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一部分专题十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5243915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33.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一部分专题十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4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一部分专题十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4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一部分专题十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4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一部分专题十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4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一部分专题十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一部分专题十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一部分专题十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20世纪初1945年)【考点导图】一、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条件: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客观:俄国具备帝国主义基本特征;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2)进程:“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发动起义: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召开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3)意义: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2列宁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91921年)新经济政策(19211925年)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情况,面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内容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流通分配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效果适应了战时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

3、得到恢复3. “斯大林模式”(1)形成的原因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内部: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3)确立: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体制。(4)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5)评价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对经济建设造成不良影响。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根源: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激化。(2)主

4、要表现:商品销售停滞;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工人剧增;银行纷纷破产。(3)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4)影响加深了各国的社会危机。 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2罗斯福新政(1)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2)内容金融:紧急银行法使人们恢复对银行的信心。农业:农业调整法减少农产品过剩,提高农产品价格。工业:全国工业复兴法减少盲目生产,缓解劳资关系,扩大内需。社会福利和就业:社会保障法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机会。(3)影响美国经济有所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和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4)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

5、的局部调整。三、现代文学、艺术的诞生1背景(1)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了人们的精神危机。(2)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2成就(1)现代文学特点:内容上强调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方法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成就:海明威的老人与海。(2)现代美术现代特征: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代表人物及代表作:西班牙毕加索,代表作是格尔尼卡。(3)现代音乐一战后至二战前: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士乐。二战后:流行摇滚乐、蓝调、爵士乐,其中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4)影视艺术电影艺术的发展: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时期;1935年,世界上第一

6、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电视的出现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二战后,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影响:影视艺术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广泛。主题一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时段特征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时期(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这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时期。1政治上: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为人类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标志着世界现代

7、史的开端。2经济上:苏俄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但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两种 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斗争拉开了序幕;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模式进行调整,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产生。3文化上: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问题探究】人类经常会面临很多重大危机,当危机来临,有的国家措手不及,任由危机蔓延,有的国家沉着冷静,化解危机。危机意识是一个民族不断进取的基本素养,它往往可以转化为一种社会发展的推力。结合所学知识,

8、回答问题。简要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和西方社会分别面临的最大危机和应对措施。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应对策略是什么?解题思路考查20世纪30年代中外的重大危机,把握中国和世界的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即可。答案中国:日本大举侵华,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措施:国共合作,全面抗战。西方:经济危机。措施: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共同挑战:法西斯的疯狂进攻(或第二次世界大战。)应对措施: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联合国;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资本主义金融货币体系。主题二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不同、原因及认识1不同:俄国是工人阶级武装夺取中心城市,革命势力由城市向农村扩展,最后取得全

9、国胜利;中国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2原因(1)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革命的主力是工人、士兵,他们多集中在大城市;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决策;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使俄国国内各种矛盾激化,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临时政府前线失利,后方空虚,城市成为革命的爆发地。(2)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方割据严重,农村成为反动势力统治最薄弱的环节;中国是农业国,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但广大农民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是革命的同盟军;中共以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受到挫折,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3认识

10、(1)无产阶级革命是以暴力为基础的,走什么样的道路则需根据各国的国情决定。(2)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和冒险主义。【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材料二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红旗(1930年5月24日)请回答

11、:阅读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实质。材料一体现的思想对中国革命有何重要作用?解题思路本题主要是考查大革命失败后,围绕革命道路的探索而产生的分歧与斗争。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并证明是正确的;而有些人仍坚持照搬俄国的城市中心论。答案不同观点:材料一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材料二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作用:材料一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主题三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启示1原因(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从根本上分析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

12、定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2)经济危机产生的三个具体因素是指广大劳动人民的相对贫困、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股票的投机活动。(3)造成此次危机的原因还包括各国的国内政策失误,即“自由放任”政策的恶性发展。这就说明政府要居安思危,适时调整和干预经济。2启示(1)繁荣和危机往往相互关联,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可能存在的危机,防患于未然是至关重要的。(2)要随时注意经济制度内部机制和政策的及时调整。(3)国际关系的协调也极为重要。大危机的恶化与各国政府以邻为壑的自保政策密切相关,这种保护主义政策损人不利己。(4)经济危机往往具有两重性。在大危机期间,一方面表现为严

13、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另一方面,在迫使政府进行反危机调整机制的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出现新的良性循环,成为一种难得的机会和一种推动变革的紧迫信号。【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下面是某中学生设计的历史活动剧一段穿越时空隧道的对话:马克思:小罗,最近很忙吧。天国也有点乱啊。罗斯福:噢,为啥?马克思:因为你啊。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亚当斯密最近都不来串门了。罗斯福:哈哈。马克思:看了你的新政,起先我倒真的心动过,后来开始心忧了,甚至还有点心灰起来。罗斯福:哦?呵呵。虽然有些工人领袖认为看到了美国从“USA”变为“USSA”的希望,虽然有的人叫嚷着要实行法西斯,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

14、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请回答:材料中马克思说“心动”的真实含义是什么?马克思说“心忧”和“心灰”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罗斯福所说的“永远地纠正”了“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能否实现?为什么?解题思路结合危机爆发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实质和影响回答即可。答案心动:新政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政治经济权利。心忧、心灰: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不能。因为罗斯福新政只是局部调整了资本主义

15、生产关系,没有根本变革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主题四美国罗斯福新政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内容项目 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不同背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政府推行的自由放任政策,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目的美国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苏俄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措施缩减农业,部分地控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整顿金融恢复发展农业,部分地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自由贸易手段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特点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在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强调市场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性质资本主义的经济改革社会主义的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