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心理咨询师考试之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5140851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心理咨询师考试之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品)心理咨询师考试之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品)心理咨询师考试之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品)心理咨询师考试之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品)心理咨询师考试之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心理咨询师考试之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心理咨询师考试之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人的心理活动,存在正(正常)、反(异常)两面。 根据1993年17地区精神障碍流调结果,有精神障碍(异常)的群体占人群总体的比例为13.47%。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没有截然区分的界限。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研究对象相同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两者的区别: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等等。精神病学:侧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

2、神病的预防与康复。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一、对异常心理现象的早期关注 1、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体液学说,认为人的“疯狂” 是有害液体流入大脑所致。 2、公元5世纪到17世纪,中世纪黑暗时期,精神病人被看作“魔鬼附身”。 3、17世纪中叶开始神经科学进一步发展。人们更倾向用唯物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指理论研究) 1、精神分析理论 1)创始人弗洛伊德 2)两个基本命题: (1)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部分和动作。 (2)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3)五个推断: (1)人的生物本能(力比多),是心理

3、活动的动力。(2)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三阶段):口腔欲阶段、肛门欲阶段、生殖器欲阶段。 (3)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4)“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 “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 “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 (5)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这种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4)精神分析对异常心理的解释: (1)合理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性心理”发展受挫,会造成心理的“退化”和“固著”,从而造成未来人格的异常。(2)“自我”必须随时随地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

4、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 (3)为防止、抵御、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非理性冲动。冲动冲破防御,我们就产生异常心理和行为;冲动没有冲破防御,我们会形成潜意识的痛苦;同时被压抑的冲动会寻求变相的表达,如梦、口误、失误等。 5)简评:(1)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以来,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由于精神分析理论来源于临床经验的分析和总结,从方法学上没有得到心理学界的认可。 (3)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后,脑科学迅速发展,学术界更加注重在神经科学的研究基础上对异常心理进行解释。 2、行为主义对异常心理的解释 1)代表人巴普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 2)

5、巴普洛夫使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并通过“实验神经症”的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 3)方法学实验及结果分析 4)假设异常心理现象,以大脑组织的构造关系或机能关系的异常为基础。 5)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区分:(1)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由兴奋和抑制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的冲突造成。 (2)“外界刺激使我们兴奋,但我们同时必须努力克制自己,于是大脑两半球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产生冲突。” (3)“冲突一旦持久不消除打破神经过程的平衡,我们的神经功能便会紊乱并产生神经症或精神病。”巴普洛夫 (4)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再以人为实验

6、对象,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结果相比较。 6)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界褒贬不一,但它真实反映了人类心理的一个侧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当今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现代脑科学的结合,为我们对变态心理的解释或矫正,开辟了更新的途径。 3、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1)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 2)基本假设:人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这种潜能不论就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均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 3)心理行为异常的原因:是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 4)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即“存在”与“责任”的冲突。 (1)存在:人的根本意义在于人的“存在”,是个体的自由、独立性,人有选择生存方式和道

7、路的自由。 (2)责任:人不能脱离社会独立生存,人有义务维护赖以生存的群体,所以,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3)责任总是与自由选择同时存在。这两者的对立会跟随人一生,这种对立造成的焦虑,叫做“存在焦虑”或人的“基本焦虑”。 (4)严格地说,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目前仍然是一种哲学理念。它是存在-人本主义哲学的延伸,根源于欧洲15世纪反宗教的“怀疑论”。 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我”蒙田 “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恩斯特卡西尔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的理论假设虽无法采用科学手段证明,但它阐明了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对立统一问题,离开个体和群体的辨证关系,很多心理问题均无法说明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8、及其区分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一、心理的正反两面: 1、正面(正常心理)三大功能: 1)保障人作为生物体,能健康生存发展;2)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进行人际交往;3)能使人正确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创造性地改造世界。 2、反面(异常心理)丧失了以上功能。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心理活动的正常和异常的差别是相对的,很难找到一条截然的分界线。一、常识性的区分(依据日常经验,不太科学):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二、非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 1、就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

9、偏离了统计常模。 2、就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3、就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4、就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5、就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三、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 1、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当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原因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2、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在常态曲线上,

10、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该标准的明显缺陷:根据该标准,天才将被视为“异常”或“变态”。 3、内省经验标准: 1)涵盖两方面:一指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或不能自控行为等;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根据观察者的主观经验,对被观察者作出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判断。 2)该标准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判断结果可能各不相同。 4、社会适应标准: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如某人不能维持以上功能,便认为此人有心理障碍

11、。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 按照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提出以下三条心理学区分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统一性(同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协调一致性原则(知、情、意的协调) 3、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稳定性原则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心理咨询师的学习目的: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以便将精神障碍转诊给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对精神病患者给予辅助性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具体条件: 1、必须是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 2、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 3、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一、感

12、知障碍 1、心理活动知、情、意 1)感觉: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形状、颜色、重量、气味)。 2)知觉: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2、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轻刺激重反应。多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 2)感觉减退:重刺累反应。多见于抑郁状态、要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 3)内感性不适:身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挤压、虫爬样等)。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症。 4)感觉倒错 :对外界刺激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的或相反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癔症(息斯底里)。 3、知觉障碍: 1)错觉:

13、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正常人偶有错觉发生,但经现实验证后可纠正。精神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2)幻觉:无对象性的知觉,虚幻的知觉。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 (1)按涉及的感觉器官不同分:幻听(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言语性幻听:评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争论性幻听、非言语性幻听幻视如:原始性幻觉可见于精分症、脑器质性疾病、高热幻嗅常见于精分症幻味主要见于精分症幻触常见于精分症、癫痫等脑器质性精神病内脏性幻觉多见于精分症或严重抑郁发作 (2)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分: A、真性幻觉:幻觉的形象清晰、生动、位置不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只能判断有心理异常。 B、假性幻觉:幻觉形象模糊、不生动、位置不精确;与客观事物不一样。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不是通过相应的感觉器官感知的。一定是精分症。 (3)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分: A、功能性幻觉: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功能性幻听与正常知觉同时出现、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多见于精人症,或见于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或其他精神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