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5135476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苏巴班斯基一、内容简介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代表作。本书研究了教学过程的理论原理,论证了选择最优教学结构的标准和程序,总结了在实验学校实施教学最优化方面的先进经验。是研究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全书共六章,以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线索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阐述。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章节标题主要内容第一章教学过程的结构以辩证的系统方法为方法论基础,重新考虑了教学论中有关教学过程的结构极其成分,它的内部和外部联系、规律性以及相应的原则、方法和形式等问题。第二章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

2、深入分析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概念,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双重标准,进而对选择教学过程的最有结构提出了方法论上的要求,并为最优结构的选择和最优解决教学、教育任务的具体实施制定一套程序和方法。第三章对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活动中的典型困难的分析首先为研究教师工作制定了大纲,然后对教师工作中的典型缺点和困难进行评定和自我评定,最后通过对所获材料的统计,分析了存在薄弱环节的主客观原因。第四章最优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条件根据以上两章的材料,说明在实践中运用最优化思想取得成功的程度大致取决于下列条件:要对教师施行有关解决教学最优化任务的科学教学法的专门训练改进研究学生的方法确保有利的客观教学条件。第五章为预

3、防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措施对学生成绩不良的原因作了系统的分析,通过经验的总结,针对学生学习劳动技巧上的缺陷、思维发展上的缺陷、知识上的缺陷以及不良的学习态度,提出了克服的途径和一整套具体建议。第六章论对优秀生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途径从分析学生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对优秀生实施最优化教学应注意之处。二、阅读指南(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与苏联教育改革中产生的问题直接有关。第一,这一理论的提出,是要克服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理论家们对一些基本的教学论问题看法不一,互相排斥

4、,方法论上形而上学和绝对化盛行。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各种教学实验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大部分研究者只从某一方面研究教学现象,导致了片面性,只能使一部分学生获得较好发展,而且忽略了德育和劳动教育问题。第二,提出这一理论是为了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1964年教改的重点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过分强调“高难度”和“高速度”原则,使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与师生实现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之间存在差距,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第三,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对罗斯托夫地区教育经验的总结。六七十年代,罗斯托夫地区的教师创造了在普通学校中大面积消灭留级现象、预防学生成绩不良的成功经验。巴班斯基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思想,对这一经验进行了

5、综合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原理。他又会同有关部门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四年实验研究,使这一理论更成熟、更完整、更科学。(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概念巴班斯基把辩证的系统论观点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以整体性观点、相互联系观点、动态观点、综合观点、最优化观点等指导教学论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这就是说,巴班斯基的理论把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看成是相互联系的,在相互联系中考察所有教学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所可能采用的形式和方法。因此,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

6、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做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三)评价最优化的基本标准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条是效果标准,即每个学生在教学、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得低于规定的及格水平)。另一条标准是时间标准,即学生和教师都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把这两条标准具体化,可

7、以把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评价标准规定为:(1)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2)师生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3)师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4)为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资和经费。(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导致教学最优化的方法的总和。这一方法体系强调教学双方最优化方法的有机统一,它既包括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成分(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又包括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准备、进行、分析结果);既包括教师活动,又包括

8、学生活动,强调师生力量的协调一致,从而找到在不加重师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该方法体系包括以下八个基本方法:1综合规划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注意全面发展2深入研究学生,具体落实任务3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分出内容重点4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5采取合理形式,实行区别教学6创造必要条件7随时调整教学活动8分析教学效率,确定最优速度,节省师生时间以上八个方法构成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完整的方法体系。只有综合运用整个方法体系,才可认为是真正实施了教学过程最优化。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巴班斯基从辩证的系统结构论出发,使发展性教学的所有研究成果

9、都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体系中占据恰当的位置,通过教学过程最优化体现出发展性教学的最优效果。因此,尽管这一理论体系存在着优选步骤繁琐、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等缺点,但仍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理论体系。三、他人评价1.乔建中.我读巴班斯基的论教学过程最优化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7(01).2.王俊翔.“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22).3.刘云生.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批判性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2001(05).4.白彦茹.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述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4(03).5.张定璋.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J.课程.教材.教法,1981(01).6.吴文侃.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和实施办法J.比较教育研究1981(06).7.蒋荣椿.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基础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