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案[1].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517660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刿论战》教学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曹刿论战》教学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曹刿论战》教学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曹刿论战》教学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曹刿论战》教学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教学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论战》教学案[1].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曹刿论战教学案学习目标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借助资料完成下列问题)、作者及出处:本文选自 ,题目是后加的。 传说是春秋时期 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历史背景: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二、朗读课文注意字音与停顿、重点字注音:曹刿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玉帛徧 弗 孚 轼

2、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一、整体感知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具体来说指的是。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 ,开始追击的时机是。1三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线索是什么?明确: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突出曹刿的远谋。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具体经过。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斗取胜的原因。2 曹刿的战略思想和作战的战术是什么?明确: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中要注重实地观察,把握作战时机。3 从战争中可见鲁庄公怎样的性格?明确:从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迷信的一面,又有虚心听取下层人士意

3、见的一面。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衣服、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自己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以及敬神用的牲畜玉帛,有多少说多少,不敢夸大数目,总是诚心诚意,这些本身和战争的取胜没有关系。而鲁庄公却津津乐道,足见其迷信、愚腐的特点。在战斗中,他不懂“一鼓作气”的道理,更不懂“兵不厌诈”的战术,而要盲目出击,其“肉食者鄙”的特点暴露无遗。另外,“长勺之战”的胜利没有曹刿不成,而曹刿能够参政、议政和鲁庄公的虚心纳谏不无关系。从文中不难看出,曹刿并非肉食者,国家危难之时,他能挺身而出,固然可颂,但如果鲁庄公一意孤行,拒不接受意见,出战不带他去,战斗中也不听他的建议,那战斗的结果就会是另一

4、样了。三、理清思路,背诵课文(一)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解释1、重点词解释:(1)师 肉食者 间 鄙 何以战 安 弗 专 徧 牺牲 加 信 孚 福 狱 虽 察 情 忠之属也 可以 (2)公与之乘 鼓 败绩 驰 辙 登轼(3)既克 故 一鼓作气 再 彼竭我盈 故克之 测 伏 靡 2、重点句子翻译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何以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二) 研读课文1、1段研读问题(小组合作完成问题)战争的时间

5、、国家?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 庄公的态度?刿请见的原因?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 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 2、第2段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3、第3段 表现庄公“鄙”的句子? 一“未可”为何? 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 二“未可”为何? 后为何又“可矣”? 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6、? 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四、点拨五、检测 1、填空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 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 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2) 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3) 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4) 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3、翻译下列句子。 (1)小信未孚。 。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4、“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和 ,其中的“我”是指 5、用原文回答 (1)“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2)

7、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一层 。 二层 。 5、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后反思:总结复习课一、重点句式及词语:1、句式:判断句:忠之属也。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倒装句:何以战?即:以何战?省略句:(曹刿)乃入见。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战。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2、古今异义的实词:古今间:参与隔开,不连接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狱:案件监狱可以: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三、重点句翻译: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何以战?4、衣食

8、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一、 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有关战争的言论,阐明弱国在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

9、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二)审美鉴赏 周密严紧的构思美 本文的篇幅极其短小,却将复杂的长勺之战这一事件,介绍得井然有序,清楚明白,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对文章结构的精心安排。课文以长勺之战的经过(战前鲁国的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为线索,各部分间又注意了巧妙的过渡和照应,使文章结构十分严紧、周密。如第一、二两部分用“请战”和“从战”过渡和衔接,第三部分用“既克,公问其故”承上启下,显得十分自然。前后照应的地方,如第一部分“何以战”和“可以一战”相照应;第二部分中两个“未可”和下文两个“可矣”照应;第三部分中“辙乱”“旗靡”与上部分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相照应等,上系下连,严紧周密。 (三)重点难

10、点突破 1、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

11、有:(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2、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讨论并归纳:运用对比手法是,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多次对比(见上一题答案)。借助对比手法,可以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3、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12、?为什么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一 关于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而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所叙史实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

13、哀公二十七年(前476年)。它比较忠实地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左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写出了当时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恶残暴和荒淫无耻,写出了当时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他们希望有安定和平的社会秩序以及重视人民生活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写作技巧上,左传在记叙各个战场和复杂时间时井然有序,繁简适度,善于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其他细节中突出人物性格、值得后人学习。但是左传也反映了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二长勺之战历史背景:“长勺之战”的双方是齐国和鲁国,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

14、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这就是后来的齐桓公)。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及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十年(前684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课文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五 学习深入探究:1 曹刿论战的详略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明确:本文紧扣“论战”,叙述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材料安排详略得宜,生动耐读。第一段略去曹刿去求见的详细情节,对曹刿和鲁庄公的论战作了详写。其中又着重于战前政治准备的论述,因为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前提。第二段不作战争场面的一般描写,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