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3.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5067329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3.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3.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3.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3.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3.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3.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3.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3.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12题。1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区域间有着从属关系B各区域是按照特定指标划分的C各区域没有任何联系D各区域间有明确的界线答案B解析图中气候区是按照降水和气温的特征(特定指标)划分的,B项正确;各区域间不存在从属关系,A项错误;区域具有开放性特点,彼此间并非没有联系,但气候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C、D项错误。2图中各个区域()A从区域类型看属于功能

2、区B空间尺度较小,描述内容较宏观C面积、范围经常变化D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答案D解析气候区一般是在降水和气温的基础上按照自然要素划分的,不属于功能区,A项错误;区域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内容越宏观,B项错误;区域面积和范围相对固定,内部特征也相对一致,C项错误、D项正确。下图示意世界两大重要的酿酒葡萄主产区(阴影部分)。读图回答34题。3下列关于甲、乙两地区气温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区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大B甲地区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C乙地区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D乙地区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大答案A解析根据经纬度和区域轮廓可判断,甲地区位于中国内陆地区,乙地区为德国局部地区。根据地

3、理位置推断,甲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乙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据此推断,甲地区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而乙地区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小。4与甲地区相比,乙地区发展酿酒葡萄生产的优势条件为()热量充足劳动力素质高地形平坦技术先进A B C D答案D解析德国农业发达,发展酿酒葡萄生产的优势在于技术先进和劳动力素质高。下图示意黄河三角洲19561996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读图完成57题。5与1956年相比,1996年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的空间变化特点是 ()A由沿海向内陆扩展 B由中部向四周扩展C由南向北扩展 D由西向东扩展答案A解析结合图例可知,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1956年主要分布在沿海,1996年内陆

4、分布增加,所以空间变化是由沿海向内陆扩展。6比较两幅图,可推断三角洲形态变化的原因是()A修建护海大堤 B河流堆积作用C海浪堆积作用 D海平面不断下降答案B解析通过两图对比可知,海域面积缩小,三角洲面积增大,主要是黄河泥沙含量高,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7黄河河口附近的开发利用方式,合理的是 ()A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B建设大型海港,发展远洋运输C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滨海旅游D开垦成为耕地,发展粮食生产答案A解析图中湿地破坏严重,面积减少,所以黄河口附近建立湿地保护区,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黄河口附近泥沙沉积量大,不适合建设大型海港;黄河河口附近是淡水,且多淤积,不适合滨海旅游;河口三角

5、洲开垦为耕地,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一个地方饮食习惯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结合下图,回答89题。8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与饮食习惯的描述正确的是()A甲区更适合发展水稻种植B乙区域更适合发展苹果等林业生产C该地区人们离不开牛羊奶酪和肉食D该地区饮食为“饭稻羹鱼”“山珍海味”答案D解析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网稠密,水域广阔,有利于种植水稻,发展渔业,故饮食为“饭稻羹鱼”;图示该区域临海,据水系形态、推测境内多山地,故饮食又有“山珍海味”;注意甲地为多条河流的源头,应该是山地地

6、形而不宜发展水稻种植;乙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低平而应发展水稻种植。9下列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山西人爱吃醋与该地区水土流失,土壤中钙较少有关重庆人喜辣的食俗多与该区域冬季气候较同纬度气温更低、湿度更大有关北方人喜爱咸是因为冬季寒冷干燥,新鲜蔬菜少,形成了腌制蔬菜的习俗南方人喜爱甜食与南方多雨,水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有关A B C D答案D解析当地气候条件影响当地的物产,而物产会影响饮食习惯,故、正确。山西人爱吃醋与当地“水硬”(碱性强)有关,重庆人喜辣与气候潮湿有关。下图为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功能定位图。读图,回答1011题。10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 ()A涉及我国西

7、北、东北和西南的全部省区B核心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区C面向南亚的省区有甘、青、宁、陕和滇D向北开放的窗口是黑、吉、辽、津和内蒙古答案C解析结合图示内容可知云南(滇)、青海(青)、甘肃(甘)、宁夏(宁)、陕西(陕)都面向南亚地区;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没有涉及西南的全部省区,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区是云南省,向北开放的窗口不包括天津(津),应包括北京(京)。11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跨越了 ()A四大高原和三大盆地 B黄河、长江和闽江流域C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 D常绿硬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答案A解析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跨越了我国的四大高原和三大盆地,没有跨越四川盆地;没有跨越闽江流域、北

8、寒带、常绿硬叶林。二、综合题(共2题,56分)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材料一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图。材料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1991年和2008年各类用地比重变化表。年份水田 旱地 林地 草地 园地199148.0814.4718.720.340.21200841.879.8917.270.040.03年份 城镇 陆地水域滩涂 未利用地19919.657.960.350.22200823.916.350.630.01材料三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将建成能源基地和石油、盐化工基地。(1)列表对比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差异性。

9、(8分)耕作制度(作物熟制)耕地类型粮食作物油料作物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2)根据材料二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变化是_、_等,形成原因是_。(6分)(3)分析黄河三角洲建设能源基地和石油、盐化工基地的有利条件。(8分)答案(1)耕作制度(作物熟制)耕地类型粮食作物油料作物黄河三角洲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旱地小麦、玉米花生长江三角洲一年两熟水田水稻油菜(2)农业用地、荒地在减少城镇用地在增加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3)煤、石油、天然气、海盐等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政策支持。解析(1)据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农业生产差异填写即可。(2)分析表格注意

10、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比重变化即可。(3)建设能源基地和石油、盐化工基地,原料来源及丰富程度、市场需求、交通通达性、国家政策是重要影响因素。13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图,图中虚线为不同时期种植业分布北界。读图回答问题。(34分)(1)比较图中、两地地形特征的差异。(6分)(2)图中河口以上河段水量逐渐减小,试分析原因。(12分)(3)简述图示区域种植业分布的变化及其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8分)(4)长期以来,M省工业以煤炭开采为主,试根据该省资源状况列举其发展的主要工业部门。(8分)答案(1)差异:地(为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沙漠广布;地(为黄土高原,)黄土深厚,地表崎岖(沟谷地貌发育)。(2)自然

11、原因: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几乎无支流汇入;河水下渗严重;人为原因: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农业大量引水灌溉(工农业、生活用水量大)。(3)种植业向北扩展。 影响:使该区域森林、草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剧。(4)冶金工业(钢铁或炼铝工业);(以煤为原料的)化学工业、电力工业。解析第(1)题,由经纬度和相关信息可判断,地为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而地为黄土高原,地表崎岖,沟壑纵横。第(2)题,图中河口以上河段为黄河上游地区,由于自然原因(降水量、蒸发量和支流汇入量等)和人为原因(生产和生活用水),使得水量逐渐减小。第(3)题,从公元前1世纪和公元前11世纪种植业分布北界看,种植业向北扩展;开垦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的出现。第(4)题,M省为我国的山西省,从图中信息看,该省有丰富的煤炭、铁矿和铝矿,因此可发展冶金、钢铁、化工和电力等工业。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