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5143603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北京中考网-北达教育旗下beijing518 名师一对一辅导 400-668-78822014年中考化学真题按单元分类汇编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1(2014潍坊)为了防止事故发生,以下做法不准确的是( ) A厨房煤气泄漏要先关闭阀门,再开窗通风 B变霉有大米,要煮熟后食用 C燃放烟花爆竹时,要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D电器失火后首先要切断电源2、(2014江西)以下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是 ( ) A3(2014昆明)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的原理是( )A降低油的着火点 B让油与空气隔绝C降低温度至油的着火点以下 D清除了可燃物4.(2014成都) 在夜晚,若

2、家中燃气泄漏,以下做法错误的选项是( )A.不立即开灯 B.点燃蜡烛查找漏气处 C.关掉进气总阀门 D.打开门窗通风5(2014兰州)在蜡烛及其燃烧试验的探究中,用嘴吹灭蜡烛的原理是()A降低蜡烛的着火点B消除可燃物C隔绝空气D是其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6(2014南充)以下措施或事故处理方法准确的是()A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B天然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C为了防止海产品变质,用甲醛溶液浸泡D被围困在火灾区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逃生7. (2014内江)能源和环保是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以下相关表达准确的是( )A.风能属于“绿色能源” B.化石燃料的使用不会污染环境C.使用农药和化

3、肥不会污染水 D.大量使用天然气作燃料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8、(2014临沂)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防止事故发生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以下安全措施中准确的是( A 油锅中的有着火用锅盖盖灭 B冬天用煤取暖时封闭门窗 C到煤窖中挖煤用火把照明 D厨房内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通风9(2014聊城)今年一季度,我市因治霾成效显著获得省治霾奖励。PM2.5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以下行为不会增增大气中PM2.5的是( )A.燃放烟花爆竹 B为城市主干道洒水保洁 C露天焚烧落叶 D燃煤火力发电10.(2014重庆)成语“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着灭火的原理,以下灭火方法也依据这个原理的是( ) A.砍掉树木形

4、成隔离带 B.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11(2014淮安)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实行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以下相关说法准确的是( )A现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B现象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C现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D现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12. (2014枣庄)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以下图所示的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相关的是( )A B C D13. (2014安徽)2014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为“向污染宣战”。以下做法符合这个主题的是( )A通过焚烧秸杆为农作物提供养分B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工业废

5、气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D施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以提升农作物产量14. (2014重庆)氢气作为21世纪极具开发前景的新能源之一,理由是( ) 燃烧热值高 原料资源丰富 贮存和运输时安全性高 燃烧产物无污染 A. B. C. D.15(2014宜宾)以下措施中,不利于提升城市空气质量的是( ) A关闭或拆迁城市附近的火力发电厂 B进一步做好城市的绿化工程 C城市近郊小麦收割后就地焚烧麦杆 D用电动公交车替换化石燃料公交车16(2014宜宾)以下相关燃烧的说法准确的是( )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

6、更充分 D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17、(2014泸州)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以下措施中与保护环境无关的是( )A、提倡乘坐公共交通,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B、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C、减少户外运动时间,避免呼吸道疾病D、废旧电池回收集中处理18、(2014上海)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 ) A、减少煤的浪费 B、减少氧气的消耗C、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D、减少酸雨的形成19(2014泰安)以下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油分离出汽油、煤油和柴油等 B煤焦化产生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等 C工业上分离空气制取氧气、氮气 D膜法和热法淡化海水20(2014烟台)现代社会

7、的生产和生活要消耗大量能量,以下活动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A发射航天飞机B水力发电C太阳能供热D风力发电21(2014潍坊)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x、y、z,它们分别是甲烷、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种,分别点燃三种气体,用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只有y和z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滴出现,燃烧后分别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只有x和y的烧杯内石灰水变浑浊。则x、y、z分别是( ) ACH4 H2 CO BCH4 CO H2CCO CH4 H2 DH2 CH4 CO22(2014泰安)“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主题旨在倡导节约能源和利用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以下措施中不符

8、合该主题的是 ( ) A广泛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 B回收利用废旧金属C多少用一次性筷子 D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23、(2014东营)3月29日是本年度的“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活动日,主题为“蓝天自造”,旨在呼吁每一位公民从自身开始,采取实际行动,应对当前中国最紧迫、最受注重的环境议题雾霾。作为一名中学生,以下做法不符合这个主题的是( )A、选择自行车和公交车作为出行工具B、让衣服自然晾干,节约用纸,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C、将废纸、汽水瓶等收集起来,一次性焚烧D、拒绝一次性使用一次性木筷,用电子贺卡代替纸制贺卡24、(2014德州)雾霾天气与空气中PM2.

9、5超标相关。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以下措施不能减少PM2.5污染的是( )A鼓励乘坐公交车出行 B鼓励用农作物秸秆做燃料C鼓励用水力、风力发电 D鼓励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25.(2014呼和浩特)以下做法不利于减轻环境污染的是( )A.燃料脱硫以减少酸雨的产生 B.随意丢弃废旧电池C.农药化肥的合理施用D.开发利用清洁能源26. (2014呼和浩特)以下化学变化中吸收热量的是( )A.高温煅烧石灰石B.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C.锌和稀硫酸的反应D.生石灰与水反应27(2014江西)近年来我国多地出现雾霾天气以下各项与形成雾霾无关的是( )A工业粉尘B汽车尾气C煤炭燃烧

10、D风力发电28(2014北京)以下不属于新能源的是()A潮汐能B太阳能C风能D石油29. (2014枣庄)以下不利于“建设幸福新枣庄,提升空气质量”的做法是( )A增大绿地面积 B大力发展清洁能源C出行少开私家车 D垃圾就地焚烧30、(2014毕节)建造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美丽毕节,需要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以下做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A. 大力开发使用化石能源 B. 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C. 大力植树造林,保固水土 D. 对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实行标准化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31(2014济宁)近年,我国很多城市和地区雾霾天气增多,雾是水蒸气,本身无污染,“霾”由细小颗粒物组成,主要来

11、源是热电排放、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以及地面灰尘等。它侵蚀着人们的健康,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出行。下面治理雾霾的措施中,可行的是 。压减化石燃料 控制车辆使用 减少户外活动增强城市绿化 关闭厂矿企业 调整能源结构32、(2014临沂)2014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向污染宣战”。从进来经常发生的雾霾天气看治理污染刻不容缓。 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煤燃烧时排放出_、_(写化学式)等污染性气体,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水,会形成酸雨; PM2.5是指大气中微粒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以下物质中不会形成PM2.5的是_。 A焚烧秸秆 B汽车尾气排放 C太阳能发

12、电 “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以下做法中不符合“低碳”要求的是_A节约纸张 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C提倡使用节约技术和节能产品 D尽量乘坐公交车 (1)SO2、NO2 C B33(2014杭州)小明在生活中观察到:点燃的小木棒燃烧端朝上,往往没燃尽就熄灭,而燃烧端朝下,往往不易熄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你认为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没燃尽就熄灭的最主要原因是 ,若将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烧端朝上也不易熄灭,请说明原因。 。小木棒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着火点较低的油燃烧产生的热量,使小木棒温度较易达到着火点34、(2014雅安)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1)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的事例: 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 熄灭燃气灶火焰时,关闭阀门; 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线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