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文言文学案学生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5181539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文言文学案学生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下文言文学案学生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下文言文学案学生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下文言文学案学生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下文言文学案学生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下文言文学案学生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文言文学案学生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届中考复习 主备人:唐 莺 组员:郑珍贵、陈火兵、季玉红专题:八下文言文复习【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词义或用法。2、能准确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3、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点及写作特色。一、马说(P14-16)【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有名马,只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 )之间,不以( )千里称( )也。 马之( )千里者,一食( )或( )尽( )粟一石。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 )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 )欲与常马等( )不可

2、得( ),安( )求其能千里也? 策( )之( )不以( )其道( ),食( )之不能尽其( )材( ),鸣之( )而不能通( )其意( ),执策( )而临( )之( ),曰:”天下无马!”呜呼,其( )真无马邪( )?其( )真不知马也。笔记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1.文学常识: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字退之,与柳宗元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2.文体知识:“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本文通篇皆用比喻,属论说文体。学过的课文还有爱莲说。3.写法主旨: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作者将

3、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揭露了当时社会埋没人才的现象,嘲讽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4主旨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作者的愤郁之情也达到了高潮。【强化训练】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 3.千里马不被人赏识可能有怎样可悲的遭遇:_ 4.文中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5.全

4、文的主旨句是: 6.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人们也常用这两句话概括自己怀才不遇): 二、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2处)2.且 欲 与 常 马 等 不 可 得(1处)三、本文用了“ ”的写法,其中“千里马”是指 ,“食马者”是指 ,“伯乐”是指 。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了 的现象。四、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1-4题。【甲】韩愈马说【乙】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

5、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注释:上:皇上,指唐太宗。封德彝:人名。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异:其他的。正:只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策之不以其道 策: (2)正患己不能知 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安可诬一世之人C骈死于槽枥之间 岂借才于异代乎D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不知马也3用现形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译文: 4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答: 二、陋室铭(P59-6

6、1)【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 )是陋室,惟( )吾德馨( )。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 )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 )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 )之乱( )耳,无案牍之劳( )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 )有?”笔记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1.文学常识(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2)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示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变为一种文体,一般用韵。2.内容:(1)这篇铭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赞扬,表

7、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开头三句以山水作比兴,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托“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不陋。(3)“陋室不陋”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清幽;二是交往人物不俗;三是生活情趣高雅。3.写作特色:(1)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托赞美陋室不陋,表达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2)类比手法的运用:最后两句,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3)文中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有力地

8、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4)骈散结合的语言:本文从句式来看,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有视觉上的整齐之美;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又是散句,这样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富有音乐美感。【强化训练】一、填空1.题目中“铭”是 。文中大多运用了对偶句,但也有不是对偶的句子,如:“ , 。”“ : ?”2.本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陋室的描写,表达自己 、 的生活情趣。3.文中的中心句是: , ;描写出陋室恬静、幽雅的环境的句子是: , ;表现作者交往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 ;表现室主人高雅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 ; , 。4.本文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了比兴的手法,其中“山”、“水”喻指 ,“龙”“仙”喻指 ,“名”:“灵”喻指 。结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采用了类比的手法,把“诸葛庐”“子云亭”和 相类比,把自己和 相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5古代指用来代指平民的词语有: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