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实施方案.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508916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改革实施方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己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界的共识。为了切实抓好我校的课程改革的实验工 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用先进的的教育理论和全新的教育观念来指导改革实验。严格执行新的课程标准,确保实验的严密性、真实性和科学性,以便为全省课程实验提供经验借鉴,为国家修改、完善、发展新课程标准提供一些准确、科学的实验依据。 二、实验目标: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

2、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变课程结构,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自然、社会、生活中学习和进步。 3、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突出现代社会对能力的新要求。 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c 5、建立评价内容、方式多样,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 三、实施的主要内容: 1、承担各课程标准的实验、验证任务,试行的课程计划,试用新

3、教材,为修改、完善、发展新课程标准提供依据。 2、因地制宜选用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按照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积极慎重选用地方课程,为丰富和完善地方课程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3、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一批具有改革意识,具有新的课程理念,具备执行新课程能力的教师,形成一支具有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的队伍。 4、培养一批具有改革意识,具有新的课程理念,具备执行新课程能力的教师,形成一支具有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的队伍。 5、探索和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要探索符合素质评价体系与方法,指导和建立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4、四、实验范围及周期1、2003年9月起小学一年级为起点。 2、实验周期 :2003、9-2004、7 小学一年级2004、9-2005、7 小学一至二年级2005、9-2006、7 小学一至三年级2006、9-2007、7 小学一至四年级2007、9-2008、7 小学一至五年级2008、9-2009、7 小学一至六年级3、课程开设 低年级(一、二年级)以综合课程为主,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音乐、美术):中高年级 (三至六年级)开设思品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英 语、综合实践活动、艺术(音乐、美术)。 五、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本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县教研室领导下开

5、展工作,接受骆驼坳中心校教科室领导。学校成立基础教育改革教研组,学校领导亲自抓落实和督办,教导处定期检查,课改年级教师定期向学校汇报实验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学校定期召集骨干教师研究解决。 2、广泛发动参与 要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的育人功能,让家长充分了解和支持学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导社会公众关心、理解、支持课程改革实验。 3、实行多方联动 与其他乡镇小学课改年级教师加强联系和合作,共同探究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4、加大经费投入,全面为课程改革实验服务。 六、实验要求: 实验教师必须吃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领会实质,勤于研究,勇于探索,争取实验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附一:课改组织机构 :学校分管领导: 徐冰川 课改组组长: 李洪钧 课改组组员: 徐敏玲 龚鑫江 王汉芬 李敬国 徐云香 郭利民 胡 容 丁雪珍 汪小玲附二:课改实验网络机构 :课改指导: 教研室领导 镇教科室主任 课改工作组: 学校课改研究组 课改绩效信息反馈对象:徐世龙 郭胜光 瞿高兴 叶成儒 童柏林 彭红英 (学生家长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