调和肝脾肝郁脾虚调和肠胃肠胃不和表里双解表里同病我们学过的桂枝汤,前人也称之为和,但因主治重点不同,不在本章范围。五、注意事项:1、凡邪在肌表,未入少阳,或邪已入里,阳明热盛者均禁用。2、如饮食失调,劳倦内伤,气虚血虚证见恶寒发热者,皆非和解剂所宜。3、七情内伤,肝脾不和,治宜配合思想开导的方法。小 结一、和解少阳少阳病是伤寒论六经病证之一,从其部位来说,少阳病是病邪已离开太阳之表,尚未进入阳明之里,而在半表半里。图解:解表 和解 泄热太阳少阳阳明表 半表半里 里是少阳之腑

4、为胆,其经起于目外眦,从耳后入耳中,循颈(即挟咽喉),其支脉会缺盆,下胸中循胁,所以少阳经受病常见口苦咽干,耳聋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苔满等证。选药:柴胡、青蒿、半夏、黄芩配伍特点:解表药+清里药、祛邪药+扶正药代表方:用于少阳病小柴胡汤少阳经热重并兼痰湿内阻蒿芩清担汤小柴胡汤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命名以主药柴胡为命名组成柴胡半斤(24克) 黄芩3两(9克) 人参3两(9支)甘草三两 灸(6克)半夏半升,洗(9克) 生姜三两切(9克)大枣十二枚,擘(4枚)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徐灵胎:“此方乃和解之剂,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

5、”伤寒类方)故对呕吐的病人药宜浓煎,量少。主治与病机伤寒少阳症,往来寒热(少阳病特征 病在表发热恶寒病在里但热不寒)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薄白,脉弦。(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及 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即妇女在月经期间感受外邪,邪热与血互结所出现的病症,临床表现为:下腹部或胸胁下硬满,寒热往来无定时,或晚间说胡话,神志异常。从六经来讲,少阳居太阳之里,阳明之外,为三阳之枢,从八纲讲,太阳属表,阳明属里。(1)六经 太阳 少阳 阳明 寒热往来 八纲 表半表半里里 (少阳症之特症)寒热往来来(2)发热正胜邪负 邪胜正负恶寒 正邪分争 阳气外达 阳气内郁 相持不

6、下主要症状 往来寒热邪犯少阳,病在半表半里,邪正相争,正胜欲拒邪出表发热,邪胜则欲入里,并于阴恶寒 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 热在胆腑,经气不利(少阳经脉,络肝属胆) 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心烦喜呕,不欲饮食 苔薄白邪未入里 脉弦为少阳病主脉此种热型,与太阳病的发热恶寒不同,又与阳明病的不恶寒,但恶热不同,又与 疾之寒热发有定时不同。以上这些见证,皆和少阳位于半表半里以及经脉分布有关。妇人中风,初起应有发热恶寒等症,数日后续有寒热发作有时,则与中风寒热发无定时不同。血室,一言冲脉,一言肝,一言子宫,其得病之初,月经已来,发病之后,邪热内传,热与血结,故月经不当断而断,此为热入血室之症。(然虽结而无

7、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等证,是为结而未实也,且有寒热发作有时,为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也)治法和解少阳方解君:柴胡轻清升散,疏邪透表清柴胡退热效好,有柴胡退热针剂且退热不出汗,高烧病人退热出汗,体液消耗较多,故为一大优点。升:少阳胆腑为中清之腑,主升主散,柴胡升清疏散,与其生理一致。疏:柴胡为解表药,可疏散表邪,同时又疏散利肝胆。透:不同其他解表药,不仅可解在表之邪,也可透达半表半里之邪。臣:黄芩苦寒,清少阳胆腑之邪热(柴胡升散,黄芩降泄,则无升阳劫阴之弊,一升一降,配合巧妙)佐:半夏、生姜小半夏汤和胃降逆止呕,参、枣益气调中,扶正祛邪(形成半表半里,往往正气虚或误治正虚,邪乘虚而入少阳,故用扶正药物

8、,俾正气旺盛,邪无内向之机,可以直从外解)使:灸草调和诸药,并助参,枣扶正,本方立法,以和解少阳为主,柯韵伯称其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本方的清热,即非发汗以清热,又非攻下以泻热,是较为特殊的和解清热。刘渡舟:柴胡应大于参草一倍以上,方能发挥解热作用,若柴胡与参草用量一致,或少于参草,则不能发挥解热作用。新中医(2):36.1979配伍特点:方中柴胡辛散轻扬,善于疏散半表之邪,黄芩苦寒,善于清半里之热,二药相伍,一散一清,相辅相成,共解少阳之邪。临床应用(1)症状主要有七个,但七证不必悉具,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黑黑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咽干口苦,目眩。本方除治疗伤寒少阳病之外,据清

9、代五孟英经验,对于 疾,黄疸以及妇人产后郁胃,热入血室等,见有上述主证者,均可斟用。(2)本方又名三禁汤,是因其所主的少阳病禁发汗,禁泻下,禁催吐的缘故。(3)小柴胡汤原方有若干加减法,如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瓜蒌实;腹中痛,去黄芩+芍药,渴去半夏,加人参合煎成四两半,瓜蒌根(天花粉)四两。(4)本方在日本,当作宝贵药物,用于艾滋病,原方运用,人参不用党参代。5、加减化裁(1)柴胡桂枝汤:本方加桂枝、芍药,治太阳少阳合病。(2)柴胡加芒硝汤:本方加芒硝,治少阳证兼便秘等。(3)小柴胡汤+常山草果,治间日 。(4)加减小柴胡汤,本方去人参(党参)大枣加桃仁、生地、丹皮、楂肉、犀角。治热血室

10、证6、药理:(87年底中成药研究)(1)退热(2)抗炎免疫(3)抗肝损害(4)抗病原体范围广,为广谱(5)保肝、利胆、促消化(6)促进蛋白合成,增加肝糖元(7)改善高脂血症(8)抗应急性溃疡(胃痛、出血)使用注意1、上盛下虚或肝火偏盛者,有时服小柴胡汤后会出现头痛,目眩或齿龈出血等症状,故不宜服。平素阴虚吐血或有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病者,亦不宜服。2、服本方后则表里和汗解出,一般服药后可不经发汗而病解,但亦有药后得微汗而愈者,汗出是病邪得解的好兆头,但并非小柴胡汤是发汗剂,张仲景:“为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身澉然汗出而解”若少阳证误用攻下之剂损伤正气,或患者素体正气不足,柴胡证不

11、罢者,复与本方,可以见到先恶寒,后发热,然后汗出的“战汗”现象,也属正常情况,不必惊慌。蒿芩清胆汤组成青蒿脑钱半至二钱(4.5-6g)淡竹茹三钱(9g)仙半夏一钱半(4.5g)赤茯苓三钱(9g)青子芩一钱半至三钱(4.5g)生枳壳一钱半(4.5g)陈广皮一钱半(4.5g)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包,三钱(9g)用法水煎服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主治少阳湿热证。寒热如 ,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延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解:(1)四寒热往来是少阳证之特征,本方证由于少阳胆经热盛,正邪纷争寒热往来如 里热较甚寒轻热重。胸胁胀痛:胸胁

12、为少阳之分野 直接(2)由于胆经热盛:胆热乘胃 胃失和降 间接 灼津为痰 湿热痰浊中阻胃失和降症状较小柴胡汤证更明显,出现胆热挟痰浊上逆证。正如灵枢四时气篇曰:“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脉数:主热 右滑(关):肺脾肾左关脉:心肝肾 胃(表里)痰浊 胆(表里)舌红:热也 苔白:湿也,或间现黄色灰色总属湿热之证总之:本方证属,胆热犯胃,痰湿中阻方解 君 青蒿清透少阳湿热之邪,使热有外出之路 黄芩苦寒清热燥湿 上共为君药,清胆胃湿热调达少阳之气,使邪从少阳胆经而出 竹茹清胆胃之热而止呕化痰 化痰 半夏降逆止呕,燥湿化痰 止呕臣 陈皮理气和胃化痰 理气 枳壳行气宽胸消痰 作用佐使:

13、赤茯苓、碧玉散清利湿热,导邪从小便而出,并能和中上述诸药合用,少阳胆热得清,脾胃痰(湿得化)配伍特点:方中蒿芩清胆胃湿热为主 配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借以加强清利湿热之功,导湿热由小便而去,使邪有出路。湿热内蕴,易生痰浊,故又配二陈,竹茹,枳壳以祛痰和胃,适用于胆胃湿热或痰热及暑湿之症。关于黄芩的配伍问题黄芩入胆经,为清少阳胆热之要药,故本方与小柴胡汤均用之,然在二方中配伍意义有所不同,青蒿清透肝胆湿热功佳配黄芩 清胆热力柴胡轻升疏透力好配黄芩 疏泄肝胆力 临床运用1、辨证要点:胸痞口苦,呕黄涎而粘,苔黄脉弦滑。2、加减化裁:(1)本方+代赭石、白芍、蔓荆子、治痰热上扰的眩晕证 (2)本方加丹皮、牡蛎治肝胆湿热所致的盗汗3、现代临床常用于某种中等热或低热而属湿热中阻者,或急性黄疸型肝炎属湿热偏重者,常加茵陈、大黄、栀子效佳。如湿重+藿香、米仁、厚朴(行气化湿)呕多+黄连、苏叶、清热止呕4、冶 疾:本方常用于暑湿时邪类 而寒轻热重者,即王孟英所谓:“风寒之 ,可以升散,暑湿之 必须清解”。故风寒正 一般可用小柴胡汤,暑湿时邪类 ,则可以本方化裁运用。5、蒿芩清胆汤药理(1)解热作用:黄芩、青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