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5097426 上传时间:2022-09-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南宁市银杉路小学 李俊教材分析:本诗是人教课标板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诗。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经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世态炎凉,孤寂之感倍生。本诗中,诗人借众鸟飞尽、孤云独去、人山相对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寞。学情分析:四年级下学期的孩子,经过了7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些基础。因此,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并进一步,学会质疑。学会对诗中的文

2、字描述进行想象,加上教师的点拨,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表达的意境,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并能据此走进诗人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感受古诗的魅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本诗中的生字:亭,会写“亭”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本首古诗。过程与方法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及课外相关资料,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点拨,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2、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与情感,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的意思,背诵并默写本首古诗。难点:在诵读和想象中,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1

3、、学生收集李白资料和以前学过的他的古诗。2、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谈话引入,初感诗题。、(课件出示李白人物像)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他是谁吗?能背诵出我们曾经学过的他写的古诗,并说说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吗?2、学生个别背诵已经学过的几首李白诗。3、根据学生回答,师小结:静夜思一个浪迹天涯、乡愁满怀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有情有义的李白;望庐山瀑布一个寄情山水、想象丰富的李白、一首诗歌一个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感受另一个别样李白。(板书:独坐敬亭山)4、生齐读诗题,师:诗题中哪个字让你感触最深?5、师简介敬亭山,小结:李白这个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派的代表人物,

4、很多时候都是给我们留下豪气冲天、浪漫无拘的印象,如今,他独自一人静坐敬亭山又是为哪般呢?【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复习学生已学过的李白诗开始,调动学生对李白的印象。再从诗题质疑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疑探索中,初步解读:独、坐景象,捕捉题眼,为全诗的学习找准基调。】二、初读诗句,初感诗意。、生自由初读诗句,读通读顺,并自学“亭”字。2、学生汇报,“亭”字的记忆方法和写字时要注意的问题,并在生字本上书写2个。3、生借助注释,结合前后诗句环境,再读全诗,理解诗句大致意思。4、生汇报自学情况:从诗句中读出了什么? (相机板书:孤独)5、生带上自己的初步理解,齐读全诗,读出韵味。师

5、: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设计意图:1、严扣课标,抓基础。依据课标对中年段识字写字教学的要求,对不并不复杂的“亭“字,尊重学生的独特学习方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认、记,并学会交流学习中的收获,全班交流写时要注意的地方,并当堂正确书写,加深记忆,扎实落实中年段识字写字教学要求。2、重视学情,层层递进。对古诗的初步感知,放在学生现有学情的起点上,让生先借助注释,结合前后诗句环境,理解诗句大致意思;对本诗的朗读,也关注层层递进。先自由初读诗句,读通读顺,理解了大致意思后,才要求学生带上自己的初步理解,读出韵味。3、了解学情,以学定教。初步感知了诗意后,不忘对学情的了解,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问,从学生的质疑

6、中捕捉思维的深入,再据此过渡到下一个深入解“独”的环节,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实现高效课堂。】三、深入解“独”,感受诗境。、师:请同学们一句一句地品读诗句,然后和同桌交流:找找每句诗中在哪里藏着“独”呢?2、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升华引导感受诗的意境:(1)尽:没有了。天上的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毫不顾忌敬亭山头遥看它们的诗人,只留下诗人独坐山头,无奈的孤独啊!(2)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飘来,却也不肯停留,悠然自得地地越飘越远。鸟来了,又走了;云来了,也走了,只留下敬亭山头的诗人还孤独地坐在那儿,好一个悠长的孤独呀!(3)相:相互。众鸟高飞、孤云独去之后,

7、唯有不说不动的敬亭山和诗人互相静静凝视,不离不弃,怎一个刻骨的孤独啊!3、联系背景,体会孤独。(1)师:鸟飞、云去本是大自然的普通景象,为什么此时此刻能使得李白倍感孤独呢?(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写作背景资料: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使李白饱受了人间的辛酸和世态炎凉。(3)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写作背景资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是寻找学

8、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四、调动想象,表达孤独。1、课件出示:背景音乐中,众鸟飞尽、孤云独去、敬亭山相看的景象,生边听边看边想象,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2、人山对话:课件出示写话练习: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它说道: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3、学生汇报交流,师小结中创情境,学生深情诵读。(1)师:诗人与山独坐,直呼其名“敬亭”。敬亭啊,我独自一人找你坐坐!敬亭山默默无言,却又善解人意般地凝望着诗人,仿佛它深谙诗人的内心世界,仿佛它读懂了诗人的心

9、语。而李白也心有灵犀,他们亲密无间,感情交融。 生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师:这种只有极亲密的朋友才达到的境界,诗人把它寄予敬亭山,于是清山寂寂我不语,只是长久地对坐,彼此凝望。人山对视,脉脉含情,山有情而人世无情。生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2)课件出示背景音乐及诗歌意境画面,师生共同背诵独坐敬亭山 。 【设计意图:1、小学生学习古诗的难点就在于,在诵读文字中想象诗歌的意境,再走进意境图像,真正深入诗人内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本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背景音乐和古诗情境画面,让学生能在音、像的刺激下,帮助学生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进入情境、走进角色,体会李白和敬亭山的对话,从

10、而走进诗人李白内心的深深孤独。2、古诗是音乐性最强的文学体裁。诗的音乐性必须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才能深切体悟,因此,本环节在前面通读、了解读、理解读后、感悟读的基础上,又设计了本环节的入情入境地人物角色体会读,将本诗的诵读进一步提升。】五、再现景物,体会写法。1、师:好一个千古孤独啊!这份亘古悲怅的孤独是通过哪些景物表达出来的?2、生小组内讨论。3、生个别汇报,师生小结借景抒情的写法。(师板书 :鸟飞尽 云独去 山相对)【设计意图:古诗语言凝练简洁,讲究韵律,讲究意境,是诗又是画,如此的文学瑰宝,我们的教学不能不深挖它的文本,最大化地利用它的语文味,体现它的工具性。本环节的设计就是利用它指导学生

1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以便日后用于自己的习作中。】六、安慰孤独,升华情感。 1、师:借眼前景,抒胸中情,景换情移,从古到今,哪首打动人心的诗词,不是如此呢? 师生共吟静夜思,师示范安慰诗人:李白,你不要孤独,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思念着你。2、课件出示赠汪沦及望庐山瀑布两诗,生模仿安慰诗人的孤独。3、师总结: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独,因为你拥有,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传承、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独坐敬亭山 。生齐背独坐敬亭山 声中下课。【设计意图:一节好课除了能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悟,最重要的还是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期待着的。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对李白的安慰中升华了情感,牵

12、动着学生内心对语文、对古诗、对李白的永久期待!有了这份期待,学生的学习内需力将创造无穷的学习动力,落实三维目标的可持续达成。】附:板书设计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去 孤独 山相对教学后记:通过这节课的实际教学,再次回望自己的教学设计,基本实现了设计时的一些想法:1、严扣课标,抓基础。依据课标对中年段识字写字教学的要求,对不并不复杂的“亭“字,尊重学生的独特学习方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认、记,并学会交流学习中的收获,全班交流写时要注意的地方,并当堂正确书写,加深记忆,扎实落实中年段识字写字教学要求。2、重视学情,以学定教。对古诗的初步感知,放在学生现有学情的起点上,让生先借助

13、注释,结合前后诗句环境,理解诗句大致意思;对本诗的朗读,也关注层层递进。先自由初读诗句,读通读顺,理解了大致意思后,才要求学生带上自己的初步理解,读出韵味;对本诗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感知了诗意后,不忘对学情的了解,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问,从学生的质疑中捕捉思维的深入,再据此过渡到下一个深入解“独”的环节,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实现高效课堂。3、小学生学习古诗的难点就在于,在诵读文字中想象诗歌的意境,再走进意境图像,真正深入诗人内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本教学设计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背景音乐和古诗情境画面,让学生在音、像的刺激下,帮助学生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进入情境、走进角色,体会李白和敬亭山的对话,从而走进诗人李白内心的深深孤独。再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在古诗的音乐节奏中,在前面通读、了解读、理解读后、感悟读的基础上,又入情入境地人物角色体会读,在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魅力,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