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5249007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28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语文园地五教学课时四课时主备教师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树立“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的观念。2.继续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习写导游词。3.领悟写具体的方法,积累语言。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及手段教学流程动态修改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1、生自读这段文字,谈一谈读了这段文字后的感受。2、师出示长城被破坏的图片,进一步激发学生要保护长城的爱心。3、得出课题:不仅要保护长城,而且要保护其他的文物。二、具体谈谈保护长城。1、分小组商议保护长城的建议。2、全班交流。3、分析总结出一系列保护

2、长城的措施。三、拓展1、认识世界遗产标志,以及什么是世界遗产。2、交流了解,中国有多少世界遗产!3、我们为什么要申报这些风景名胜等为世界遗产?这些世界遗产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中国世界遗产的现今状况如何?4、怎样来保护世界遗产?5、形成书面建议或倡议书。第二课时(作文)写导游词一.导入。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可以将景点风光也可以将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二.审题:本次

3、习作是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和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用的语言。写导游词要根据游人的需要确定重点,选取最有特色或最有价值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还应根据口语交际讨论的成果,游览的注意事项,向旅游者提出“当文明游客”的机会。怎样写导游词呢?1、首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2、这一处世界遗产最有特色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著名风光、著名景点?这个景点有什么美丽的、动人的传说?3、写的过程中不要走别人的老路,争取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三.佳作借鉴:秦皇岛 海神庙导游词各位朋友: 现在,我们来到了海神庙。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以来,秦皇岛、山海关沿海一带的航海业、

4、捕捞业就非常发达。明洪武十四年,公元年,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奉命主持修建长城。为了调运各种军需民用物资,在山海关石河口修建了码头。船夫渔民出海作业,总是冒着很大的危险,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好把生命托付给神灵。为了乞求神灵的保护,乞求海上风平浪静,平安无事,就在老龙头的西侧修建了海神庙、北海神庙、妈祖庙、龙王庙等四座庙宇。年八国联军从老龙头登陆,四座庙宇被毁掉了。现在的海神庙是年重新修建的,它综合了原有四座庙宇的特点,重新构思设计,延伸入海米,是旅游观光、临风休憩的好去处。 这里是牌楼,南北两面各有两个大字:安澜、伏波,让大海安静,海不扬波,点明了整个海神庙的主题。 往前走就是山门。海神庙

5、和一般佛教庙宇的山门不同,它里面供奉的不是四大天王,而是“天佑”、“天应”两位大海中的神将。“天佑”的意思就是老天保佑,“天应”就是指叫地地灵,叫天天应。传说这二位原来都是大海中的怪物,浑身的力气没处使,就专门兴风作浪,玩恶作剧。后来他们被天后娘娘就是我们常说的妈祖收伏了,成了妈祖的得力助手。 现在我们来到了海神庙正殿前面的庭院。左右两侧有两个吉祥物。右边的叫做“乘黄”,也叫“飞黄”。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集山海经说:白民之国有乘黄。长的样子像狐狸,背上有角。要是骑到它的身上,就能活到两千岁。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写过这样的诗句: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后来,人们就用飞黄腾达来比喻一个人的官职地位上升得

6、非常快。看来,乘黄的功能有两条,长寿和升官。可是,我们眼前的这个乘黄大家千万不要骑,一是真要活到两千岁,那可就太麻烦了;二是您真要骑了上去,可就要准备罚款了。 左边的这一个叫做“龙马”。我国古代传说龙马是河水之精,说它是龙头,马身,还有两个可以张开的翅膀,叫的声音很好听,说它是“鸣声九音”有些人很谦虚,用“五音不全”来说自己唱歌的声音不好听,但这龙马“鸣声九音”,简直就是一个交响乐团!还有的古书上说这龙马就是乘黄。在海神庙的前面设立龙马、乘黄的塑像,是取其“河水之精”的含义。 现在请大家走进海神庙的大殿。正中端坐的就是海神。两边站的是他的助手。渤海湾一带供奉的是北海之神。北海之神叫做禺京。他的

7、“分工”有两条:让大海风平浪静,让陆地风调雨顺。为了让大海风平浪静,他手持弓箭,查看大海,哪儿的海浪过高,就射箭击碎它,这时,两位巡海夜叉就是它的助手;为了让陆地风调雨顺,他选拔了几位得力的干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位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千里眼的眼睛瞪得大大的,顺风耳的大耳朵拉得长长的,专门负责收集各地旱涝信息。这两位是雷公和电母。雷公头似猕猴,嘴似鸡形,肩膀上长了一对翅膀,左手拿椎,右手使槌,脚踏五面大鼓,他敲起鼓来,就是天上响起了隆隆雷声。电母手拿两面镜子,只要她把镜子飞舞起来,天空里就会出现一道道闪电。左边的这二位是风婆和雨师。风婆只要把她背的布袋拿下来,轻轻一抖是小风,重重一抖是大风,

8、抡上一圈,就成台风了。雨师用柳条在他的宝葫芦里沾上一下,往人间洒一洒,就是一场雨。当然,他用的力度和时间就决定了这场雨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古代的神明,都是凡人自己创造的。神明的功能,大都表达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今天,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功能已经由气象卫星和计算机承担起来了,尽管还不那么准确,不那么全面,而雷公、电母、风婆、雨师的功能,我们最终能取代多少、能不能取代,甚至于有没有必要去取代,现在还都是一连串的未解之谜。 我们该和海神说一声再见了,但愿他能保佑我们旅游顺利,晚上下雨,白天晴天,天天有个好天气,天天有个好心情。第三课时 修改作文,誊写作文。第四课时一、我的发现:1、生自由读例句,想

9、一想,看能从中发现什么。2、分角色读小林域小东的话,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3、分析比较:自己的发现和小林小东的发现有什么不同?4、再读句子,体会:文中句子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5、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使句子更加形象具体的呢?6、用熟知的事物来作比照,使人很容易想象出文中描绘的事物的具体形象。7、找一找:在已学的课文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试着自己写一写。二、日积月累1、生自读对联。2、指名学生读对联,师范读、纠正字音,指导学生读好对联。3、交流自己对这几幅对联的理解,之后,教师展示对联所描绘的相应的风景名胜的图片。4、熟读背诵。教学课题20.古诗

10、两首教学课时二课时主备教师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及手段1、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教学流程动态修改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

11、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孟浩然之广陵)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一)理解第一、二句诗。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教师板画帮助理解。)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板书:盛景送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二)理解第三、四句诗。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1

12、)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板书:目光送(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板书:心随送(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1、自由赏读。(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

13、的深厚友谊。(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3、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2、各组汇报交流。(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三、迁移学法

14、,拓展思维。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四、布置自选作业。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板书设计: 20.古诗两首 一、二、句:叙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独、惆怅) 三、四句:写景 一、二句:写景送元二使安西 (依依惜别) 三、四句:抒情 教学课题21搭石教学课时二课时主备教师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教学准备及手段课本图片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