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概论总结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5077743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概论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医药概论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医药概论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医药概论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医药概论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概论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概论总结(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1、名词解释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包括中药材、中药饮 片和中成药等。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 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 等知识的学科。2、选择题、填空题(发展历史、代表著作) 春秋战国: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人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东汉末期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全书收载 药物365 种。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2、 晋代葛洪:肘后方,为早期的方剂学专书。 隋唐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唐显庆时期: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国家药典。唐代孙思貌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三因学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政府颁布的成药药典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明清李时珍本草纲目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2) 辨证论治: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4、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援物比类 司外揣内 试探与反证 心法和顿悟第二章阴阳五行1

3、、(名词解释)阴阳学说:是用阴阳的运动规律解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病理变 化,指导临床实践的一种基本理论。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应用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相互转化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有效地指导疾 病的诊断和治疗。3、(名词解释)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的概念、特性、生克规 律,并用于阐述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应用基本内容:(1)五行特征: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穡 金曰从革水曰润下(2)五行归类:取象比类法 推演络绎法(3)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规律

4、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疾病的病因、发病、传变,判断 疾病的预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5、五行的关系相生、相克、制化、相乘:五行相克太过为害、相侮:五行反克为害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自然五人体五五五五五五季 音味邑化气方节五五五形五五变 睡鹿它体志 3 动角醸青生凤东春 撤苦亦股署歯夏 宫甘賞化湿中民腿 商辛白腹煤西秋 羽咸黑癒寒牝冬木 火 土 金 水心小肠舌脉喜笑忧 舞胃口肉恩歌啰 肺大肠鼻皮悲梵咳 肾膀腕耳骨恐呻栗第三章 气血津液1. 气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气的作用: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2. 血3. 津液(1) 血与气的相互关系:气为血帅:气能生

5、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2) 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3) 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相互转化、相辅相承第四章 脏腑经络 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 础通过经络沟通形体官窍,形成五大功能系统。1、心脏:心、肺、脾、肝、肾的总称。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2、五脏的作用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主声音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朝百脉,主治节。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肝:主疏泄主藏血(5)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3、六腑六腑: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 糟粕

6、。生理功能:(1)胆:贮存和排泄胆汁 主决断(2) 胃:受纳、腐熟水谷 主通降(3) 小肠: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 “受盛之官”( 4)大肠:传化糟粕 “传导之官”(5) 膀胱:主贮存和排泄尿液 “州都之官”(6) 三焦:通行元气 运行水液4、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5、十二正经: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6、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合称奇经八脉”。7、经络的功能作用生理功能病理反应经络诊断经络治疗预防保健8、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区别五脏六腑奇恒之腑脏腑名称肝、肾M丸肠小肠 三焦膀胱胆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阴阳属性阴阳阴形

7、态特点实体性器官管腔性器官形多中空、类 似于腑运动特点藏而不泻、满而不实泻而不藏,实 而不满藏而不泻功能特点藏蒂气(化生 和贮藏精气传化物(受纳 和传导水谷贮藏精气经络麦里有有除胆外均无第五章病因1、外感病因:六淫、瘟疫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其他病因:痰饮与瘀血、外伤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3、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第七章 诊法1、中医的诊病方法有:望闻问切四种。2、望:主要有望全身情况、局部表现、排出物、舌象等几方面。3、闻: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部分4、问:通常需对寒热、汗、疼痛、饮食、睡眠、二便、经带等“现在症”进行 询问。5、切:包括脉诊和按

8、诊两部分。第八章 辩证 八纲辨证:是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8 个纲领辨别疾病病位、病性及邪正盛 衰的辩证方法。1、表里辩证:采用解表法和里法治疗 (辨别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 表证:临床症状:以发热、恶风寒、身痛、头痛、苔薄白、肺浮为主,兼可出现 咳嗽、鼻寒等症状。里证:临床症状:以不恶风寒、脉不浮,多有舌质、舌苔的变化为主。2、寒热辩证: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临床症状为: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 质淡、苍白而滑润、脉迟等。热证:临床症状为: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 脉数。3、虚实辩

9、证:“虚者补之、实则泄之” (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虚证: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身倦乏力、形寒肢冷、气短,或五心烦 热、自汗、盗汗、以及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淡少苔、脉细弱等。 实证:其症状为:常见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 促、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4、阴阳辩证:阴证、阳证 (归类病证的纲领) 阴证: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 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阳证: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喜冷饮、呼吸气粗、腹痛 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

10、第九章 常用中药1、正气与邪气的关系 疾病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争斗的过程; 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进退。(病进、病退)2、祛邪与扶正的关系 祛邪与扶正,是相辅相成的; 扶正可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抗御和祛除病邪; 而祛邪则是排除了病邪的侵犯和干扰,终止了对正气的损伤,则有利于正气的 保存于恢复。第十一章 常用中药一、解表药 因风寒外邪引起的称风寒表证或风寒感冒。风热引起的称风热表证或风热感冒。 解表药除主要具有发汗解表作用。本类药物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 表,有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 传变的目的。1、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

11、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 麻黄与桂枝的功效异同点桂枝与麻黄两者都是常用的辛温解表药,均味辛性温、归肺膀胱经,皆能发汗解表,同可 用治外感风寒,两者常相须为用。桂枝一重在温通阳气,发汗力缓,表实、表虚均宜。又能温通经脉、温通胸 阳,通阳利水、温中散寒。麻黄一重在宣肺,发汗力大,宜表实证,并能宣肺而平喘、利水。案例患者,女,32岁。昨日患感冒,发烧39C,恶寒,盖棉被与不得缓解,无汗, 鼻塞流涕,头痛,后背僵硬,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口干微渴。欲服中药治疗。 问题:该患服用哪类药较合适?为什么?案例分析患者的病证应属外感风寒兼湿邪而致的感冒,属于风寒外感证,应选择能发散 风寒,祛湿兼清里热

12、的药物进行治疗,应以羌活、防风、白芷等发散风寒之品为 主药较为恰当。因羌活能发散风寒,胜湿止痛,配以防风、白芷增强其解表祛湿 之力。可以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或服以九味羌活汤为主的中成药。2、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杭白菊清肝明目、杭黄菊疏散风 热)、蝉蜕、柴胡、升麻、葛根桑叶与菊花的功效异同菊花与桑叶二者皆味甘苦、性寒凉,归肺肝经,都能疏散风热,平肝,清肝明目不同之处在于:菊花 疏散力强,且能清肺,润肺止咳,兼能凉血止血。桑叶一平肝明目力胜,又善于清热解毒。二、清热药:清热药的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 功效。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夏枯草

13、知母与石膏二者皆性寒、归肺胃经,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都能用治温热病邪在气分, 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两者常相须为用。同时,二者皆可用 治肺热咳嗽。不同之处在于:石膏一重在清解,长于清泻肺胃实火。煅后外用能清热收敛。知母一重在清润,偏于滋润肺胃之火燥,并长于滋肾泻火,又能润燥通便。2、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黄芩、黄连、黄柏三者皆为苦寒之品,都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凡湿热、火毒所致的病证三者 均可使用。三者均常用于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黄疸、带下等证,以及火热毒 盛所致的疮疡肿毒、红肿热痛,若三者同用可增强其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 同时,三者皆为苦寒之品,容易损伤

14、脾胃,若脾胃虚寒者均忌用。黄芩 偏清上焦热。长于泻肺火:用治肺热咳嗽;止血:用于血热妄行;安 胎:用于胎动不安。黄连一偏清中焦热。长于泻心、胃之火:用于热病心烦、胃热呕吐、消渴等, 为泻痢主药。黄柏一偏清下焦热。治下焦湿热之痿、淋、痹等;泻肾火:治阴虚火旺之骨 蒸、遗精;又为黄疸良药。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血腥草、大血藤、 白头翁、马齿苋、金银花与连翘功效异同金银花与连翘性皆寒凉,均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为清热解毒的通用药,治 疗阳性疮疡的要药,都常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痈肿疔疮、红肿热痛;外感风热或 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症

15、,二者 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金银花一兼能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下痢脓血,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 证。此外,金银花露有清热解暑之效,可用于暑热烦渴,咽喉肿痛,以及小儿热 疮、痱子等症。连翘兼清心、利尿、散结:用于热入心包、热淋、瘰疬等。4、清热凉血药: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 生地玄参功效异同清润兼以滋补,以凉血及滋阴为主,用于热入营血,及阴虚发热,津伤口渴, 肠燥便秘诸症。不同: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力量强。善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 玄参一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力不如生地,而长于泻火解毒,散结消痈。5、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案例患者,男, 35 岁。因工作不顺,嗜烟酗酒月余,近日出现牙龈肿痛,畏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