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个案分析大学生交往存在的障碍及解决对策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514739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过个案分析大学生交往存在的障碍及解决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通过个案分析大学生交往存在的障碍及解决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通过个案分析大学生交往存在的障碍及解决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通过个案分析大学生交往存在的障碍及解决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过个案分析大学生交往存在的障碍及解决对策(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过个案分析大学生交往存在的障碍及解决对策 摘要: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及自我发展的必修课首先指出了大学生人 际交往中存在的社交恐惧症、孤独感、自卑感、嫉妒感和猜疑心等 5 方面主要障 碍,然后在解决人际交往障碍问题的途径中,对各问题相应的形成原因做了分析, 进而提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应当把握的原则及所要运用的正确交往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交往;障碍;对策。一: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1 社会恐惧症 大学生阶段仍然属于青春期,因此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形象有着同初中生相似的敏 感,他们很希望自己以令人满意的形象与人交往,特别是希望在交往时给异性留 下一个好印象,但就是由于这种对交往的过高的期望值,使他

2、们在交往中不能自 由发挥,时常显得手足无措,前言不搭后语,重者还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短促、 身体抖动等症状,这就是心理学的“社会恐惧症”。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大学生常 常陷入焦虑、痛苦、自卑之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交往。2 孤独感 孤独感在青年期有其心理上的独特性。随着心理的逐渐成熟,大学生们越来越发 现自我于众不同的特点,于是产生了与他人交往、了解比人内心世界并希望其他 同龄人接受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便容易感到空虚,产生孤独 感,进而自我封闭、不愿交往。这类学生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兴趣。在学习生活中 往往独来独往,有意远离集体,自我封闭,甚或孤芳自赏。3 自卑感 自卑是一

3、个人由于生理、心理上的某些缺陷或欠佳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 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负面情感体验,自卑感容易使人孤立、离群、 抑制自信心的正常发挥,有自卑感的大学生在交往中的典型表现就是缺乏自信, 认为自己能力差,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久而 久之,使得自己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上的产生偏差,导致自卑而丧失信心。4 嫉妒感 嫉妒是在指向上与自卑相反的一宗负面情感体验。它是指个体在交往活动中,因 才能、名誉、成就或机遇等不如他人,而产生的羞愧、怨恨、愤怒等复杂的情感 体验,每个大学生都有要求成功的欲望,有超过别人的冲动。于是,同学之间在 学习、工作、交友等方面展

4、开了竞争,有竞争自然会有成败,有的失败者就容易 对超过自己的同学不服气、不满意;对自己的境遇感到不甘心、不愿与,但是有 无能为力,于是这些人就会贬低对方,甚至打击、报复对方,以此来缩小相互之 间的差别,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这便是嫉妒的表现。5 猜疑心 猜疑心是在交往中,个体根据自己的主观推测而产生的对他人不信任的复杂感情 体验。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对别人总是抱有不信任的态度,认为人人都是自私的、 虚伪的。他们总是以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别人,对别人存有戒心,总怀疑别人在 议论自己、算计自己,而这些人又不肯讲真话,戴着假面具与人交往。二 个案分析及对策1 案例 : 小 A ,男。大四。在大学四年中,由

5、于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往,被同 学称为“隐形人”,据同学反映,他平时总是独来独往,很少与同学交谈,也不 爱与人分享或者帮助别人。以为比较了解小 A 的同学说,他在家乡是成绩领先的 佼佼者,到了大学以后,很多同学比自己的见识广、能力强,优越感的笑话死与 自我迷失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与失落感,再加上原本内向的性格,导致了现 在的同伴将往孤僻障碍。2 成因:孤僻与冷漠。同伴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互动,它必须建立在互相接 触、互相了解、互相影响的作用之中。而性格孤僻、冷漠的人,则认为认识自私 的,不可信赖的,因而现实中与人总保持一定距离,独来独往。由于不相信比二 年,也不了解自己,所以这部分大学生缺

6、乏与人交往的热情,不愿主动参与或很 少参与群体活动,进而导致“自我孤立”。内向和害羞。害羞内向是指人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 想感情,阻碍了正常的交往行为。同伴交往强调同学间的主动交流和积极行为, 但具有害羞心里的人由于羞怯和缺乏自信,不善于交往,在同伴交往中常处于被 动地位,属于容易被集体遗忘的群体,进而导致“被动孤立”。3 对策:教师的正确指导。同学的积极帮助。解决此类型同伴交往障碍的最好方 法就是要让这些同学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创造其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让其在“实 战交往”中学会合作、包容、共享和帮助等积极交往方式。特别对于害羞、内向 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从敢于跟熟人的打招

7、呼开始,逐步推进到与不太熟悉的 乃至完全陌生的人问话、叙述和共事,对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及 时强化。我更认为同学对他的关注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尽量多的让同学们与之 搭讪,帮助这类人走出孤独。同伴的帮助与谅解。老师与同学共同帮助这类大学生走出困境。老师应鼓励 同学与之交流。这一点也会死纠正其不良交往方式的重要因素,要取得其他同学 的理解,用集体的包容和努力争取此类型大学生从孤独和自闭中走出来,迎接友 情的美好和合作的幸福。1 案例:小 B ,男,大三,校 BBS 某栏目版主,学习成绩较差,整日泡在网上, 沉迷虚拟世界的交往,写得一手愤世嫉俗的潇洒文字,平日最大爱好就是与论坛 上认识的

8、“志同道合”的朋友聚会,喝酒,娱乐,是个典型的逃避现实的“愤青”。 拿他自己的话说,现实中周围的同学都不太“完美”太“俗”,和他们交往太“难”, 找不到心灵契合的知己,而在网上遇到的朋友时能与自己在精神上交流的合得来 的“真”朋友,大家聚在一起可以发泄自己平时生活中的“郁闷”。远离现实中 “俗人”的纷扰。2成因:这样的大学生其实骨子里有着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倾向。在他们眼 里,自己在同伴交往中感受最总要,一旦现实中遇到的同伴达不到自己心中的理 想要求,就容易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却很少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目前,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多,长期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在交往中常以自我为中 心来

9、处理新环境中的同伴关系,过分维护自己,苛求别人,对他人的认识和评价 往往过于片面、简单化的倾向,从而为自己的同伴交往设臵了人为的障碍。3对策:悦纳自己,接受他人。对待此类大学生,要让他们懂得同伴交往的现实 性和平等性,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及评价他人的标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 个人在与对方交往动机中,都含有肯定自我的成分,人们在交往中倾向于选择能 肯定其自我感的人,因此我们不妨是这真诚地肯定对方的优点,尊重他人的兴趣 爱好。这样,才能扩大自己交际圈,开阔自己的世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努力培养利他奉献的价值观。在社会行为中,凡是利人而不求回报的行为,均 可称为助人行为,在社会生活中,以利人为生活

10、目标者,称为利他主义。一个专 注于自己需要的人,是很难为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只有心中装有他人,才 能跳出自我狭小的世界,以博大的胸怀容纳他人。简言之就是为他人着想。1案例:小H,女,大二,来自苏北农村,家庭条件较差,但同宿舍的几位室友 家庭条件较好,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她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落差与嫉妒感,为了能 像别的同学一样吃好,穿好,玩好,她疯狂的打工、做家教,挣来的钱全部用来 买名牌衣服和生活用品,而且经常借债买这些物品,一度被同学们誉为“购物狂”。 频繁的打工影响了学业,上个学期的考试她有两门补好,一门重修,她在访谈总 坦诚地说,自己根本控制不了买东西的欲望,每当看到别人穿着高档的衣服,

11、生 活幸福的样子,她就感到心理不平衡,怀疑别人都看不起她。2成因:自卑情绪。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自卑表现为自我评鉴低,缺乏安 全感。无论是因为自己的家庭地位和经济条件而自卑,还是因为自己的容貌、健 康和学习状况而自卑,具有强烈自卑感的大学生常常缺乏自信,并且过分在意于 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嫉妒情绪。嫉妒是对才能、成就、地位以及条件和机遇等方面比自己好的人, 产生的一种怨恨和愤怒交织的复合情绪。大学生非常看中自己同别人的关系和他 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他恩发现自己的弱点或遭遇挫折后,为了维护自尊,汪汪不 愿与人交往。猜疑情绪。信任是良好人际交往的基石。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 的眼光去审视对

12、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讲自己 坏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3对策:克服自卑感,自尊自爱。大学校园是一个汇聚莘莘学子的地方,大 家带着不一样的背景经历走到一起,特别是农村孩子与那些城市的孩子在一起很 容易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各种危机随之而来。对待此类学生,应当对其进行正确 的价值引导,让他们意识到人生更重要的意义是自尊自爱以及自我真正价值的实 现,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如勤奋、朴实等,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建立和谐 同伴关系。理解尊重,宽容体谅。“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别人的言行不伤及自 己的自尊心。任何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有明显的对自我价值观的维护倾向”。 大学生迫切渴望人际交往,但这是需要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的,交际双方 只有相互理解和宽容,才能消除彼此的戒备心理,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总而言之大学生在交往中遇到的这些障碍只要在老师和同学一起积极帮助 下都是可以解决的,所以在大学生交往中,我们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样这 些大学生交往的障碍就会纷纷消失。参考文献素质教育论坛杂志 张天舒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0 0 5年 丛茂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