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教学模式初探.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5139329 上传时间:2023-11-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教学模式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教学模式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教学模式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教学模式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教学模式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教学模式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教学模式初探.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教学模式初探南通市通州区二窎中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是课改理念的落脚点。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如何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课堂教改以前,我校教师讲风过盛,劳累甚多,但收效甚微,教学水平的提升受到严重束缚。课堂气氛压抑,学生生命活力难以彰显,学业成绩受到制约。在组织学习、实践东庐中学“讲学稿”,借鉴杜朗口“三三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要创建理念更新,具有二窎中学特色的教学模式的定位。经过近两年的摸索、提炼,“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便悄然诞生了。通过对这一模式的实践和完善,我们使学生在知

2、识的掌握、情感的培育、能力的发挥等方面,能达到更高效状态,课堂教学能获得更佳效益。一、“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的基本内容及理论依据(一)“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的基本内容 “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着眼于学生的学,以问题为主线,以导学稿为载体,由浅入深,落实“五步”战略:教师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基本解决问题;共同探究,全面解决问题;师生提出新问题。在“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具体完成以下环节:1主备老师设计导学稿,也就是提出问题;2围绕导学稿集体备课,将二次设计后的导学稿印发给学生;3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完成导学稿;4教师批阅导学稿,以学定教

3、,进行教学活动再设计;5“小老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基本解决疑难问题;6教师组织全班探究,全面解决问题;7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8师生设计新的导学稿。(二)“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的理论依据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叶澜教授认为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大多被老师牵制着,教师的“教”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的主导作用,代替了学生“学”的主体作用。“学的课堂”的鲜明特征,就是立足于学生的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因而也是具有教育论、教学论本质意义的课堂。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看,在“教”与“学”的这对矛盾中

4、,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学生的“学”,即学习者的内因起主导的作用,这是学习行为变化的依据。所以,学生学习行为变化的起点就在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思维的心脏。教学过程如果忽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学习沿着“问题”去展开思维的翅膀,也就忽略了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即以问题为中心,致力于学生问题的解决,以问题引领学生探究和学习。在“学的课堂”中,教师往往通过预设一两个或两三个方面的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二、“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的实施要求(一)导学稿设计与使用的实施要求“学的课

5、堂:五步问题式”导学稿是主备教师在深入分析教材、学情之后进行的教学设计。教师所提出的每个方面问题,都是教者精心预设的,通过导学稿的形式预先呈现的。学生通过导学稿完成自主学习后,教师便能发现到学生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而这些未决问题,也正是学生学习中的“真问题”,自然成为牵动整篇课文学习的重点问题。导学稿便成了贯穿课堂前后的有效教学载体,同时,也是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组织复习的重要资料。1、导学稿首次设计的实施要求(1)导学稿设计“五步问题式”第一版块: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即原先的“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的变形,建议以问题的形式、对话交流的口吻提出学生在本节课要学会解决的若干主要问题。此举有利于提高

6、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版块: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本板块应该设计一些较为简单且绝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可以解决的基础性问题,这应该是导学稿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学习环节,力图让90%以上的孩子通过“学教材”,采用读读、想想、抄抄、仿照例题做做的方法,获得问题解决的满足感。这个板块属于“知识类问题”,占60%左右。第三版块:小组合作,基本解决问题。本板块建议设计主观性较强或略有能力提升性的问题。这类问题要让50%70%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能基本解决;少部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小老师”的指导下也能基本解决。通过这一学习环节,大多数学生能获得问题解决的成就感。这属于“知识能力问题”,占30%左右。第四版

7、块:全班交流,全面解决问题;在这一板块中,建议设计主观性强的能力题。此类问题能让30%50%的绩优生通过自主学习也能基本解决;大多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在老师的辅导下也能基本解决。在这一学习环节上,全班一半以上的学生能获得问题解决的荣誉感。这属于“能力类问题”,占10%左右。第五版块:提出新问题;新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学生的困惑、疑难、发现均可,不拘一格。虽说分版块设计,但是所设计的问题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内容本身的知识结构特点。导学稿内容设计不求面面俱到,但要自成体系。(2)导学稿的功能特点方法提示性。如导学稿中的“友情提醒”,可恰到好处地提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材料准备性

8、。如为学生提供需要用到但又很难搜集到的课外知识,协助学生解决问题。对话鼓励性。导学稿中的交流性语言能让孩子切身感受到老师与自己正进行着面对面、心贴心的对话。导学稿中的教师语言必须具有鼓励性,力争激发出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完成导学稿的学习热情。练习提升性。建议老师在导学稿中适当安排“小小练”(10分钟左右),供孩子巩固课堂所学,反馈学习效果。要求明确性。导学稿中,对孩子学习的要求须提得具体、明确。任务定量性。要标明分值,便于学生和教师评价。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孩子的学习,我们要求老师们设计导学稿电子文本,要求根据导学稿语言的不同功能,设计不同的字体。尤其在低年级,鼓励老师图文并茂地设计导学稿,让孩子对

9、导学稿产生足够的兴趣。2.导学稿二次设计的实施要求导学稿的二次设计即在主备人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拿出导学稿草案,进行集体备课,予以完善。大家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对主备人提供的导学稿进行适当的更改,使之适用于自身教学。勾画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设计中所选取的内容。删减法:依据教学实际,对主备人设计的导学稿进行删减,需更改之处,应在教学设计中有明确的标注。对教学设计中不符合班级学情的部分、不够理想的部分均应进行修改。补充法:导学稿设计中,除了要备方法,导语、背景资料、学段要求、知识点整理、练习、板书等内容也可在补充的范围之内。形成正式的导学稿,付印分发。新课程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应

10、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导学稿设计,其思维指向应该是从求同转向求异。这样,既能发挥集体优势,又不会压抑和束缚教师个体作用的发挥,从而形成真正满足更多数师生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3.“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的实施要求在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尝试解决导学稿中的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保证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我们将晚自修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导学稿。在课堂上,也有老师更愿意让学生当堂根据导学稿提示,完成新授课的预习。大家都能明白,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在自主学习的时间上,应该得到充分的保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完成

11、导学稿时,我们要求老师在学生中巡查,以便于发现学生发生错误的过程,并对学生进行个别的、有针对性的辅导。辅导过程中,老师尤其要注重对后进生的学法指导,将简单的、基础的问题在课堂集体教学之前解决掉,为后续的、更高要求的班级讨论和探究扫除障碍。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营造无拘无束、平等融洽、宽松和谐、鼓励创造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觉得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者”, 而是他们可亲可敬的“引路人”;课本不是生硬的知识权威,而是生动有趣的交流对象。如此,学生便更能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之中,成为好学者和乐学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要求学生做到:所有学生必须通过自主

12、学习,独立完成导学稿第二版块内容,尝试完成第三、四版块内容;将自己在自主学习或导学稿完成过程中的疑惑、问题标注在导学稿的相应位置,便于及时与同学或老师探讨解决。在学生完成导学稿后,教师随机抽取部分学生的导学稿进行批改,并依据标准评分,进而深入了解学情,为课堂教学设计奠基、服务。4.课堂教学设计的实施要求课堂设计,以学定教,是班级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主体设计,是有效地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合作、全班探究的形式解决问题,使课堂生发活力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求:教学设计要具有针对性,能够高效解决导学稿中学生悬而未决的问题。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巡查、指导以及对导学稿的批阅,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以

13、及错误形成过程,老师已经基本掌握。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老师便会“对症下药”,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使自己的教真正地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设计要具有创造性,不让课堂被导学稿牵着鼻子走,不让课堂成为纯粹的习题课。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了解导学稿的内容,部分学生甚至已经掌握了其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和能力点,如果课堂教学活动仍仅是继续机械地解决导学稿中的问题,不少学生便会感觉学习枯燥乏味,教师亦会明显觉得深受导学稿的牵绊和束缚。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设计最好能做到“源于导学稿,且高于导学稿”,这就要求老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在广泛的教学实践基础上,二窎中学已经形成了“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课堂模式的“五

14、课型”:A、“五步”齐全的“标准型”;B、以自主学习为主的“自主型”;C、以小组合作为主的“合作型”;D、以共同探究为主的 “探究型”;E、出神入化的“复合型”。无论是那种课型,它的本质是“学的课堂”。由此,我们便能真正做到“有模式但不模式化”,达到“有模式是为了无模式”的高境界。(二)“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课堂教学的实施要求1.“小组合作,基本解决问题”的实施要求“小小组”、“小老师”是二窎中学“细节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组织形式。我们倡导老师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学业水平,按照每组46人的规模,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推选出23名“小老师”,负责从思想和学习上对组员实施管理和辅导。班级

15、制定相关规则,如“赛星星”方案、积分细则等等,开展组间竞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自主学习产生疑难问题后,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对于班级少数学生不会的问题,就请“小老师”帮带,基本解决问题;对于多数学生不会的问题,就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争辩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深度思考,一些常见问题往往也能迎刃而解。在这一过程中,“小老师”和组员总能实现“教学相长”,均能体验到学有所得的充实和快乐。为了引导各小组有效合作,我们向老师提出了几点要求:选题值得讨论。小组讨论的重要价值是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互相启发,让他们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而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

16、为了热闹而合作。合作前要预留独立思考时间。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才是更有效的合作。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盲从合作学习而丢弃独立思考,而首先应该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小组讨论。在课堂小组合作中,为了防止一些“旁观者”不能够参与小组合作的活动,提高小组的参与面和合作效率,教师应事先教给学生合作方法。首先是小组成员分工清楚、责任明确。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才不至于没事可干,无话可说。其次是小组讨论交流时采用轮流发言式。这种方式,使每个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轮流发言,必要时让后进生先发言,一个也不少。这使得每个成员不得不参与讨论、交流、思考,提高了“弱势群体”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在合作学习交流中有所收获。此外,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老师也可以教给学生合作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