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课标文言文16篇(新)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5109726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新课标文言文16篇(新)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初中新课标文言文16篇(新)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初中新课标文言文16篇(新)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初中新课标文言文16篇(新)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初中新课标文言文16篇(新)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新课标文言文16篇(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新课标文言文16篇(新)(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孔 子 语 录相关识记:1、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3、理解背诵: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

2、,不耻下问。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讲做人应该换负远大,意志坚强的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认为可以终生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把这个字阐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考:1、文学常识。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2、注音。论(ln)语陬(zu)邑(

3、y)愠(yn)殆(di)3、翻译句子,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学过的功课,不也高兴吗?“说”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三:泛指多次。三省:多次检查,反省。(3)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故:旧的知识。(4)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大夫不能够不强毅。弘毅:宽宏坚毅。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要的,也不要给予别人。欲:要。施:给,送。4、“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顺接:指用“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转接:指用“

4、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2、鱼我所欲也孟子一、文学常识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们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语音。箪(dn)蹴(c)羹(gng)死亦我所恶(w)3、通假字。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思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4、一词多义。为:a、今为(为了) b、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做)之 c、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 d、乡为(肯、情愿)身

5、死而不受5、重点词语解释。(1)一豆羹(古代盛食品的器具)(2)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3)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4)一箪食箪:竹筐(5)一豆羹豆:碗(6)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践踏(7)万钟于我所加焉何加:好处(8)所恶有甚于死者恶:厌恶(9)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正义或仁义(10)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万钟的傣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12)二者不可得兼得兼:能够同时得到。(13)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14)妻妾之奉奉:侍奉。(15)呼尔而与之呼

6、尔:没礼貌的吆喝。与:给。(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乏:贫穷。(17)有是心也心:本性。二、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5、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6、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7、

7、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三、重点语句翻译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然而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祸患也有我所不躲避的。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3、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

8、者得我而为之。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出者何不用也?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四、课文容理解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2、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一节):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部分: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

9、行为。 第二节: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三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批评见利忘义。3、文中所指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4、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5、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6、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7、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义)对举,何与今比较等。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五、开放

10、性试题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选美的例子。如: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2、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舍生取义。(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乱纪的事。4、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抗洪英雄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

11、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胡兰面对敌人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6、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的?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

12、义勇为,不伸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为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 子一、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全文主旨在于说明道义高于一切。二、解释字词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士狱官百里奚举于市市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大任:担子,责任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劳累行拂乱其所为行:行为拂:违反,阻挠空乏其身穷困缺乏所以动以忍性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13、人恒过犯过失困于心忧困衡于虑同“横”,阻塞,不顺畅而后作作为,奋起征于色征验,表现出来而后喻明白,了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国恒亡常常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国;拂同“弼”辅佐,有法度的臣士,辅佐君主的贤士三、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四、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

14、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五、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七、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八、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