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 .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5138742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数的意义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分数的意义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分数的意义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分数的意义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分数的意义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数的意义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的意义 .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南平小学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61页内容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2、使学生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表示。3、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2、理解单位“1”,突破一个整体的教学。教学用具:电脑课件,同样的物体若干,12块糖。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复习旧知。 师:你对分数有哪些了解?2、揭题。我们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分数的意义。 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二、探索交流,揭示分数的意义。1、猜测

2、想象,初步感知单位“1”。 师:老师这里有两幅图,它们的一部分都被遮住了,只知道露出来的部分是整幅图的1/4,你能猜出整幅图是怎样的吗?教师出示块月饼、一分米长的线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生答后,教师:刚才我们是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1/4来表示。板书:一个物体 一个计量单位课件出示:一块月饼是全部月饼的1/4 ,你知道盒子里还有多少月饼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在这里我们分的不再是一个物体,而是一些物体。师: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它单位“1”。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

3、看作单位“1”?2、动手操作,理解分数的意义。选择学具中的单位“1”,表示出。学生独立操作后,同桌互相说一说1/4表示的意义,全班交流。交流后,请那些用8个、12个、16个物体表示1/4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每份表示的数量不同,为什么都能1/4用表示?使学生明确:因为选取的单位“1”数量不同,平均分的份数虽然相同,但每份表示的数量却不同。师:是不是只有单位“1”的数量是4的倍数时,才能表示出1/4呢?单位“1”的数量不是4的倍数,比如说5个、7个物体能不能表示出1/4?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后,使学生明确:无论单位“1”的数量是多少,只要把它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表示。选择学具中的

4、单位“1”,表示出四分之三。概括总结,归纳抽象分数的意义。教师: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1/4、3/4所表示的意义,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吗?学生如有困难,教师适时提示:刚才我们是把什么分了,怎样分的?表示什么意思?学生互相补充后,教师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用分数表示。进一步理解强化分数的意义。师:你能从生活中找出一个分数,说一说它的意义吗?3、看书质疑。三、分层练习,深化提高。1、分一分,想一想,完成“做一做”。学生独立操作后,完成书上的填空。2、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3、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1)七分之四是把单位“1”分成7份,表示这样4份的数。( )2)把全

5、班学生平均分成6组,一个组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1/6,两个组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1/3。 ( )3)把8只熊猫平均分成4份,2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1/8,6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2/3。 ( )4、摸球游戏。(袋子中装有六个黄球,三个白球)一学生背向黑板,其他同学默读题。1)袋子中共有9个球,请摸出这些球的1/3。下面的学生用手势告诉台上的同学摸出球的数量。2)请台上的同学猜一猜袋子中原来共有几个球。3)教师根据学生摸球的情况提问,如:摸出的黄球是袋中所有黄球的1/3,袋子中有几个黄球?4)你能根据刚才摸球的情况,提出有关分数的数学问题吗?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能用含有分数的一句话说说

6、这节课的收获吗?浅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南平小学 黄凤林 每个人的学习生涯都少不了数学这门课,但在许多人印象里,数学却似乎是数学家们在演算纸上花费心思展开的一场智力游戏,对普通人来说则显得有些高深甚至遥不可及。于是,数学一度几乎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五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高、最后阶段。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初入学时的儿童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他们不再像一年级那样幼稚和天真,不再将老师的话奉为圣旨,他们有了自己的意识和主见。但他们又不像中学生那样逐渐能够明辨是非,他们的意识和主见只是低级阶段的,所以作为一个五年级的数学老师,一定要注意到这种情

7、况,不能够将一种教学方法用到所有年级或所有学生的身上,我们的教学方法必须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还有其他方面的东西,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跟得上新时代的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提出以下几个教学方法: 首先,00后的孩子大部分是在蜜糖里长大的,他们要么粗心要么不思进取,不知道父母的辛劳,不懂得坐在课室学习有多幸福。虽然我不是班主任,但当我看到班里的学生不认真听课,不好好完成作业,数学成绩不好时,我就会要求学生到父母工作的地方看看父母是怎样辛苦地赚钱养家,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自己能够坐在课室学习是多么幸福,以后他自然会珍惜学习的机会,成绩自然也就好起来。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数学,

8、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如我们班的一个学生,他四年级以前的数学都不是很好,但他没所谓,也没有意识到成绩不好的坏处。上了五年级以后,我注意到他这种情况,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能够帮助他提高数学成绩。我问他将来的理想是什么,他说是像自己的爸爸一样做公司的老板, 赚大钱。 我说这是个好理想,但你要怎么实现这个理想呢?他答不出了。我再进一步问他:“管一个公司例如赚钱要不要用到数学?”要。可是我可以请人帮我做,我爸爸公司里有会计。的确,你可以请会计,但很多大项目都得自己决定,而且你可以保证你将来请的会计不会贪污,不会做有害你公司的事?特别是在他知道你不会算数的情况下。你可以保证吗?”他不说话了。“如果你要拨款给

9、属下,你要拨多少呢?万一你不小心把小数点点错会损失多少呢?你有想过这些事吗?”他说不出话。“所以,如果你现在不学好数学,将来你的父亲不太可能将公司交到你手上,谁知道你会怎么用钱呢。要决定一个项目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事情,不是简单的事情。你这个星期六或星期天到你爸爸的公司亲自看 看,然后跟我说说你的感受。你就会知道数学对你实现理想有多么重要了。”后来,他深有感触地对我说:“老师,我错了,做一个老板还真不容易,我觉得爸爸好厉害,以后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数学。”从此,他很认真地学习数学,不懂的就积极问,期末的时候还考了满分,我当即为他鼓掌。他爱上了数学。教育学生不仅仅是要教会他们学习,还要教会他们做人。

10、现在的学生不是称赞两句就能把学习搞好的人,他们已经不轻信吹捧。把他们投入生活实践中,亲自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才会珍惜学习的机会。 其次,五年级的学生竞争意识增强,他们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不甘落后。如果说四年级学生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做作业,那么,五年级学生则是为了不落后于同学而积极学习。动力不一样,比照对象变成了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那么也容易形成竞争力,同学彼此之间积极竞争,老师抓住这个势头引导成为学习的动力,那么这个班的成绩也自然会提高。如我在上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学生感觉有点不活跃。于是我先请一位男同学回答正确后,就说:“男同学果然聪明啊!女同学呢?怎么你们不积极回答,是因为男同学比你们

11、聪明吗?”刚一说完,女同学就用她们特有的尖嗓子大喊:“不是,才不是”“不是的话就积极回答问题,看看是男同学厉害还是女同学厉害。”接下来的课就上得相当顺利,学生也很活跃了,这就形成了良好的竞争。当然,要适当控制竞争的度,如果竞争过于激烈容易形成恶性竞争,这样就不利于班里的团结了。情境教学是指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运用、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多种手段 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被动教育局面的一种教学方法。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感到: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

12、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情境教法也是一个引起学生兴趣的好方法。学生是好奇的,对于 一些新鲜事物或者是生活中的比较有趣的事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例如我在上生活中的负数温度时,我首先是问学生顺德当天的气温,从而引出用“”表示零上的温度;然后又举北京的例子引出“”,在比较正负数大小时我请学生上来表演“30、10、0、-15”的情景,搞得学生哈哈大笑,可也记住了怎样去比较正负数之间的大小。最后是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负数的历史,引出学生的自豪感,并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总结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 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 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