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案刘.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519513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蜀道难教案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蜀道难教案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蜀道难教案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蜀道难教案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蜀道难教案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蜀道难教案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蜀道难教案刘.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蜀道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学会知人论世;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3、体会诗人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思路与方法1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自主阅读,使其自行感知古典诗歌的内在流动之美。2通过老师引导,并辅以不同形式的诵读,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并在阅读中感受山川的险峻绮丽和诗人的浪漫气质。 3通过讨论,使学生对诗歌的行文思路进行简要总结,以助其熟读成诵。4教学重难点:在诵读、研读、析读中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的浪漫气质和对国事民生的担忧。深入理解诗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歌豪

2、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体会使人的忧国情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体1、自由诵读,圈出生僻字词,参看课下注释,把握其正确音义。2、老师提名朗读,检查预读情况。3、老师提示韵脚及节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体裁。文体常识: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时开设的掌管音乐的机关。后来其含义发生变化,专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义、

3、狭义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朝以后合乐的诗歌,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本文属于后者。三、介绍作者作品 1、简介李白生平及其作品风格: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

4、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奔放飘逸,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2、课文悟读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

5、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自读体会全诗内容(老师可以抽出时间辅之以字词梳理 ,加强文意理解,重点字词见多媒体课件)2整体把握,梳理思路导入: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本诗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难。 思考:题目说蜀道难,你认为是在讲蜀道什么难?明确:攀登蜀道之艰难,思考:攀登蜀道之艰难,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明确:可以从蜀道本身的险峻雄奇和攀登者的感受来体现。思考:那么诗中哪些诗句是写这方面内容? 明确: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6、。 思考:那么此前此后又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前写开辟之难,后写安居之难。 小结: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四、听读课文录音,品悟赏析1播放朗读录音提示:诵读是唐诗鉴赏的重要环节。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言蜀道之险,咏叹意味尤浓,因而,听典范诵读时应把握这个基调,体会并再现诗中的意境。 2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朗读基调 教师要做具体指导。目的是使学生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

7、,读出点韵味来,以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1)“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

8、”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

9、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

10、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

11、,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五、布置作业尝试背诵蜀道难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2、 1、作者字、号;2、本诗是近体诗吗?3、齐读课文。二、课文鉴赏 方法: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 (一)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资料:唐摭言第七卷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揽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之时或在此之前。根据:(1)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次提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正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2)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 (二)关于这首诗的结构 资料: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

13、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主旨句在前,

14、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三)关于这首诗的内容 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开辟之难,二叹蜀道攀越之难,三叹蜀中安居之难,而安居之难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 二、课堂讨论(一)讨论内容:关于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资料:(1)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价李白的

15、诗“驰走风云,鞭挞海岳”。(2)殷璠编河岳英灵集中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可分成四个思考题组织课堂讨论: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讨论后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讨论后明确: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