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生鱼种.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5270646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原生鱼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国原生鱼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国原生鱼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国原生鱼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国原生鱼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原生鱼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原生鱼种.doc(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鳀科七丝鲚 鳀(ti二声)科 鲚属Coilia grayi RichadsonGrays longtail anchovy , Seventhread anchovy(马刀、马鲚、凤尾鱼)体长,侧扁,向后渐尖细。头小。吻短突。口甚大,下位,上颌骨伸达胸鳍基部。体被圆鳞,无侧线。胸鳍上部7根鳍条呈丝状游离,未端达臀鳍起点;臀鳍基部长;尾鳍小,上叶长,下叶连于臀鳍。栖息于浅海河口以食糠虾,浮游和底栖动物为主。春季溯河洄游,57月产卵。一般体长100200mm,大者320mm。分布于东海南部和南海。为南方江河下游重要的经济鱼类。短颌鲚 鳀科 鲚属Coilia brachygnathus Kreyen

2、berg et Pappenheim毛花鱼,凤尾鱼体形长而侧扁。上颌骨后伸不超过鳃盖后缘。无侧线。纵列鳞6877。胸腹部具棱鳞。胸结上部有6根游离的丝状鳍条。臀鳍基部极长,与尾鳍相连。为纯淡水生活的种类,栖息于江河中下游和湖泊中。食水生无脊椎动物。生殖季节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肉味鲜美,为群众喜食的鱼类之一。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长颌鲚Coilia macrognathos Bleeker刀鱼、毛花鱼、野毛鱼、梅鲚又称刀鲚。其身长而侧扁,腹银色而多脂,因形似一把尖刀而得名。分布于长江及近海半咸淡水区,生殖季节从河口进入淡水,沿干流上溯至长江中游产场作生殖洄游,最远可达洞庭湖,有的在江河

3、干流产卵,也有进入支流及通江湖泊产卵。产卵后亲鱼分散在淡水中摄食,并陆续缓慢地顺流返回河口及近海,继续肥育。长颌鲚的幼鱼也顺水洄游至河口区肥育。冬季,长颌鲚不作远距离洄游,而聚集在近海深处越冬。是典型的洄游鱼种。海水鱼(鳀鱼 Engraulis japonicus Temminck et Schlegel、长颌棱鳀 Thrissa setirostris(Broussonet) 、黄鲫Setipinna taty、小公鱼 Anchoviella commersonii、凤鲚Coiliamystax)鳅科美丽小条鳅 鳅科Micronoemacheilus pulcher (Nichoils et

4、 Pope)体侧扁。头小。吻长,稍尖。眼中等大,前后鼻孔邻近。口下位,唇周有乳突。须3对,吻须2对位吻端,颌须 l对位口角。鳞片极小,侧线完全。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前上方。尾鳍微凹。体中轴具黑褐色波边纵纹。底层鱼类。栖息于溪河多沙石底的环境中。个体小,一般体长60120 mm。分布于珠江水系和海南岛。南方条鳅 鳅科Noemacheilus meridionalis Zhu体长,侧扁,尾柄短,吻稍尖,口下位,弧形。下唇中断,上颌中部有一齿突。须3对,很长,口角须达主鳃盖骨,外吻须达眼中后缘。体被细鳞,胸腹部裸露。侧线不完全,止于肛门上方。背鳍位腹鳍稍前方;尾鳍微凹。雄性体侧有1条深褐色纵纹。雌性

5、具多数横斑条。小型底层鱼类。栖息在缓流小支流,多水草或石砾缝隙处。个体小,数量少。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澜沧江水系)。横纹条鳅 鳅科Noemacheilus fasciolatus (Nichols et Pope)(沙钻、滑鱼、媒子鱼)体前部稍圆,向后渐侧扁。颊部微鼓,头宽小于体高。口下位,弧形,上颌中部具齿状突,与下颌缺刻相对。须3对,较短。鳞小,侧线完全。背鳍起点位后于腹鳍。尾鳍微凹。体侧具1016条明显的横斑。底层小型鱼类。多栖息于急流河段的砾石缝隙中。一般体长50120mm。分布于海南岛、珠江、金沙江、澜沧江、把边江等水系。个旧盲条鳅 鳅科Noemacheilus qejiuens

6、is Chu et Chen体长,前部略呈圆筒形,向后渐侧扁。背缘隆起,胸腹缘平直。头稍平宽略大于高。无眼。鼻孔大。口调位,深弧形。须3对,粗壮发达。体裸露。侧线平直,侧线孔清晰。腹鳍起点与背鳍的第二、三根分枝鳍条相对。生活时鳍透明,体半透明。个体细小,一般体长4050mm。无经济价值,有一定学术意义。发现于云南个旧市南芭蕉箐的地下河中。短尾高原鳅 鳅科Trilophysa brevviuda (Herzenstein)体略长,前段呈圆筒形,后段侧扁。唇较厚,具皱沼,下唇中部缺刻较深。须3对,稍长。背鳍起点约位于吻端与尾鳍基的中点。体裸露,侧线完全、明晰。适应于山溪流水环境中生活,主食着生藻类

7、。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溪流中。壮体沙鳅 鳅科Botia robusta Wu(六角鱼、军鱼)体短,粗壮,稍侧扁。头高,侧扁,吻稍尖,吻长大于眼后头长。眼大,头长为眼径的56倍。眼下刺分义,未端达眼后缘。须3对,颏部具纽状突1对。鳞极细小,颊部无鳞。侧线完全。颅顶具囱门。尾柄高大于长。尾鳍深叉。体侧横纹变化大,但宽度间隔常相等。小型鱼类,生活在砂石底的流水中。分布于珠江、九龙江等水系。美丽沙鳅 鳅科Botia pulchra Wu体长,侧扁。头尖长,甚侧扁。吻尖,吻长与眼后头长相等。眼小,头长为眼径的10倍以上。眼下刺分叉。须3对。颏部有1对肉质纽状突。体鳞极小,颊部无鳞。侧线完全。

8、颅顶无囱门。尾柄长高相等。尾鳍又形。体侧横纹变化大,宽度间隔不等。小型底层鱼类,栖息在底质为砂石的流水中。分布于珠江、九龙江等水系。点面副沙鳅鳅科parabotia maculosa (Wu)(花泥鳅、长沙鳅)体细长。头较长,其长远大于体高。尾柄亦细长。吻尖,吻长大于眼后头长。眼下刺分叉。须3对。颏部无纽状突。体鳞极细,颊部具鳞、侧线完全。尾鳍深叉,下叶长。头部布有不规则黑斑,体侧横纹1315,尾基中央具黑斑。小型底层鱼类,栖息于江河砂石底的浅水处。常见体长100200mm。分布于长江、闽江、珠江等水系。薄鳅 鳅科Leptobotia pellegrini Fang(红沙鳅钻、火军鱼)体长,稍

9、高,侧扁。头长锥形,吻尖突。眼小。眼下刺不分叉。须3对,吻前中央2对,口角1对。体被细鳞,颊部具鳞。背腹鳍相对。尾柄高。尾鳍叉形。额部有1小圆点。栖息于江河上游。一般体长120220mm。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桂林薄鳅 鳅科Leptobotia guiiinensis Chen体细长,侧扁。头长、扁薄,头长大于体高。吻尖。眼甚小。眼间窄,约等于眼径。眼下刺不分叉,口小,下位。须3对,细短。体被细鳞,不明显,颊部具细鳞。各鳍均小,背腹鳍相对或背鳍稍后。尾柄扁薄,宽长。尾鳍短宽,分义,未端圆。底层鱼类。多栖息于底质为砂石的流水中。个体小,常见体长100mm左右。数量大。分布于广西漓江。扁尾薄鳅 鳅

10、科Leptobotia tientaiensis (Wu)体长侧扁。头稍长。吻略突出。眼小,眼间较狭,大于眼径。眼下刺不分叉。口下位。须3对,较短。鳞极细小,颊部具鳞。侧线完全。尾柄宽而扁薄。背腹鳍相对;尾鳍分叉,未端圆。生活于溪河底层。小型鱼类,一般体长60130mm。数目较少。分布于灵江、闽江等水系。攀鲈科攀鲈 攀鲈科Anabbas testudineus (Bloch)体卵圆形,侧扁。头圆钝。吻短。服大。口端位。鳃盖骨后缘有棘状齿。鳃上腔内有瓣状辅助呼吸器官。头部具鳞,体被栉鳞。侧线在体后部断折.背、臀鳍基甚长,背鳍分两部,鳍条部短于棘部。胸鳍钝圆;腹鳍前移,尾鳍圆形。体侧有10余条黑绿

11、色横纹,鳃盖后缘具1黑斑。为亚热带的小型鱼类。栖居于缓流或静水,常喜生活在泥底沟塘。以浮游动物、小鱼虾为食。借助辅助呼吸器官,离水数日不死,并可依靠鳍和鳃盖在陆地爬行。分布于珠江、闽江、澜沧江及以南各省区。鲀科弓斑东方鲀 鲀科Fugu ocellatus (Osbeck)(鸡抱、抱锅)体椭圆形,尾部尖细。吻钝。口小,端位。颌各具2个喙状牙板。体裸露,仅背、腹部门中密布小刺。背、臀鳍相对;胸鳍宽短;无腹鳍;尾鳍截形。背侧具1鞍状斑,背鳍基部有1大黑斑。为近海底层肉食性鱼类,以贝类、甲壳类和小鱼为食。多栖息于沿海及河口附近。遇敌时吸气胀成球形,漂浮水面。春季溯河繁殖。幼鱼在淡水肥育,翌春入海。个体

12、小,常见体长100150 mm。血及内脏剧毒,须慎食。血、肉和内脏均可入药。分布于东南沿海及其江河下游。鲤科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的唯一种。又称白鲩,草根鱼,厚鱼。体略呈圆筒形,头部稍平扁,尾部侧扁;口呈弧形,无须;上颌略长于下颌;体呈浅茶黄色,背部青灰,腹部灰白,胸、腹鳍略带灰黄,其他各鳍浅灰色(见图)。为中国东部广西至黑龙江等平原地区的特有鱼类鲤鱼Cyprinus carpio俗名:鲤拐子、鮘仔等。 体长,略侧扁。下咽齿呈臼齿形。背鳍基部较长。背鳍、臀鳍均具有粗壮的、带锯齿的硬刺。侧线鳞3440。鳃耙外侧1824。口端位,马蹄形,触

13、须2对,后对为前对的2倍长。身体背部纯黑,侧线下方近金黄色。底层鱼类,适应性很强,多栖息于底质松软、水草丛生的水体。冬季游动迟缓,在深水底层越冬。以食底栖动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多食螺、蚌、蚬和水生昆虫的幼虫等底栖动物,也食相当数量的高等植物和丝状藻类。食物要求不严,根据不同水体和不同季节而有所不同。性成熟年龄在我国一般南早北迟,通常2龄成熟,产卵季节也有地区差异,一般于清明前后在河湾或湖汉水草丛生的地方繁殖,分批产卵,卵粘性强,粘附于水草上发育。45月是盛产期;我国东北地区比较寒冷,6月才开始产卵。怀卵量变动幅度大,从8千多粒直至200多万粒不等。当水温在25时,经四天便可孵出鱼苗。适应性强,

14、能耐寒、耐碱:耐缺氧。可在各种水域中生活。为广布性鱼类,个体大,生长较快,为淡水鱼中总产最高的一种。鲫鱼Carassius auratus又称鲋鱼、鲫瓜子、鲫皮子、肚米鱼,鲫鱼。 地方名草鱼板子、喜头鱼、鲫瓜子、鲋鱼、鲫拐子、巢鱼、刀子鱼、鲫壳子。 一般体长1520厘米。呈流线型(也叫梭型),体侧扁而高,体较厚,腹部圆。头短小,吻钝。无须。鳃耙长,鳃丝细长。下咽齿一行,扁片形。鳞片大。侧线微弯。背鳍长,外缘较平直。背鳍、臀鳍第3根硬刺较强,后缘有锯齿。胸鳍末端可达腹鳍起点。尾鳍深叉形。一般体背面灰黑色,腹面银灰色,各鳍条灰白色。因生长水域不同,体色深浅有差异。腹部是白黑的,背部是黑的。天敌从水

15、上方往下看,由于黑色的鱼背和河底淤泥同色,故难被发现;天敌若从水下方往上看,由于白色鱼肚和天颜色差不多,故也难被发现;经常看到有些文章里形容清晨时分“东方泛起了鱼肚白”,就是这个道理。属于保护色。全国各地水域常年均有生产,以24月份和812月份的鲫鱼最肥美。鲫鱼属鲤形目、鲤科、鲫属。江苏、浙江一带称河鲫鱼,东北称鲫瓜子,湖北称喜头鱼等。鲫鱼分布很广,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鲫鱼适应性非常强,不论是深水或浅水、流水或静水、高温水(32)或低温水(0)均能生存。即使在pH:9的强碱性水域,盐度高达45%的达里湖,仍然能生长繁殖。鲢鱼Chub又叫白鲢、水鲢、跳鲢、鲢子,属于鲤形目,鲤科,是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体形侧扁、稍高,呈纺锤形,背部青灰色,两侧及腹部白色。头较大。眼睛位置很低。鳞片细小。腹部正中角质棱自胸鳍下方直延达肛门。胸鳍不超过腹鳍基部。各鳍色灰白。形态和鳙鱼相似,鲢鱼性急躁,善跳跃。鲢鱼是人工饲养的大型淡水鱼,生长快、疾病少、产量高,多与草鱼、鲤鱼混养。其肉质鲜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