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培养方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5217786 上传时间:2023-10-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培养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培养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培养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培养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培养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培养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培养方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依据我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校发【 2011 】36 号)等文件精神,为保证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本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团结协作,身体健康,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临床医学事业作出贡献而奋斗。(二)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临床检验诊断学科的临床技能, 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疑难问题,能对下级技师进行业务指导, 达到或基本达到主管技师的临床工作水平。(三)掌握临床检验诊断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

2、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临床检验专业知识。(四)具有从事临床检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选定科研课题, 实施科学研究, 完成一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的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五)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临床检验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和写作能力。二、学制和培养方式基础理论课学年。 3 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习时间半年,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临床专业理论及诊疗技能训练为一年半,培养方向专门研修(含论文工作)为一年。三、研究方向(一)临床免疫学检验(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三)临床血液学检验(四)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五)临床输血检验 (六)临床分子诊断学四、课程体系设置 (

3、一)公共必修课:学分开课单位学时课程名称1.自然辩证法181.5社会科学部社会科学部363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144外国语言学123. 英语系4.统计学及 SPSS 软件应用705公共卫生学系 )核心课程二 (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开课单位医学检验系1.检验与临床302医学检验系230临床实验室管理 2.(三)专门课程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1.临床免疫学检验研究进展302医学检验系2.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研究进展302医学检验系3.临床分子生物学诊断原理与实践302医学检验系4.临床血液学检验研究进展302医学检验系5.临床生物化学研究进展302医学检验系6.临床输血检验研究进展30

4、2医学检验系(四)公共选修课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1.科研方法151公共卫生学系2.文献检索151图书馆3.医学行为学151心理学系(五)自学参考书及有关文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三版)、今日临床检验学、当代血液分析技术与临床、临床化学诊断方法大全 、临床微生物手册(美国第七版)。五、培养要求(一)临床专业理论与诊疗技能训练(一年半)1.核心课程、专业英语学习及要求(半年)临床检验诊断学核心课程及专业英语学习,由培养单位统一组织分为合格, 60 实施。考核以试卷考试方式进行量化评分,考核成绩每门核心课程考试合格可获得2 学分,专业外语考试合格可获得1学分,不合格者将延长学习时间,并进行

5、补考。2.临床诊疗技能基本训练及要求(一年)本阶段为二级学科基础训练,以二级学科的各专业轮转为主,兼顾相关科室。研究生通过培训, 掌握本专业各种检测项目的基本实验诊断原理、方法与技巧,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和实验结果解释等;了解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诊断和鉴别诊断等。培训方法:在临床实验室及相关科室小范围内轮转,每轮转完一个科室,由科室指导小组对其进行定性考核,并填写转科考核表,考核合格者方可出科继续轮转。 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应注重文献检索、搜集资料、数据处理、方法学评价、循证检验医学等临床科研能力的训练,培养独立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轮转全部结束最终考核合格

6、者方可进入整理资料、数据处理及撰写论文阶段。轮转科室具体时间安排及要求:轮转专业包括临床检验学基础、临床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输血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选择参加专业查房和巡诊的科室为内科、儿科、传染科、急诊科、普外科等。 必要时可结合与检验项目有关的科室参加查房。三年共要求参加查房至少 20 次,参加科室巡诊 4 次。临床检验实验室( 2 个月)要求掌握:1.血液标本的采集与抗凝(毛细血管、静脉采血技术、不同抗凝剂的选择)。2. 手工法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检查,各项血液分析参数的应用及结果解释;自动血球计数仪校准、操作、保

7、养和维护,血细胞直方图分析 ,临检血细胞分析的质控与作图,方法学评价。3.血涂片的形态学检查, 包括感染、中毒等血象的变化; 疟原虫检查,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4.红细胞沉降率、网织红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血小板计数,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5.尿液的理学、化学检查与沉渣镜检,泌尿系疾病的尿液检查特点及鉴别诊断、尿妊娠试验。尿液24h 蛋白及糖定量,乳糜尿检查,本周氏蛋白检查, Addis 计数,含铁血黄素检查,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6.自动尿液分析仪校准、结果分析、操作与保养,尿液自动分析仪应用及尿液质控、临床应用评价。7. 大便外观描述及显微镜检查,消化道疾病的粪便特点及鉴别诊断,大

8、便潜血试验,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8.脑脊髓液外观、颜色、透明度、蛋白、糖、氯化物测定,细胞计数与分类,不同神经系统疾病脑脊髓液的鉴别诊断,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浆膜腔积液外观、颜色、比重、蛋白检查及细胞计数与形态,9.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10.临床检验的国内外进展。临床血液学实验室( 2 个月)要求掌握:1.骨髓涂片、各种细胞化学染色和结果分析, 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血细胞发育理论, 血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的变化,各类贫血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和鉴别要点,白血病的MICM 分型理论及临床应用以及国内外血液学方法的新进展。2.止血与血栓的理论,血小板功能障

9、碍及各种凝血障碍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液粘稠度(全血及血浆粘度)测定、体外血栓形成试验、血小板粘附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测定。凝血仪的使用、维护与保养。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2 个月)要求掌握:1.各种生化标本(血、尿、脑脊髓液、体腔液)的采取,保存与处理。2.各种生化试剂配制(称量、pH 校正、配制、保存) 。3.自动生化仪的操作、保养。4.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理论及失衡的判断。5.所有生化检查项目的方法学原理、参考值、临床意义和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6.血清酶学理论,酶动力学法测定相关理论,实验设计及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7.代谢物酶法

10、及化学法测定相关理论及实验设计,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8.参考值、医学决定水平和质量控制的理论及应用。9.生化质控图绘制X、SD、CV 计算,生化室内及室间质评指标、问题分析和改进措施。临床免疫实验室( 1.5 个月)要求掌握:1.免疫原及抗血清的制备,效价测定的方法;酶免实验、荧光免疫实验、凝集实验的原理,检测方法和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及临床意义。2.全自动酶标仪的原理、操作、维护与保养。3.速率散射比浊测定仪的原理、操作、维护与保养。4.免疫电泳技术。5.乙肝血清标志物的测定(HBsAg 、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甲肝、丙肝、和戊肝病毒抗体测定。6.甲胎

11、蛋白( AFP )、梅毒血清学检测( RPR.TPHA )。7.血清肥达氏反应、外裴氏反应、冷凝集试验、嗜异性凝集试验、布氏杆菌试验、囊虫抗体 E1A 法测定、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检测。弓型虫抗体、风疹病毒抗体、CMV 及 EBV 抗体、单纯疱疹病毒抗体8.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9.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CA,CA,CA,前列腺特异抗原12-519-915-3( PSA )、癌胚抗原( CEA )、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 SCC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 0.5 个月)要求掌握:1.PCR 的理论及基因扩增仪的应用。2.HBV-DNA,HCV-RNA,HPV-DNA等病原微生物基因

12、检测及临床应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 2 个月)要求掌握:1.各类细菌的生理、遗传、变异、形态学、致病性及外界环境对细菌的影响。2.各种标本的采集、培养及检验程序(血、脑脊液、痰、尿、便、胆汁、脓汁、胸腹水、分泌物) 。3.各类细菌检查的流程、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和临床意义。4.病毒的分类、特点、遗传变异和致病性。5.医院感染的概念及判定指标、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6.细菌药敏试验的方法、原理、结果的解释和影响因素,体液抗生素浓度与杀菌水平。7.微生物检查标本的采集与评价、各种染色方法。8.各种培养基制备。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9.10.血培养仪、 CO 培养箱及厌氧培养的操作。211.细菌鉴定仪的使用。输血科( 2 个月,其中血站1 个月)要求掌握:1.临床输血检验的工作流程、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和临床意义2.临床常规输血检验,抗人球蛋白介质和酶介质配血。3.新生儿溶血病检查。4.红细胞血型的发生及相关理论。5.白细胞血型中关于HLA 的理论及其在器官移植配型中的意义。6.新生儿溶血病和自身免疫性溶血病的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7.献血员的健康筛查、 ABO 血型和 Rh 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和发血。8.采血技术和血液保存。(二)考核研究生应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转科要求, 完成其工作量和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