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5130306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完整word版)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完整word版)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完整word版)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完整word版)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天气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天气变化是可以(观测)和(预测)的。2、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3、(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4、(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温度)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一天中(清晨)温度最低,(中午)的温度最高。5、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

2、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6、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7、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8、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9、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中午)的气温最高。10、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1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南风)。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12、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是

3、测量风向的仪器。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13、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14、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15、(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16、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17、(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18、气象学

4、家根据一天( 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19、(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通常根据云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20、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21、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22、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

5、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23、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24、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即将来临的不同天气,(云量的多少)是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的标准。25、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 26、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27、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

6、(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28、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29、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2)蜻蜓要下雨时会低飞。(3)蚂蚁要下雨时会搬家。 30、我们是怎样描述天气的?我们用云量、降水量、气温、风速和风向来描述天气。31、在云的观测过程中,我们会产生哪些联想呢?云千姿百态,并且不断地变化,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32、秋季里人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天气的变化有关吗?秋季里,人们开始收获庄稼,开始穿秋衣、秋裤。这些特点与天气的变化有很大

7、的关系。33、哪的气温可以反应当地的气温?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应当地的气温。34、说一说,气象学家是根据什么对云进行分类的?气象学家是根据云的多少,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给云分类的。第二单元 溶解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2、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3、通过(搅拌)、(研碎)、(加热)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4、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一定)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5、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6、溶解现象发生在(液体)与(固体)之间,还发生在(液

8、体)与(液体),以及(液体)与(气体)之间。如水里的动植物就呼吸溶解在水里的空气。7、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8、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弱)。9、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10、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11、水中的动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12、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13、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14、过滤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贴)烧杯的

9、内壁,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15、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16、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17、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少数)溶解,大部分沉入水底。轻轻摇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充分搅拌高锰酸钾后: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18、观察和区别“物质在水中

10、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淀)、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19、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20、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21、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22、 在100毫

11、升水中,食盐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约是(36)克。23、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24、给杯子中的盐水加热,可以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湿抹布)。25、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26、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27、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

12、)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28、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29、怎样辨别某种物质是否可以溶解在水中?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来判断,经过过滤,如果滤纸上有这种物质,说明它不能溶解在水中,如果没有,说明能溶解在水中。30、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呢?物质在水中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说明这种物质已经溶解了。反之,没有溶解。四、问题解答1、我们怎样来理解溶解,(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

13、了,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答: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分离出来。2、把食用油倒入水中充分振荡后,再静置一会,我们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再倒入洗涤剂,振荡后会怎样呢?答:会出现油在上,水在下的分层现象;倒入洗涤剂振荡后,油水分层消失,油可以溶解在洗涤剂中。3、先摇晃一下汽水瓶,再打开汽水瓶盖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答:有气体从瓶中溢出。因为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的方法溶解的。打开瓶后,条件变了,气体溢出了。4、水果糖溶解的快与慢与什么有关?怎样使水果糖块溶解得快?答:与糖块的大小、水的温度和是否搅拌有关,把糖块研碎放到热水里

14、搅拌,溶解的快。5、盐是否能任意多的溶于水?我们怎样做才能溶解更多的盐?答:不能。用更大的杯,放更多的水才能溶解更多的盐。6、如果杯中的水全部蒸发了,原先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会怎样呢?当杯中的水完全蒸发后,原来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会变成固体,留在杯底。第三单元 声音1、一个物体比如(音叉、钢尺、橡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的物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2、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可以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观察到物体的振动。人说话时能发出声音是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3、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

1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声音是可以被(控制)的,在许多场合和环境,我们应当控制自己发出的声音。4、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利用这一原理我们可以自己制造小乐器。音高的单位是(赫兹),它表示的是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5、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6、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7、我们可以用(高)、(低)、(强)、(弱)对声音进行分类、描述和记录。8、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它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9、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10、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同物体中传播声音的本领(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11、(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月球上,因为没有(空气),所以两个人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12、用相同的力敲打盛水的玻璃杯子的杯口,水越(满),听到的声音越( 低 )。13、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弹拨,橡皮筋拉的紧,声音(高),拉得松,声音(低);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强),轻轻拨,声音(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