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5173748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采矿1103 李小卫 20100973【摘要】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含义,论述分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们在享受着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新形势下的各种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字】唯物辩证法、科学发展观、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文】一、 唯物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含义所谓唯物辩证法就是指以唯物论为基础,揭示事物矛盾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本质与规律。是一种研究自然

2、、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理论基础 1、首先,科学发展观是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科学发展观对传统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归纳,要求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的可持续性发展。 2、其次,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根本要求。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各种联系,任何事物脱离了与其它事物的联系,就无法存在,更无法发展。科学发展观

3、注重其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和协调,普遍联系和本质规律,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3、最后,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永恒发展的根本要求。传统发展理论只注重经济增长,然而同一事物的简单和单纯数量的变化并不能成为发展。科学发展观应该始终坚持强调把当前发展利益与长远发展利益相结合,实现社会主义全面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1、实现公平正义,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公平正义,全面协调是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已经有逐渐拉大的趋势,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都呈现出多样化。比如,教育的不公平、城乡关系、区域关系的差别悬殊

4、等。因此,在我国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区域差别,关心民生,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2、实现统筹协调和节约环保发展 一方面,要实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各区域有着各自的特色和侧重点,并且形成区域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和全面协调互助机制,促进了区域间的优势互补。没有农村和城市的共同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现代化,这是经济发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战略。另一方面,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也存在辩证统一关系。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的基本特征,而科学发展观

5、也着重强调可持续性发展。如今,我国进行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资源严重缺乏,能源资源浪费较为严重,生态环境压力也日益加大。所以我国必须解决经济发展中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实现节约环保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3、 实现创新竞争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是国际竞争力、国家安全和未来发展的保障,这是各国发展的普遍性。但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资源结构、人均资源以及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不尽相同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各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上的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自主创新思想将必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途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占领科技制高点,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持续发展的创新实践,从而为竞争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1沙飞.论科学发展观的辩证实质 J.前沿 2005,(11).2陶军.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当代形态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7, (06) .3王忠武.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罗文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张娇娜.辩证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解读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