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探源(何承霏老师).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5268244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下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探源(何承霏老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课改下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探源(何承霏老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课改下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探源(何承霏老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课改下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探源(何承霏老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课改下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探源(何承霏老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改下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探源(何承霏老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下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探源(何承霏老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改下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探源何承霏(广西南宁市南宁外国语学校 广西 南宁 530007)内容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时期市场机制下教育权利与资源的重新调整和优化配置,旨在提高课程规划与实践的效益,增强学校课程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关键词:校本管理 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 开设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新课程催生了新的教育理念,带来了新的教学行为。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高考指挥棒影响下,新课程改革引进校本课程理念,这不单是对课程本身改革的需要,更是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基础教育中,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代表

2、的课改实践无疑在教育界甚至全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各个地方,不同学校间的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异。然而不管是面对支持这场课改举措的声音,还是质疑声,我们有必要对实施这一举措的背后原因以及举措本身探寻一番。本文就是在阅读相关文献基础上对此形成的一种初步认识。不足之处,恳请方家指正。一、基础教育课改探源 (一) 教育的内涵德国教育家布列钦卡在分析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时指出,教育不只是一种“产品概念”,更是一种“过程概念”,是反映活动过程属性的概念。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并以过程的形式展开的。离开了过程就无法理解教育活动,更无法实现教育目标。过程属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

3、。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活动进程、活动阶段、活动环节、活动程序,而且是教育活动主体(教师和学生)围绕一定的活动主题(符号知识主题或生活经验主题),在特定的情景(有组织的课堂情境和有发展意义的开放活动情境)中,通过互动式交往进行的构建性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传递人类文化财富的过程;是一种引导的经过;是一种形成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有“教是为了不教”的名言。作为受教对象,学生的基本特征是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已经具有自主能力而不过分依赖老师,能较自觉地学习和自我评价。而学生在升入高等学府或步入社会前需要具备各种能力,而这些能力要在短

4、暂的中学锻炼和培养。基础教育推行的目的是希望能让青少年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其所谓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就是学生以自我为教育对象和教育者,进行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评价、自我命令、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等。自我教育是对“内因”的重视,是实现德育内化过程的根本保证。雅斯贝尔曾指出:“教育决不能按人为控制的计划加以实行。教育计划的范围是很狭窄的,如果超过了这些界限,那接踵而来的或是训练,或是杂乱无章的知识堆积,而这恰好与人受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正如“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一切教育方法只能通过内化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而各种内化都是在一定的活动中进行的。所以真

5、正有效的教育古今都在强调通过活动,通过学生主体发挥应有的主动性和学习主动性,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二) 新时期基础教育的课改要求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其责任之一就是要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教人们学会创造。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考虑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考虑学生到底有多大潜力、多大能量;明确学生具备哪些方面的特长,学校要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现代教育理论中,普遍认为应当始终把学生当主体看待,尊重他、信任他,不断发现学生的价值,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对教师的角色有不同的要求。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的形式下,不少教师越来越感受到传统

6、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师角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传统师生知识授承角色,有“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比喻。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教师的知识贮备也不见得比学生多。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更会学到很多教师不知道的东西。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在其阅历比较丰富,在专业知识上先走一步而已。作为现代型教师就需要从多方面转变自己的角色。必须承认这一点:教师不是万能的上帝。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协调者,其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多的提供资源,营造一个积极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健康、和谐地发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7、教师建立融洽、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的束缚,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和手段,或者提供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却能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自身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充分发挥潜力和特长,从而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健康发展。传统基础教育被视为“应试教育”。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忽视甚至无视教育的过程价值,而仅仅追求某种功利的目标,丧失了教育活动过程的丰富价值。在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学校和社会各界对学生质量的评价基本上是只看分数。而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它具有诊断、发展、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这种教育质量观和评价观背离了教育的目的,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

8、的需要了。无论哪个时期的教育都应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基础教育阶段更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教育评价是促进教育目的实现的手段,应该服从、服务于教育目的的达成,充分应发挥其积极的导向作用,突出其发展性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评价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式,成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一种方式。传统教育评价在其标准、项目、方法、手段等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改革,设计多元评价体系,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因此在新时期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成了一种非改不可的时代要求。而教育改革这个永恒主题,可以视为基础教育革新、校本课程开发要求的内在动力。二、新时期校本课

9、程开发探源 (一) 校本管理改革传统基础教育,更多体现的是学生的被动接受,而学校是在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下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执行机构。基础教育的发展,责任主要在地方政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新变化,原有的教育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加以改革和完善。而任何一个时期的教育改革,均以教育公平作为教育追求的首要目标。在市场机制介入教育领域的条件下,基础教育原有主要的政府、学校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了新的内涵,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学校成为具有自主权的独立的办学主体,受教育者成为自主选择的教育消费者。政府为缓解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对学校下放权限做出改革,希望通过校本管理,优化学校资源,以促进

10、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的解决。我国的基础教育的改革,将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中心”背景下进一步深化。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方向已经基本确定。在巩固已有教育体制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面向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进一步调整政府、社会和学校三者的关系,进一步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的不同类型教育体制,构建起各级之间能够有效衔接起来的教育管理体制。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要求政府简政放权、实现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办出群众满意的学校;而另一方面,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由于缺少教育中介组织支持等原因,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效还很难真正落实。但是,校本管理是一种以学校为本

11、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作为一种以“权利下放”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利和自由,让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使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成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主体,促使学校管理有效性的提高。而校本管理一旦实现,校本评价作为校本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必然要加大推行。学校对学生成就和组织成长的自我评价,以及校外组织或机构对学校内学生的成绩和组织效能的评价体系必然会有变化。(二) 校本管理改革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在当前一系列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已经在中小学推行的有“校长责任制”和国家规定学校一定要开发“校本课程”的政策。从这一点来看,校本课程开发是新时期市

12、场机制下教育权利与资源的重新调整和优化配置,旨在提高课程规划与实践的效益,增强学校课程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而实践也证明,校本课程开发反过来也有助于增强学校的自主权,使学校保持对其周围环境的敏感性;也有助于设出适宜于地方和学校的课程,构建具体的教学方案,进而使课程开发满足地方社会及学生的需要;还有助于教师的自我实现和成就感的焕发。新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文明卫生的习惯;强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

13、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也正是学校管理改革的基础和方向。然而,学校自主权的扩大对教育者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校本管理的民主管理模式对校长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拿教师角色而言,新时期教师的“专业化”就存在“技能熟练模式”和“反思实践模式”两种不同模式。而这两种模式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话语系统。其所勾画出的不同“教师形象”又各有其合理性,却构成了塑造未来“教师形象”的两难问题。另外类似教师教育制度的完善问题、校本管理的制度体系化问题,凡此种种,都是目前就面临的需要去探索、及早解决的问题。另外,每一所学校都是具体而惟一的,都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也面临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每一所学校在创建有教育品

14、牌特色的学校的思路和策略也是不一样的。创建有教育品牌特色的学校本来就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权力下放”,学校实行校本管理的背景下,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又面临了新的发展机遇。而学校特色所体现的是学校独特的整体风貌,依靠独特的办学思想、特色的教师群体、校本课程、个性化的学校文化以及创建特色的具体措施等作为支撑,使特色得以呈现和传承。在这种形势下,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更成为一种必然。而不管目前这种新教育实践成果有多么不成熟,随着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终会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朵奇葩。【参考文献】1、 赵诗安,陈国庆.现代教育理念I.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2、

15、胡英江,谢丽津.如何创建品牌班集体I.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郑杰斌.创建品牌学校I.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教育的历史、哲学与社会学基础-新课改下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探源 何承霏 摘 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时期市场机制下教育权利与资源的重新调整和优化配置,旨在提高课程规划与实践的效益,增强学校课程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关键词:校本管理 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 前言 开设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新课程催生了新的教育理念,带来了新的教学行为。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高考指挥棒影响下,新课程

16、改革引进校本课程理念,这不单是对课程本身改革的需要,更是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基础教育中,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代表的课改实践无疑在教育界甚至全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各个地方,不同学校间的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异。然而不管是面对支持这场课改举措的声音,还是质疑声,我们有必要对实施这一举措的背后原因以及举措本身探寻一番。本文就是在阅读相关文献基础上对此形成的一种初步认识。不足之处,恳请方家指正。一、 基础教育课改探源 (三) 教育的内涵德国教育家布列钦卡在分析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时指出,教育不只是一种“产品概念”,更是一种“过程概念”,是反映活动过程属性的概念。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并以过程的形式展开的。离开了过程就无法理解教育活动,更无法实现教育目标。过程属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活动进程、活动阶段、活动环节、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