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综合能力滚动练(八).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5159130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段综合能力滚动练(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阶段综合能力滚动练(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阶段综合能力滚动练(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阶段综合能力滚动练(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阶段综合能力滚动练(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阶段综合能力滚动练(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段综合能力滚动练(八).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综合能力滚动练(八)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指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使其成为正统思想“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其中“政”的核心是中央集权“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大一统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秦始皇、汉武帝的历史贡献。中说法错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

2、想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属于思想领域的内容,而引文中“中国之境”说的是国土面积。答案C2(2013徐州模拟)霍克海默阿道尔诺说:“在启蒙精神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受到毁灭性的批判。”在启蒙运动中受到批判的理论或观点不包括 ()。A“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B“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C“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D“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解析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首先在思想领域以理性主义为口号,展开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

3、会思想束缚的斗争,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即启蒙运动。思想家们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法治等主张。本题中C项正反映了法治的主张,不属于被批判的理论、观点。答案C3(原创题)民国初年某人提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里的“某人”最有可能是 ()。A张之洞 B康有为 C陈独秀 D毛泽东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切入点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题关键是抓住时间“清末民初”和材料关键词“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主张科学和民主(人权),所以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是陈独秀。答案C4

4、例如,上海黄浦滩的某片土地,地主报价100元,后来增值为10 000元时,地主所得仅为100元,而其余的9 900元则按照“涨价归公”的原则,“为国民所共享”。这段材料反映了孙中山的哪一思想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节制资本 D平均地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综合所学知识思考判断的能力,切入点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题要分析材料信息,依据“涨价归公”、“为国民所共享”,再联系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可知D项符合题意。答案D5社会变革是中国近代化的前提。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过程中,中国近代不同的阶级、阶层、政治集团为了摆脱民族危机,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主张向西方学习,先后对中国社

5、会提出一系列改革设想。19世纪末,下列人物主张向西方学习,对中国社会进行最彻底变革的是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李大钊解析李鸿章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康有为主张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孙中山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李大钊在中国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对中国社会进行彻底变革,但时间为20世纪初。答案C6(2013福州模拟)2008年,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年)至“十七大”(2007年)七个报告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

6、中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报告中“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文革”之后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的重大经济理论。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1992年邓小平到深圳南方视察时确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改革”“开放”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毛主席”出现较多说明是在“文革”以后的1977年的“十一大”。中邓小平理论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答案A7对下图解读中,正确地揭示了中西科技发展轨迹上的差异的是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

7、展趋势出现逆转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理解坐标信息、比较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切入点是中国与西方科技发展的情况。解题注意观察图标,从中国和西方重要科技成果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15世纪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B项符合题意。答案B8(2013济南模拟)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府把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作用的科学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主要是为了 ()。A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B提高中国的国防实力C带动相关部门发展,实现经济腾飞D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潮流解析结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国内和国际背景,中国这一时期科技主要围绕国防科技,提高

8、国防实力,巩固新生政权,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答案B9(2013永州模拟)1956年7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活动和文化科学的指导思想,这是已经确定的。但是,在学术问题上,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有人不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或达到了和马克思主义不一致的结论,他仍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评论围绕的主题是 ()。A“双百”方针的实施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文艺方针。由时间“1956年”排除B、C、D三项;由“在学术问题上,在科学研究中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判断出与“双百”方针的

9、实施有关。答案A10英国曾发行了一套与牛顿有关的纪念邮票,下边的两幅图是邮票的设计者做出的选择,请分析设计师选择设计该幅画面最恰当的理由 ()。A能够反映牛顿的自由落体运动理论B能够反映牛顿著名的运动三大定律C能够反映牛顿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D能够反映牛顿著名的狭义相对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牛顿的科学成就的掌握。了解认识牛顿大多是从苹果落地的故事开始,苹果象征牛顿对万有引力的发现,而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在物理学上的巨大贡献。因此纪念邮票上的主体画面都设计成苹果,图1苹果上的文字是其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该著作中论述了著名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图2画面是行星椭

10、圆运动轨迹,而行星的运行反映的正是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与排斥,著名“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对这一规律的总结。答案C11(2013永州模拟)19世纪中期,“原来的上帝观念最终彻底被打破,上帝从整个自然中被驱逐出去,代之以永恒的、必然的规律。可以说,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的历史过程在他革命成功的时候,才得以完成。”材料指的是()。A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把上帝从世俗中驱逐出去B哥白尼的“日心说”把上帝从天文学领域驱逐出去C牛顿的经典力学把神从无生命的领域中驱逐出去D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把神从有生命的世界中彻底驱逐出去解析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

11、神学创世说,打破了神学的禁锢,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答案D12(原创题)在19世纪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为技术发明创造了科学基础。下列发明源于哪一科学研究的成果 ()。A热力学 B电磁学 C化学 D生物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图片、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切入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成就。依据图片信息,反映了通讯技术的发明成果,而为此奠定科学理论基础的是电磁学,故选B项。答案B13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是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述。”这段话

12、反映了作者的认识倾向。作者认为 ()。A文字史料都带有明显的主观因素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C文字史料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文字史料具有主观性。答案A14(2013广东六校联考)斯达尔夫人猛烈抨击矫揉造作的沙龙文学和妨碍创作自由的法则,她提出“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以下哪一作品体现了她的文学艺术思想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自己的感情”,这与浪漫主义文学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相符合,故选A项。安娜卡列尼娜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再现了18161848年期间法国广阔的社会图景;

13、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5题25分,第16题19分,共44分)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果把工业革命视为一个整体,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深入。第二阶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19世纪五六十年代,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19世纪最后30年西方国家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发展。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初步工业化,为工业革命第二阶段的开展提供了经济前提。自然科学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涌现创造了良好的知识条件。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电使蜡烛黯然失色,

14、并已成为只要按一下开关、便可做大量功的动力之源。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以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将人类从蒸汽时代带进了电气时代。第二阶段的工业革命并不是第一阶段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呈现一片令人沮丧的景象:依附于君权的朝廷已经信誉扫地,而黎民百姓则备受压迫,国家的独立正渐渐地丧失殆尽。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第二阶段的工业革命有哪些历史条件?(6分)(2)材料二中提到“第二阶段的工业革命并不是第一阶段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而是“第一阶段的深入”,结合“第二阶段工业革命”的特点,分析这种说法的依据。(10分)(3)第二阶段工业革命时期,中国出现了材料三中的历史景象,试分析其历史原因。(9分)解析第(1)问,从政治、市场、资金、科技等方面分析。第(2)问,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工业结构、进展范围、生产组织形式等角度综合分析。第(3)问,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答案(1)欧美主要国家民主政治的进步,促进了相对稳定政治局面的出现,提供了政治前提。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使欧美国家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