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理化生]【人教版新课系列备课资料高一化学必修全部学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5146242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119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理化生]【人教版新课系列备课资料高一化学必修全部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高一理化生]【人教版新课系列备课资料高一化学必修全部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高一理化生]【人教版新课系列备课资料高一化学必修全部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高一理化生]【人教版新课系列备课资料高一化学必修全部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高一理化生]【人教版新课系列备课资料高一化学必修全部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理化生]【人教版新课系列备课资料高一化学必修全部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理化生]【人教版新课系列备课资料高一化学必修全部学案】(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一、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研究的对象是_。二、化学发展简史1古代:_阶段,包含_。2近代化学:_学说的建立,是近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近代化学发展历程中人们相继发现了大量的_,同时也揭示了物质世界一项根本性的规律_。3现代化学: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物质结构理论。对物质的研究深入到了_、_水平。三、我国在化学发展史上的业绩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化学发展史上,其中_、_、_、_等都是在世界上发明和应用得比较早的国家。著名医学家_的巨著_中,记载了许多有关的试验方法。_年,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_的蛋白质_,20世纪80年代,又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

2、一种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的_和完整_的核糖核酸。1993年我国科学家在常温下以_为手段,通过用探针拨出_晶体表面的_写出了“中国”两个字。四、化学与生活的关系1化学与生活的主要问题有_、_、_、_等。2材料按化学组成材料可分为_、_、_。按使用功能材料可分为_、_、_等。3我们现在使用的能源主要来自_。它的特点是_、_、_等。参考答案:一、各种各样的物质二、1实用技术 冶金、酿酒、化石燃料的开采和利用、造纸、火药、药物等2原子分子 元素元素周期律3原子、分子三、冶金、陶瓷、酿造、造纸、火药李时珍本草纲目1965生物活性结晶牛胰岛素化学结构、生物活性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硅、硅原子四、1材料、能源

3、、环境、生命2非金属、金属、有机高分子高功能、结构、信息3化石燃料的燃烧,不可再生、储量有限、污染环境【例1】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并较快发展,始于 ( ) A舍勒发现氧气 B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C原子分子论的问世 D中国湿法冶金技术的推广【解析】分子一原子学说的建立使化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答案:C【点拨】 学习化学了解化学史,能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例2】我国古代炼丹著作黄白第十六是世界上最古老冶金化学著作。这部著作有如下几条记载:(1)曾青涂铁,铁赤如铜。 (2)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以为铅。(3)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悬砂。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变化过程。这些最

4、古老的记载说明了中国古代对世界人类进步起了什么重要的作用。【解析】曾青,古代泛指可溶性铜盐溶液,例如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等。丹砂又名朱砂,红色天然矿HgS因产自湖南辰溪故又名辰砂。答案:这些记载说明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化学发展史上有过极其辉煌的业绩,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点拨】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应了解我国古代对人类进步起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明确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而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本题涉及到文言文知识,使学生能重视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而适应将来的高考。【例3】你认为减少酸雨产生的途径可采取的措施是 ( )用煤作燃料;把工厂烟囱造高;燃料脱硫;在已

5、酸化的土地中加石灰;开发新能源 A B C D【解析】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课题,减少污染的途径:一是切除污染源,二是治理污染。答案:C【点拨】本题旨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种类的多少,把化学反应分为,。 2根据反应中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把化学反应分为 和,物质(得到或失去氧)的反应叫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或失去氧)的反应叫还原反应。如在反应CuO+H2=Cu+H2O中,得到氧,发生反应,该物质被(氧化或还原);失去氧,发生反应,该物质被。3在化学反应中,有一种物质被氧化,必有一种物质被,这样的反应叫 。4物

6、质所含元素化合价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5置换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6物质电子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物质电子的反应就是还原反应。7凡有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8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9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中的原子得电子,则元素化合价被,发生反应,变成产物,则该物质是_剂,具有性;10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中的原子失电子,则元素化合价被,发生反应,变成产物,则该物质是_剂,具有性。

7、参考答案:1置换,分解,化合,复分解2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得到失去H2 氧化 氧化CuO 还原 还原3还原 氧化还原反应4升高降低5都不一定不一定都不都6得到失去7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8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化合价的升降降低还原还原还原氧化氧化升高氧化氧化氧化还原还原【例1】下列反应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3Cl2+6KOH=5KCl+KClO3+3H2OB.2NO2+2NaOH=NaNO3+NaNO2+H2OC.SnCl4+2H2O=SnO2+4HClD.3CCl4+K2Cr2O7=2CrO2Cl2+3COCl2+2KCl【解析】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关键是看在反应前后

8、各元素有无价态的改变,故化合价是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A中 B中 都有价态变化所以是氧化还原反应。C中 D中 都没有化合价的改变,故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答案:CD【点拨】化合价是分析一切氧化还原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正确标对元素的化合价是分析正误的关键和突破口。 【例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含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一定具有强氧化性B.阳离子只有氧化性,阴离子只有还原性C.失电子越多,还原性越强D.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不一定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解析】本题涉及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常见易模糊问题。A.最高价只能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有强氧化性,如NaCl中的钠元素;B.Fe2+主要表现还原性,MnO却

9、有强氧化性;C.氧化性还原性强弱与得失电子的数目无直接关系,而是指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如Nae=Na+,Al3e=Al3+,但还原性NaAl;D一般情况下,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相遇即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若是同种元素之间还必须存在中间价态才能发生反应,如浓H2SO4(强氧化剂)与SO2(强还原剂)就不能发生反应。答案:D【点拨】氧化还原问题的内涵十分丰富,要学会借助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来分析认识氧化还原,这有助于加深对氧化还原的认识,有助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例3】(1)已知反应:2FeCl3+2KI=2FeCl2+2KCl+I2 2FeCl2+Cl2=2FeCl3 I2+SO2+2H2O=H2SO

10、4+2HI 判断下列物质的还原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IFe2+ClSO2BClFe2+SO2ICFe2+IClSO2DSO2IFe2+Cl(2)已知:X2、Y2、Z2、W2四种物质的氧化能力W2Z2X2Y2,下列氧化还原反应能发生的是( )A.2NaW+Z2=2NaZ+W2B.2NaX+Z2=2NaZ+X2C.2NaY+W2=2NaW+Y2D.2NaZ+X2=2NaX+Z2【解析】(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氧化剂得电子后的还原产物,具有一定的还原性,但其还原性小于反应物中的还原剂。由此可知,根据反应方程式可以判断还原能力强弱:由反应可知:I-Fe2+,反应可知:Fe2+Cl-,反应可

11、知:SO2I-。综合可得物质的还原能力:SO2I-Fe2+Cl-。(2)四种物质的氧化能力W2Z2X2Y2,氧化能力强的单质可以氧化其后的阴离子成单质,即W2+2Z-=2W-+Z2。以此判断W2可氧化Y-,Z2可氧化X-,所以B、C为正确选项。答案:(1)D (2)BC【点拨】“两强变两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规律,必须牢固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二节 离子反应1电解质定义 要点(1) (2) (3)典型例子 2非电解质定义 典型例子 3强电解质定义弱电解质定义强、弱电解质定义对比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物质结构电离程度溶液里的粒子导电性物质类别实例4写出下列物质在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HClH2SO4NaOHBa(OH)2NaHSO4NaHCO35离子反应的概念 条件 常见类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有6离子方程式的概念书写步骤应改写为离子7.有关离子能否共存的判断的依据有参考答案:1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化合物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HClNaOH2无论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蔗糖、酒精等3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全部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