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阴阳家思想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5068571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稷下学宫阴阳家思想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稷下学宫阴阳家思想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稷下学宫阴阳家思想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稷下学宫阴阳家思想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稷下学宫阴阳家思想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稷下学宫阴阳家思想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摘要】讨论稷下学宫阴阳家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影响,从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结合所产生的影响作考察,认为阴阳五行学说促进了运气学说和疾病预测理论的形成,确立了藏象、经络、中药四气五味模型,形成了中医防治观,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关键词】稷下学宫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邹衍内经1稷下学宫公元前四世纪中叶,田氏齐国在都城临淄的稷门之外筑起高门大屋,广招天下贤才来此讲学授徒,参议政治,史称稷下学宫。其后逐渐形成一个具有思想和学说的学派,后人称为“稷下学。稷下学者研讨的问题范围广泛,其深度也超越前人,总体学术程度在战国学术思想中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各主要学派自身的理

2、论建立在这里获得了充分的开展到达了鼎盛时期,出现了大师级的人物和标志性的、集大成的著作1。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和黄老之学的精气学说,是当时最为重要的哲学理论,它们浸透、反映到了诸多详细科学领域,如农学、气象学、天文学等,亦被医学所吸纳。2稷下阴阳家的代表邹衍的主要学术思想邹衍是齐国人,稷下学宫后期的著名学者,是先秦阴阳家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人物。齐宣王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时就学于稷下学宫,是齐之上大夫。邹衍所处的时代已是先秦百家争鸣处于高潮的阶段,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述,学术奉献主要是总结阴阳说与五行说,创立阴阳五行学说,为阴阳学派的创始人。3阴阳家思想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影响

3、3.1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结合共同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纵观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它是在气和阴阳五行的哲学根底上建立的自然体系,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五行并不是阴阳家的专利,但是稷下阴阳五行家将阴阳、五行学说创造性的结合在一起,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带来不容无视的影响,为整个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平台。此外,先秦医家运用阴阳家“类这一哲学范畴,把人体和相应的自然界现象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概括为阴和阳两种属性的对立统一。把五行和五脏、五官、五味等一一相配,使人与自然及人本身形成有机的联络。3.2促进运气学说和疾

4、病预测理论的形成阴阳家思想对中医疾病发病观的影响,主要表达在促进五运六气学说的形成方面。五运六气,即运气学说,是在整体观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理论来阐述我国黄河流域气象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安康的影响和相应疾病的发生规律,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气候医学理论。运气学说用阴阳和五行构成框架,通过五行和三阴三阳把气候属性和表示时间的干支联络在一起。运气学说蕴含着数学,是中医学里阴阳和五行最复杂的组合、最高程度的组合2。3.3确立藏象、经络、中药功能模型3.4形成中医防治观。在疾病的传变关系中,?内经?均以五行学说来阐发说明。这种以五行生克关系解释一脏有病可以通过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或乘其所胜或侮所

5、不胜的途径传及其他四脏的认识方法,是研究疾病复杂传变规律的方法之一。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可以预测病情轻重,断定其开展趋势;根据发病之脏与季节、时日的生克关系,也可推测病之轻重变化。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五脏是人体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盛衰有时间节律,五脏的盛衰也有同样的时间节律。根据五行节律可以知道疾病的好转与恶化、生与死,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综上所述,?内经?一书所奠定的中医理论根底,借助了哲学的阴阳五行说,使中医理论的形成从开始就具有了古代的唯物观与辩证法思想,在此思维方法下形成的中医理论体系,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体生命、疾病发生的客观实际,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参考文献】1白奚.稷下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88.2杨学鹏.阴阳五行破译、诠释、激活.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74.3孟庆云.五运六气中国古代的灾害预测学J.中国中医根底医学杂志,2022,112: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