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中强化“知识链”的生成.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5232084 上传时间:2023-03-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中强化“知识链”的生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在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中强化“知识链”的生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在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中强化“知识链”的生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在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中强化“知识链”的生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在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中强化“知识链”的生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中强化“知识链”的生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中强化“知识链”的生成.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中强化“知识链”的生成对知识点之间关系的细致探究应成为地理课堂教学习惯(2007年9月地理教研综述)广州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 苏鸿开学以来的下校听课,如果将任课教师的教学成绩与其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考察,有一个现象引人思考,教学成绩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都会注意教学内容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的细致揭示,而教学成绩不够理想的老师在这方面都显得没有那么重视,显得比较粗线条,对教学内容的内在组织不够重视,表现为对教学内容以罗列为主,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缺少揭示。由此或可推论,在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组织中是否重视对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揭示,是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方面。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揭示是

2、建构知识结构的前提基础,是优化知识结构的引擎。而在教学中知识结构的构建与优化,对学科知识的系统全面掌握有重要的影响,是得到公认的。但是在开学来所听的课中,有40的课,这方面都做得不够好。因此,如何让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揭示成为自觉的教学行为?如何构建、如何切入?对老师和学生们来说都还需要强调并不断探讨。为探讨的需要,笔者在本文试图建立“知识链”的概念来阐述。一、地理知识链的含义、分类按地理知识的展示形态,对同一个知识点可分为基本形态和变式形态,基本形态就是教材中“往往都是以简要的规范化形式被固定下来的”定型化了的知识;而变式形态是知识的基本形态之外的其他展示形态,包括实物、模型、图表、事实和现

3、象的文字叙述、试验、演示、游戏等等变换角度的展示。例如教材中关于地转偏向力的结论性文字表述是这一知识点的基本形态,而老师在教学中用大的地球仪配短教鞭进行演示,侧可看作是地转偏向力知识点变式形态的展示;又如冬至日的侧视日照图(图1)可作为基本形态,除此之外的其他冬至日的日照图(如图2)都是变式形态。图1 冬至日日照图基本形态 图2冬至日日照图变式形态由于同一个知识点可分为基本形态和变式形态,因此,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既是指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也可指同一知识点基本形态与变式形态之间、变式形态与变式形态之间的关系。这些地理知识点之间关系的体现,就称为地理知识链。可做如下两种分类:按知识的展示形态分类

4、 基本形态知识链(由数个不同的知识点组成) 变式基本形态混合知识链(由同一知识点变式组成)因果关系知识链(基本形态知识链)按关系分类 从属关系知识链(基本形态知识链)个性共性关系知识链(变式基本形态混合知识链)空间关系知识链(变式基本形态混合知识链等)二、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决定了用知识链来组织地理教学内容成为必要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的基本观点是:“首先,在维特罗克看来,学习过程中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对输入信息的解释。这表现为主动地选择一些信息,又无视一些信息,并从中进行推论。其次,人们在生成所知觉事物意义时,总是与其以前的经验相结合。也就是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了解,

5、总是涉及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其中包括:原有记忆中的语义和抽象过程,如图式(schema)、规则和算法;突出的某种特殊的表象或言语记忆;注意及动机。”从上述两个观点可见,学生在学习中无视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没有关联的信息,而是主动选择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相关联的信息,而这些原有记忆中的语义和抽象活动、突出的某种特殊的表象或言语记忆;可看做是对于相关知识的基本形态或变式形态的记忆。而在学习新知识中要与这些原有的经验相结合,就要用“知识链”做为桥梁去引导、去连接。三、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为知识链的生成提供了学科基本内容条件地理学科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上至大气圈,下至岩石圈,界于大气、陆地、水

6、域的交界面,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智慧圈五大圈层构成。地理学科不只是反映组成客观世界的某个单一要素,也不只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某种单一过程,而是从整体上反映人类周围的客观世界地理环境,即研究各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状况。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和丰富性,体现出明显的综合性特征。而任何自然和人文地理事象最终要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地理学科不仅反映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象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象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学科的核心內涵之一,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本质的特性。地域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互

7、相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下面的“图3 区域地理学习网络结构模式”(见下一页)所示。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这种天然的整体性,客观反映到地理知识中,使得地理知识也必然具有整体性,这就使地理知识链的存在是必然的,老师和学生不是去制造知识链,而是要去探究、发现各种地理知识链,进而利用知识链来促进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换句话来说,作为地理老师,在地理教学中努力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揭示地理知识链,是命中注定该做的事情,也是有地理学科的客观条件能够做到的事情。图3 区域地理学习网络结构模式区域差异分析区域特征分析区域主要问题区域发展对策 自然地理要素分析(自然区位因素分析)区域地理学习科技、社会、文化、

8、环境全面差异交通方式、空间分布形态-线状或网络状 城市位置、职能、服务区城市和工业:空间分布成点状 城市带和工业区成岛状区域矿产分布情况分析:有、矿、丰富与否 工业类别分析 煤、铁矿 钢铁 机械制造、化工区内劳动力、市场、交通、科技、地租、政策等因素分析主要农业区:主要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沿地形分布特征复种指数:一年几熟人均土地资源:是否人多地少、地广人稀、生产潜力大小、商品率高低、与现代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是否适合空间分布形状:一般为面状地形:说出区域所在的地形区:小盆地、河谷、南坡等具体一点也行地貌:区域内以什么地貌为主(水蚀、冰蚀、冲积平原冲积洪积扇等)地表特征一定要说:河网密布、

9、地表崎岖、波状起伏、一马平川等土壤:区域内以什么土壤为主、土质特征的描述、酸碱性、粘重否、层理发育否、土层深厚否等光照:强-昼长、日照时间长;弱-日照少、阴雨天气多等等热量: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热量充足。反之、降水:分布情况、总量情况灾害性气候因素分析:如寒潮、台风、低温冻害、干旱、洪涝、风暴潮等大陆性与海洋性比较:温差大一点,降水少且集中一点。沿海、沿河、海岸线曲折否、多良港否等等交通地理位置描述:上海为例位于、(山、河流等)、位置,迎风坡等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工业:清洁生产 农业:生态农业资源条件分析气候条件分析地理位置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科技产业调整 工业调整完善交通 治理环

10、境对策人地关系区域问题多各种自然灾害多环境反馈作用强生态破坏环境恶化资源能源短缺人地矛盾突出就业、治安、住房恶化人类活动要素区域工业条件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区域交通与中心城市分析区域处于高水平平衡状态区域处于不平衡加速发展期传统农业阶段(如朝鲜、蒙古)高科技是主导城市化、工业化速度加快劳动力:由传统农业到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第三产业比重最大产业升级(综合发展阶段)如日本产业转移(工业化阶段开始)(如中国)四、地理知识链的生成(一)尽细密,忌跳跃的原则上面图3是区域地理整体的知识结构,系统全面但较粗线条,用来指导区域地理的整体分析是很好的一个结构模式。但要视不同程度的学生与不同的教学任务等来定,要

11、经过数节课甚至几个学段的教学才能完成。而通常具体到一节课,则内容不能多,要做得细密,环环相扣,切忌贪多粗放,忌跳跃,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例如有一位老师讲解比例尺的缩放时讲到:“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为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老师备课很认真,准备的资料、教具多,讲解这一问题时,预先准备了一大张纸,边讲边折叠来直观演示图幅面积的倍数变化,但仍然有很多学生不明白。原因是老师没有向学生提示指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跳过了这一联结边长与面积数量关系的中间环节,学生就不明白。(二)基本形态知识链的分析思路1、整个区域地理的分析思路,可按上面的图3 区域

12、地理学习网络结构模式,是个比较系统全面的模式。2、对某段教材或材料的分析,可参考下面图4图4地理思维结构图式例如,对原人教版教材32开本高中地理一段关于地震的教材内容,依据上述图4地理思维结构图式的思路进行教学,按照四个方面设计问题(填空题、填图题、简答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做题、分析研究:(1)研究概念:在课文中找出并理解地震、构造地震、地震波、震源、震中、烈度、地震带、地震预报、地质构造、地震前兆。(2)研究过程(时间):构造地震的形成过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地应力释放的时间分布?(3)研究位置:震源的位置,震中位置、震中距、地震带的分布。(4)研究关系:从属关系地震的分类;

13、因果关系地应力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地质构造与构造地震的关系,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及地面建筑对烈度的影响,并将这些关系表达成示意图;结论与依据的关系搞清地质构造是地震预报的基础,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目前地震预报的依据有哪些?人的关系地震发生时应如何应急躲避?这些问题最好在可前布置下去,课堂上留多些时间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利用实物投映仪等展示答题情况、评议交流改正完善。学生对各知识点有一定理解熟悉后,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先自主构建知识链,然后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共同构建本节知识结构如下: 图5 地震课时知识结构(三)变式基本形态知识链的生成关键是搜集、设计帮助支持形成新知识(知识基本形

14、态)的实物、模型、图表、事实和现象的文字叙述、试验、演示、游戏等(知识变式形态),搜集、设计运用新知识的具体情境问题、典型习题等(知识变式形态)。然后按图4地理思维结构图式中研究“结论与依据”所示的关系为基本思路,按“具体抽象具体”的顺序,生成“变式形态基本形态变式形态”的知识链,以此环环相扣来展开教学。例如,75中罗荣就老师在教地转偏向力时,第一步演示与画图(知识变式形态):用大地球仪演示自转,用短教鞭贴在地球仪上模拟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演示不同纬度水平运动物体运动的偏向,引导学生观察,接着画图表示演示结果;第二步文字归纳(知识基本形态);第三步设计具体情境(知识变式形态)运用新知识:提问长江南京以东河段,南岸和北岸哪一侧侵蚀比较厉害?可见,变式基本形态知识链的生成过程能够比较有效地掌握知识点。五、构建地理知识链的意义1、知识链是知识结构的基本单位,是构建知识结构的切入点2、构建知识链的过程是寻找知识点之间关系的过程,利于形成探究教学3、构建知识链的过程是提高思维品质的过程4、构建知识链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注: 陈澄主编:地理教学论,31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109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李月秀:区域地理学习方法与模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