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语文教案1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517803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下语文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下语文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下语文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下语文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下语文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下语文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下语文教案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 堂 教 学 设 计课题1.桂林山水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感情朗读课文;熟练有感情的背诵课文;注意分号的用法。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情感价值观: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脑中想象这种美丽景色。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师 生 互 动 过 程 修改与补充第一课时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教师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导语:那么,课文是

2、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自读全文,学习字词。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二、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作者是怎样描写的?齐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特点之

3、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巩固识字,练习书写漓:注意右边的写法。澜:前鼻音。

4、右边“门”里面是“柬”。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匚”。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

5、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二、山和水相映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

6、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三、指导背诵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四、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板书设计课后记课程结束后,总觉得自己热情很高,可是学生们似乎没完全进入角色:1、由于课文长句较多,较难理解,所以学生发言积极性上欠佳。今后还应加强阅读训练。2、课堂上根据文章的脉络,分三层进行讲授,条理清楚,但衔接不是很流畅,课后感觉脱节了,在今后还应改进,分步教学时,最后要和谐地回归整体。3、今后在教学时,应努力引导至学生实际中来,设计话题时还应贴近生活。课 堂 教 学 设 计课题2.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7、,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情感价值观: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3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教学难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3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教学准备课件。师 生 互 动 过 程 修改与补充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

8、,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广这一创设的春游情境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兴趣盎然。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一)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1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2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教“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

9、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3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4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二)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四、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2“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3“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三)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10、过渡: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1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2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3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4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朗读)(四)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过渡: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1“双龙”其实是什么?(教师点学生回答)2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3默读,找内洞特点。五、着眼泉水,总结全文(一)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11、?(二)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三)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六、畅谈感想,学写游记(一)双龙洞游完了,你有什么话好说,有何感想?(二)以此文为范例,做一篇游记。板书设计课后记课 堂 教 学 设 计课题3.七月的天山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过程与方法: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情感价值观: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

12、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到美的熏陶。教学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准备课件。师 生 互 动 过 程 修改与补充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二、明确学习任务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

13、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3提出学习方法。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2引导阅读:(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2)学生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描写景物

14、: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a. 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b.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c.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d.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e.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4)朗读四自然段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a.“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b.“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c.“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