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儒学——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然路径.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5065898 上传时间:2023-12-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民儒学——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然路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公民儒学——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然路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公民儒学——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然路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民儒学——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然路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民儒学——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然路径.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民儒学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然路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学校提出如“中国灵魂”之类的育人目标,但对于“中国灵魂”的核心是什么,恐怕缺乏一些思考。日前,读到台湾林安梧教授在深圳市民大讲堂的一篇演讲稿,有豁然开朗之感,对于民族文化核心儒家思想,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理解,用以教化我们的下一代,深有感触。先做公民再做君子“公民儒学”是在公民社会年代继续发展的儒学。传统儒家强调成为“君子”,现代社会必须先成为“公民”然后再谈成为“君子”。“公民”要求最基本的你应该先做到,你想着权利时,应该记着义务,先做好公民,再谈君子修养,才是真君子。买东西索要发票,捐款一定索要收据,这是现代社会的“公

2、民意识”。同时,索要发票收据也是一种功德,是督促商家纳税与捐款收受者合理使用捐款的约束,是一种“君子”行为。“有红灯的约束,才有绿灯的自由”这是一句很有“公民意识”的标语。人的自我完善要放在社会场域,放在天地里面。“天地有道,人间有德;天地无道,人间无德”。“有红灯的约束,才有绿灯的自由”这是一种天地之道。人的行为规范是有层次之分的,从低到高的区别也是从公民到君子的区分:法:通过限制与约束来规范行为,是一种强制性的公民限制或强迫。礼:是一种内省性的自我约束,合格公民的规范。义:稳定的修养成为一种性格与素质,君子的法则。仁:对他人的真实关怀,君子的感通(行为感动对方,导致相应的反应)。德:君子的

3、本性道:君子的根源有人就问,现在进到公民社会年代,儒学还有什么好恢复的?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延续达2000年之久,它的生命力核心即是“仁”。它代表人跟人之间最真实的情感关怀,一种存在的道德真实感。而这个最真实的关怀从何处来呢?来自“家庭教养”、来自对父母的孝敬。“仁者,事亲是也;义者,敬长是也”。仁义礼智信都源于家庭教养。旧儒学之受到不断批判,“打倒孔家店”的呼声自五四运动后就没有断过,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三纲五伦”之说。今天如果还是这样带有专制意味地恢复儒学,必然会带来新的灾难。“三纲五伦”放在公民社会里,可以发展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爱、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群已

4、有谅”公民意识小事做起父母倾听子女的声音,子女体谅父母,这是一种平等的民主意识原点。班级生活中,提出意见公开讨论,儒学在这个时代可以更坦然、明白;更平易、自然;更可以畅所欲言。不必考虑太多上下长幼尊卑,种种复杂的人情人际关系。“忍受不合理的措施、忍受不合理的痛苦”,这是今天学校与社会的普遍现象,违反了作为一个公民应享受的权利和义务。集会中过长的讲话,限制学生离队如厕,是一种忍受不合理的痛苦。下课拖堂,是忍受一种不合理的做法。今天社会的腐败现象,也是公民“忍受”之纵容。修养是修“公德”,不是修脾气很多时候,脾气好被认为是有道德,所以单位中老好人往往能受到好评。“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君子不是不

5、能生气,而是要看他做的事,与公共事务是否有关系。刽子手杀人不眨眼,但他脾气好得很,他都是用眼神交流,不要误认为脾气好就是有道德。修养变成了修脾气,往往就会无所作为,或者纵容不合理现象的发生,离公民该有的“公德意识”越来越远。“公民”与“人伦”的关系“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说,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这段话说的是在家庭场域下,“人伦”为重。作为家里的公民,要照礼仪很恰当和气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大义灭亲”的滥用是违背儒家“亲亲相隐”思想,也违背“人本主义”思想的。现今学校的学生干部制度其

6、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左”的斗争理论下的产物,“打小报告、告状”都是与公民社会不相符的东西。新时代的儒学,不是把旧的弟子规重新念一念就可以。弟子规有一些很好的东西,也有很多问题。“奉母埋儿、卧冰求鲤”这样的“孝”其实就是帝皇专制、父权高压这种意识形态下的产物,是帝皇专制化的儒家内容,不是今天生活中的儒学。“普遍之公”大于“多数意见”儒家是“服从道理”而不以“顺服伦理”为主导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意思是:如果犯了滔天大罪,向什么神祈祷也没用了!神明不是能买通的,“道、礼”是人和人之间应该有的,你不能得罪“天”。须知,我们的“天”就是“公”,公民社会的公。有益于公道人心者,有益于公共事务者,能满足

7、公共之利益者,则为是;违反公共利益者则为非。公就是普遍之义,理想之义,并不是肯定多数人之义。多数人的意志,乃至几乎全部人的意志都不能等同公共普遍意志。一位学生没打扫卫生,班主任组织全班同学表决,全班同学一致同意该同学打扫一个月卫生,为落实这一处罚,其他同学每四人一组监督他打扫。这看起来是多数人的意志,但这不符合“天道”,不应该被采纳。作为新时代的新儒者精神,“公民”两字非常重要。实实在在可以做。随地丢垃圾,你完全可以礼貌地提醒一声,社会就会慢慢变化。社会改革,需要“点滴工程”,而不是一下子就希望大幅变化,在发展过程中,点滴工程需要我们一步步做起来,所谓儒学之生生之德,期待在新时代大家作为新的公民,有新的发展,而在那样的做法底下,有好的公民社会,有好的社群,我们就能与人为善、与人为美,就能生活在一个非常合适的场域里,在天地里我们可以悠游自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