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练习题(隋唐宋).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5165575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论练习题(隋唐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代文论练习题(隋唐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代文论练习题(隋唐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代文论练习题(隋唐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代文论练习题(隋唐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论练习题(隋唐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论练习题(隋唐宋).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填空1、陈子昂对齐梁文学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彩丽竞繁而( )”;二是“( ),晋宋莫传”。2、陈子昂要求诗歌创作重视( )和( ),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3、唐代皎然的代表作是( )。4、皎然的诗论较为集中关注( )的创作问题。他探讨了诗歌创作中的( )与( )的关系问题,他认为诗歌创作都是诗人主体情意受到外境的触发开始,同时这种情意又要依赖、凭借境象的描绘来抒发。5、署名王昌龄的诗格把“境”分为三种:物境、情境和( )。6、韩愈继承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说。7、韩愈认为,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所以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惟( )之务去

2、”的观点。8、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 )说,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9、中唐的诗歌理论较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重视诗歌的艺术审美方面的探讨,以( )为代表;一是重视诗歌的社会政治作用,以( )为代表。10、白居易的诗论主要体现在他的长文( )中。11、白居易说:“诗者,根( ),苗( ),华( ),实( )”。12、白居易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 )而著,歌诗合( )而作。”13、中国文论史上,“兴象”说由( )首次提出。14、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看本于钟嵘( )的(“ ”)说。15、司空图提出的“( )外之致”、“( )外之旨”、“( )外之

3、象”、“( )外之景”的“四外”说,都是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16、司空图认为有韵味的诗作应该具有“近而不( ),远而无( )”的特点。17、“境生于象外”的命题是由( )提出来的。18、严羽的沧浪诗话是针对苏黄“以( )为诗,以( )为诗,以( )为诗”的诗风而提出的。19、严羽诗论的中心观点是( )说和( )说。20、“唐宋八大家”是指( )。二、单项选择题1、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了()。A兴寄说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 C文章为时为事而作说 D意境说 2、提出“取境”问题的是( )。A陈子昂 B皎然 C司空图 D韩愈 3、韩愈的“不平则鸣”说继承了( ) A讽谏说B兴观群怨说C

4、发愤著书说D诗赋欲丽说4、主张诗歌要“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是( )。A韩愈 B皎然 C白居易 D.柳宗元5、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总的来说属于()A、道家B、法家 C、墨家D、儒家6、提出“道胜文至”、“穷而后工”的是()A、韩愈B、柳宗元C、 苏轼D、欧阳修7、提出“随物赋形”说的是()A、韩愈B、柳宗元C、 苏轼D、欧阳修8、提出“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的文论家是( )。A、韩愈B、严羽C、欧阳修 D、苏轼9、( )提出“直寻”说,以反对诗歌创作中的过多用典和过分追求声律。A曹丕 B陆机 C钟嵘 D刘勰10、“妙悟”说出自( )A二十四诗品 B沧浪诗话 C六一诗话D诗式11、文赋、

5、诗品、典论论文、文心雕龙四部作品的作者分别是( )A.曹丕、陆机、钟嵘、刘勰B.刘勰、钟嵘、陆机、曹丕C.陆机、曹丕、刘勰、钟嵘D.陆机、钟嵘、曹丕、刘勰12、“诗有别材、别趣”的提出者是( )A、司空图B、严羽C、韩愈D、苏轼13、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观点的是( )A、孔子B、老子C、孟子D、庄子14、“诗缘情而绮靡”出自( )A、诗品 B、典论论文C、文心雕龙D、文赋15、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的文论家是( )A、曹丕B、陆机C、刘勰D、钟嵘三、多项选择题1、白居易的文学观点是( )A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 B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C诗者,根情,苗言

6、,华声,实义 D兴观群怨 E知人论世2、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歌观点是( )。 A“文质彬彬” B“主文而谲谏” C“上以风化下” D“下以风刺上” E“发乎情,止乎礼义”3、属于韩愈观点的是( )A气盛言宜 B知人论世 C以意逆志 D不平则鸣 E惟陈言之务去 4、以下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 )A、韩愈B、柳宗元C、 苏轼D、欧阳修E、陈子昂5、下列观点属于刘勰的是( )A诗缘情而绮靡B变则其久,通则不乏C积学以储宝 D诗赋欲丽 E神与物游四、名词解释:(提出者、出处、字义、句意、就什么问题而言、影响)1、“兴寄”说2、“气盛言宜”说3、“不平则鸣”说4、“韵味”说5、“兴趣”说6、“妙悟”说五、简答1、简述欧阳修的文论思想2、简述“近而不浮,远而无尽”说的内涵六、论述:1、试述严羽的文论思想2、试述“意境”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